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荷塘月色》学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 认知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家,作品等基础知识。
2. 技能目标:(1)学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2)咀嚼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3)学会鉴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美,图画美,音律美,意境美。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以“私语”表达“私情”。
学习重点:欣赏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思想情感
预习导学
一. 收集整理资料: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人,现代家,。
主要作品有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
3. 搜集有关写荷(莲)花和月亮的古诗词(文),并感悟一下它们的文学特征。
二. 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两遍,初步感知课文。
1.注音识字:蓊蓊()郁郁踱()着袅()娜()脉脉()渺()茫
梵()婀()玲媛()女船棹()敛()裾()点缀()
2.结合课文内容释义:
幽僻:蓊蓊郁郁:踱:
弥望:袅娜:脉脉:
风致:斑驳:梵婀玲:
一例:丰姿:大意:
3.初步感知课文:(1)你感觉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美?为什么?
(2)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感到疑惑不解,写在下边: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至段),感受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意境美。
(一)体会修辞手法对语言文采的表现力。
1.比喻:
2.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例如: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3.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4.拟人:
(二)品味文章炼字(词)的生动传神。
1.动词(感受动态美):
2.叠音词(感受音律美):
(三)欣赏“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图画美(完成下边的结构图)。
月荷叶田田(多)亭亭(美)
下零星点缀、白(色)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美
象闪电(快)
荷波凝碧(色)
荷韵(流水):脉脉(态)美
如流水-流动描写
荷塘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黑影、倩影
光与景的和谐烘托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以衬结合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二.迁移训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1.下面是2008年奥运会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围绕图形内容,紧扣
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含标点符号)。
2.请欣赏音乐《二泉映月》,用通感的手法写一段话。
3.教材64页思考.探究.练习第三题(做在作业本上)
4.第四自然段的几句话能否打乱次序?为什么?
三.课外背诵4-6段。
第二课时
一. 王国维说“一切物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学会鉴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即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以“私语”表达“私情”。
找出文中叙写“我”的语句,串起来读一读,然后结合写作的背景资料,揣摩作者的内心思想,请试简析之:
二. 简析文章的结构。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 写作意图的探讨:作者写“荷塘月色”,末尾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用意是什么?
四. 释疑(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五.拓展练习
陈勇
第2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荷塘月色
霍邱一中赵仁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导语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毛泽东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分析:
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似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考: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低沉。水里的蛙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知识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认识的?(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满诗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喻的运用;
2.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新、神秘、静谧的荷塘就是作者心灵的避难所。暂时的宁静让作者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现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认为他用的比喻取材狭窄、阴柔,缺乏想象力,你认同吗?为什么?
赵仁宏
第3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1.导入:
好的文学作品是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感情的结晶,欣赏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一条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走进荷塘月色,品味如诗的语言,鉴赏如画的意境,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己不理解的内容。
3.根据学生情况,寻找切入点,进入对文章第四段、第五段的赏析。
(1)赏析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学生自主质疑,师生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第四段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最突出的形态特征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写出了荷叶的茂密,身姿高挺,荷塘的深广,荷花的稀少、明亮、洁白,荷香的清馨
第4篇:《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二、课文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
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第5篇:《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整体认知月下荷塘的环境特征和景物构成,认识《荷塘月色》的圆形的文本结构。
2、能力目标: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表达,掌握融情于景、动静结合、通感等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内涵。
二、教学内容
引题释题、作者简介、作品背景阐述、作者夜游荷塘的路径和所见所闻以及相对应的情感脉络、作者情感背后的深层内涵及最后总结。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下荷塘的景物构成及整体意境的解构与分析;
对作者写景抒情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及写作手法的认知和学习。
难点:对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及对背后深层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自主阅读的方式初步学习课文。
2、选取精彩文段带领学生朗读诵读,以读文来入境。
3、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行走路径、所见所闻
第6篇:荷塘月色(鲁教版高一必修)
走近名人:
皮大氅换字典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去逛书店,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句段点拨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点拨:“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的风姿,裙与荷叶形状相似;“亭亭”是高颀的样子,与“出水很高”相配;荷叶“出水很高”,才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