第1篇: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2篇: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此学习本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继续分析我的教学对象。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多个包含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
1.在探究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使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学生对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等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可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通过让学生回答学过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借机提出问题。
(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
(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
“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
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此时我板书课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串问题的设计,能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
(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
为使学生对实验材料有细致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接受后面的知识,我展示了胚芽鞘的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让学生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并进行背景介绍。接下来分析达尔文的实验。
(2)分析达尔文实验
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①完整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朝向光源弯曲;②去掉尖端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锡箔罩住尖端下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朝向光源生长。
第四,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第六,提问:为什么胚芽鞘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而弯曲的却是尖端下部?尖端和下部可能的联系是什么?
第七,引导学生分析,作出推测: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像动物的神经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光生长。
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实验示意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最后,归纳总结,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种刺激从尖端传到了下部呢?让学生思考,以此来引出詹森 拜尔 温特实验。
2.詹森的实验
展示实验示意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示意图,并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
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
①观察示意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是尖端通过产生的刺激影响下部生长,这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
②詹森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你们认为在哪里?怎样改进?
这样从对实验的分析及詹森实验的质疑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对照实验的思想。
当这个版块的知识学习完后,可以采用如下的语言去过渡: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下拜尔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
展示实验示意图。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①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
②拜尔为什么要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做出推理,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生思考,作出合理推测: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所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总结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对达尔文的假说进行评价和修正。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提出问题: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但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从而引出温特的实验。
4.温特的实验
先介绍实验中用到的介质转移方法,使学生领会介质转移实验的方法,体会科学实验的巧妙。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设计,并注意对照组的设置。
说明温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前面的推测: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介绍生长素的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提取、结构和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以及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总结向光性的原因
师生共同表述: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强调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像生长素的发现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关于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在这样的争议中发展。
鼓励学生就前面的实验及推理,结合教材P48中科学家对向光性原因争议的介绍,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结合前面的实验及教材,引导学生概述: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单方向)、横向运输和非极性运输;举例说明形态学上端和下端,板图、动画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分布部位(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三)介绍植物激素的概念
让学生阅读教材P48对植物激素概念的描述,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名称。
说明继发现生长素后,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相似,对植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把它们统称为植物激素。总结植物激素的概念,全体学生朗读。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用顺口的句子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等能力,掌握解题方法。通过活动设计,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建构知识概念图。通过作业,让学生检测与巩固新知。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生长不生长看有没有生长素;向(单侧)光不向光(弯曲)看有没有尖端;弯曲不弯曲看生长素是否分布均匀。
收获1:游戏:选出四名同学分别代表达尔文、詹森、拜耳和温特,假设他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设计一个片段,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自己”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
收获2:作业:多媒体展示。
第3篇:《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
《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物生长素说课稿1
一、说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说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
第4篇: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
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物生长素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