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22 07:13: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

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

每当闲来无事的时候,不经意间记忆的影子就会从脑海深处纷至沓来,在这个初冬时节,望着窗外柔和的阳光,眼前就会浮现出少年时划拉草的影子:一个少年或多个少年挥舞着筢,穿行在地堰上、沟壑边、道路旁、松树下,划拉着草;拉着筢来回行走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拉草。筢上划拉上层层叠叠的柴草,漫山遍野一排排筢的齿印,也留下少年的一串串脚印,田野里少年的双手紧紧握着筢,梦想却在筢外。当年的那个少年就是我。

说起用筢搂草(我们老家都叫:划拉草)来,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连筢也不知道为何物。筢,是先人们利用智慧创造的搂柴草的一种工具,据说在隋末唐初就有竹筢的记载了,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也陆续有了铁筢。它是用竹子或粗铁条制作成一个个钩子装的齿,便于钩草,利用穿孔的方式,依次倾斜地将竹齿或铁齿固定在两块大小木板上,有十四根、十六根、十八根齿不等,呈十分规则的扇面形散开,看上去长约五六十公分,宽约三四十公分。后来,我曾见过一种大筢,比普通的筢大多了,长约一米,宽约六七十公分,这种大筢不能用来搂(划拉)草,是专用来拉草的,我见过的用大筢拉草也就二三次。

用筢划拉草和拉草,都是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且“柴”还排在第一位,那个年代在农村做饭、取暖都离不了柴草,首先,没有柴草做不熟饭,那时看着柴草少的时候都着急、发愁。所以,柴草就成了人们“一日三餐”必备的燃烧材料。那时候,收获柴草的方式有:放山砍松柴、割山草、摘松坐,生产队里分玉米秸、麦根等。再就靠划拉草和拉草了,这是那个年代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而收获草最有意思的就是用筢划拉草了,于是,筢就成了收获柴草的必备工具。

儿时的晚秋和初冬时节,庄稼地里的活都忙完了,乡民们都闲散了,没什么事可做,瞅着家里的柴草也不多了,庄稼都收获了,田地空出来了,剩下的都是些庄稼叶子和枯草了,这正是划拉草和拉草的时候,乡民们就纷纷涌向只剩下草的空地里用划拉草。到了星期天或每天放学后,我和小伙伴就会相互打着招呼:“咱划拉草去吧?”“好啊,放下书包就去。”那时候几乎一呼就应,都愿意结伴到坡地里去划拉草,也有做饭所迫的意味。几个小伙伴就扛着筢,挎着或撅着篓子,优哉游哉地上坡地里去了。

记得有时到就近的地堰上、地头、路旁、沟壑边划拉枯草;有时到柿树林、杨树林、洋槐树林里划拉树叶子;有时到豆子地、花生地划拉豆叶、秸、花生叶蔓;有时到松树底下划拉掉落的松针。不同的划拉方式留下不同的情致,脑海中有在豆地里挣抢着拾豆子的乐事,有围坐在地堰下点着划拉的草烤火的情景,有舒舒服服躺在厚厚的杨树叶子上的'情景,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我起初用的是竹筢划拉草,用一段时间竹齿就抻开或磨短了,父亲就不厌其烦地用火烤着一个个竹齿,把它拧成弯状,用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后来父亲进城赶集的时候,为我买回来一张铁筢,我一看:新鲜,在这之前我没见过铁筢。再一看,筢头比原来的宽,看起来带着结实的样子,后来实际用起来也很顺手,再也不用父亲费心整理筢了。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种铁筢在草多的地方用力按着铁筢拉草很管用,能拽出草来,在松树底下划拉松针好用,不怕拽坏耙齿。这样,我就用它在地里拉草的时候比较多。记得那时候在地里拉草的人很多,男的女的都有,不过大人们很少,拉草的人有时碰面,有时相向,有时离得很近,可一边拉着草,一边拉着呱。一次拉草中,在我的不远处,有一个年龄大我四五岁的女学生Z,她一边划拉着草,一边和旁边的女伙伴拉着呱,我隐约地听着好像在叫着我原来的名字,再仔细一听却不是,因为我听的是这样的话:“俺两个是同学,他当班长,人家真就是聪明,在班里哪方面吧,不服不行。” 听明白了Z的话,我就知道她在说谁了,说的是他一个正在上高中的男同学,跟我原来的名字一模一样。我想,一个有知识人在同学中竟享有这么高的威望,真是了不起,不只是在学校里。尤其是听了Z那带有加重语气说出的话后,我感到很羡慕,加之我与同学同名。从此,我就以Z的男同学为榜样,发奋努力,在学习上确实跨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其实,对我的整个人生都有影响。现在想来,我应该感谢年少时那划拉草的生活。

我有四十多年没见过那把铁筢了。

儿时划拉草那是摇曳在田野里的一段美好时光,那段时光留下了我的欢乐和梦想,播种着后来的希望。

第2篇:少时暮春趣事多散文

清明过后,就是暮春了,这个时节,邀约三五挚友,走进田野,走向郊外,爬上山坡,或者来到刚刚肥大起来的河边,融化大自然里,风是甜的,雨是柔的。漫山的植物,绿油油的嫩,那么多的无名的野花含露,在阳光闪闪发光。搭帐篷于河边,插几根钓竿,燃起炭火,烧烤或跳摆手舞。这样的活动,是简单的心旷神怡无法形容的。

记得少年时期,每个周末鸡叫二遍后,奶奶就会叫我们起床。“都起床了,该打猪菜的打猪菜,该砍柴的砍柴了!”于是我们一骨碌爬起来,两个妹妹打猪菜,我和二哥上山砍柴。说是砍柴,其实是割茅草,改革开放初期,植被破坏严重,那时候没电,没煤,更没有燃气,农民主要燃料有两种,一种是各种农作物的秸秆,还有一种就是山上的茅草和刺藤。上山割草,那时候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农活之一。我们十一二岁,重活干不了,上山割草这种力所能及的事,就成了我们少年时期的主要农事。

扛着芊担,腰上背着刀鞘,一边走,一边用镰刀有节奏地敲击芊担。“喳喳,嘣喳喳,嘣喳嘣嘣喳……”,一路敲击一路走,来到茅草和刺藤丰腴的地方,几下子割好打成捆,用芊担插好,有的去打蕨菜,打水竹笋,有的去烧野蜂子,挖野葱。这时候阳雀在远山上“刮刮阳,刮刮阳”地叫起来,我们就开始兴奋,因为奶奶说:“有阳雀叫的地方,能找得到阳雀菌!”阳雀菌是好东西,有的地方称羊肚菜、狼肚菌、书名好像叫笠竹,是一种稀有菌类,属“四大菌王”之一。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上部分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在我们家乡,这种菌子喜欢长在木油树附近。运气好的有时候还是真能够在木油树周围找到几朵这种像羊肚子菌子。

找完菌子,兴奋几秒后,不知道谁提议,“羊奶奶(胡颓子)熟了吧!”于是一大伙就去找羊奶奶,肉肉的、红红的羊奶奶长在土埂边,摘几颗红的放进嘴里,酸酸的,涩涩的,也甜甜的,于是大家觉得这个滋味不如“三月萢”好吃,大家就去满山的找“三月萢”。三月萢:书名山莓,又名树莓、山抛子、牛奶泡、载秧泡、龙船泡,多生在向阳山坡、山谷、荒地、溪边和疏密灌丛中潮湿处。三月萢的味道很好,就是摘起来不容易,因为三月萢的荆条有刺,不小心会划一手的血痕,而且一株树子也摘不了几颗熟的,往往摘好几棵树子,半口就吃了,所以那种味道最值得留念。这个时候,大一点的哥哥们就提醒我们:“太阳快要正顶了,回家了!”于是我们挑着事先捆好的柴草,排成小队,在山路上盘曲而下。也不知道是谁家养的狗狗,来接它的小主人,摇着尾巴和我们一起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吃完午饭,大人们叫我们去放牛,那时候一头牛就是一家农户的半个家产。家乡山坡上天坑很多,所以我们赶牛上山,主要是不让牛跑到天坑边去。这个时候,往往玩的时间比较多,于是我们发“剪刀石头布”,输了的负责看牛,不让牛走到天坑附近,赢了的就跑去水田里抓泥鳅,捉黄鳝。小一点的就把田里的小蝌蚪用小瓶子装回家放在盆里养着,十几天后,有的小蝌蚪长成了青蛙,有的却长成了“赖客宝(蟾蜍)”,吓得几脚把木盆踢翻……

少年暮春趣事多,可惜今天的人,特别是孩子都是手机迷、电脑迷、游戏迷。大人们呢?多数还是麻将迷。有时候难得一个天晴的周末,想带孩子们或者邀约几个朋友一起去爬爬山,认识一下大自然,还真是响应者寡。即使偶尔邀约上几个人,山上一定玩不上一个小时,马上回山庄打麻将。孩子们只要不来吵闹,该玩手机就让他们尽情地玩吧,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醉人的野花香,清澈见底的山溪水关在麻将房的外面。

不亲近大自然,怎么能够得到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少年暮春的回忆,是我永不枯竭的生活源泉,无论有多累,多忙,总能在大自然怀抱里找到灵感,找到慰藉,丰富自己的人生,纯净自己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抽点时间去感悟大自然的呼吸,我想,定能感受到其中无穷的乐趣!

第3篇:少时暮春趣事多散文

少时暮春趣事多散文

清明过后,就是暮春了,这个时节,邀约三五挚友,走进田野,走向郊外,爬上山坡,或者来到刚刚肥大起来的河边,融化大自然里,风是甜的,雨是柔的。漫山的植物,绿油油的嫩,那么多的无名的野花含露,在阳光闪闪发光。搭帐篷于河边,插几根钓竿,燃起炭火,烧烤或跳摆手舞。这样的活动,是简单的心旷神怡无法形容的。

记得少年时期,每个周末鸡叫二遍后,奶奶就会叫我们起床。“都起床了,该打猪菜的打猪菜,该砍柴的砍柴了!”于是我们一骨碌爬起来,两个妹妹打猪菜,我和二哥上山砍柴。说是砍柴,其实是割茅草,改革开放初期,植被破坏严重,那时候没电,没煤,更没有燃气,农民主要燃料有两种,一种是各种农作物的秸秆,还有一种就是山上的茅草和刺藤。上山割草,那时候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农活之一。我们十一二岁,重活干不了,上山割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想起你散文

想起你散文

在这微雨的夜晚,我卸下肩上的担子,开始慢慢的想你,仿佛栀子花幽幽的香氛,淡淡的飘开,散落成满怀的心事。

在这安静的夜晚,我什么都不想做,专门为自己换了水岸风堤的曲子,戴着耳机一个人听,只有这样才是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这样,我才好慢慢的、慢慢的在记忆的角落一点一滴的搜寻你的痕迹。

想起你,是满心的欢喜还是满心的幽怨,或许无忧亦无喜,只如行云流水,是一种心情吧。这样的时候适合发呆呢,脑海里蔓延你的样子,多想再翻看一遍你的每个影子,细细的看你年轻而傲岸的样子……

想起你,你那年轻的面庞,认真抿着的嘴唇,像个认真天真纯真的孩子。想起你,你那明净的额头,浓黑而清晰俊朗的眉目,像前世里梦中见过的那样。想起你,你挺而直的.鼻子,黑框的眼镜,直短的头发,想起你的笑容,微微的掩不住的羞涩,想起你故意装出的潇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想起一个人-散文

想起一个人-散文

今夜,我在长安北面一个小旅馆里,睡不着,想起一个人,一些事。白天,我为了等接货,开车在西安周边转了一圈,在市里也游荡一周。

曾经何时,千里之外的连霍高速爆炸,竟然也让毫无相干的我损失上千。忽然感觉,人与人,虽远隔千里,毫无瓜葛,悲与喜,都会有惑多或少的传导,更何况是身边的人。

他已远去多年,我已从那巨大的悲惨的阴影中走出来,可今夜想起,那次到他坟前差点掉下的泪水,又在我眼眶打转。我们都是单亲家庭,他六岁没妈,我九岁时,父亲去世。每当,放学,下大雨,别人都有父母送雨衣雨伞,我们只有比赛谁在雨中跑得快。我在安庆当学徒时,有一次,我用身上仅有的几十元,和他看电影,吃夜宵,弄得第二天没钱吃饭,我和他到一个老乡那里蹭饭,竟碰了壁。

九七年,我们一人揣一张火车票,身无分文到北京创天下,同甘共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想起煤油灯散文

想起煤油灯散文

洁白的墙壁,古铜色的家俱,鸭蛋青的窗帘,各种颜色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反差。明亮柔和的灯光塞满整个房间,我坐在书桌旁看书,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媳妇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垫,各得其所。忽而,灯灭了——停电了。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见,儿子颇有怨言:“不偏不巧,这时候停电!……”听到儿子的话,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小时候,那时候照亮哪有这么明亮的灯光,最常用的就是煤油灯。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就给孩子讲了关于煤油灯的故事……

煤油灯,就是用煤油作燃料,点着以后照亮的灯。灯的做法看似简单,实则其中还有很大的技巧:首先找一个带盖的瓶子,在盖子中心位置上开一个口,用铁皮卷一个空心的小圆筒;然后,用棉花搓捻成一个灯芯,从圆筒芯穿过去,给小瓶里注入煤油;于是,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就算制作好了。虽然,煤油灯的亮度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想起少时划拉草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