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弟子规》感想
遥望那颗星辰
——读《弟子规》有感 学院: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姓名:唐义天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们老师曾要求我们除了熟读“三百千”之外背诵另一本启蒙读物——《弟子规》,因此那些三字训言从小就印在我的脑海里。近日再度翻开那本小册子,我重新感悟了它的内涵,才发现它曾在我短短的十八年里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弟子规》说了什么?
1080个字的《弟子规》出自清朝秀才李毓秀之笔,以论语中学而篇的一句话展开来编写而成,涵盖了一个人的孝道、礼仪、行为处事、诚信、博爱、价值观、学习生活等方面。虽然初看上去与《论语》有几分相似,但它的特点在于语言平实无华且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此它也被冠以中国儿童启蒙书的美称。
在《弟子规》中详尽地描述了对父母兄长,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细节注意,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就表现了对待长辈应有的尊敬与礼貌。它甚至把年少不能喝酒,便溺结束要洗手这样的生活小细节都描写了出来,虽都是琐碎的小事,却蕴含了生活中无限的智慧。如果说《论语》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圣经,那《弟子规》便是一本规范生活的法典。
除此之外,如果深入理解弟子规的结构,我们会发现它把孝悌放在全文的开头并重点着墨,在描述“泛爱众而亲仁“时也写了不少,这说明了古代的君子是把孝道放在做人的首位的,而博爱也体现了孔
孟之道的中心思想。
《弟子规》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读《弟子规》前,我的生活是随意甚至有些散漫的。小时候的我沉迷于电脑,不爱听父母的劝导,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什么话脱口就说,还有些自大。但在我读完了《弟子规》之后,我会在生活中的细节里发现它的踪影,比如父母叫我时我会想起“父母呼,应勿缓”从而尽快赶过去,与父母顶嘴时会想起“怡吾色,柔吾声”而变得理性一些,开始主动和父母交流,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做事渐渐懂得三思而后行,慢慢地有了大局观念,学会了把握事情的分寸。
上大学以来,因为接触了新的环境,新的世界而感到应接不暇,光怪陆离,整日忙于社团活动,学习,和朋友们玩,都忘记了向父母主动问声好。军训结束后,我无意间翻开《弟子规》,看到那句“出必告,反必面”,我怔住了。我的内心感到深深地愧疚与难过,我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现在不懂得孝顺父母,有一天你会愧疚得泪流满面却再也找不到办法。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于是我立刻打电话给在遥远的故乡的母亲保平安,问了她最近的生活,我能听得出母亲口吻里的兴奋与欣慰。
小时候的自己正因为看了《弟子规》而在懵懂中逐渐变得成熟,而长大后的自己也因为它而及时纠正了恶习变得更加懂事,对于我,这就是《弟子规》带来的一切——改变生活,改变自己,以及改变未来。
《弟子规》还能带来什么?
许多人研究《弟子规》,也有许多人从中受益匪浅。郎咸平就曾经举办了《人生精彩从弟子规开始》的讲座,百家讲坛也公开地研究过《弟子规》,还有一大批名人在网上发表了他们对《弟子规》的看法以及感受。可以说,《弟子规》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弟子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规范社会,创造社会和谐的氛围。古文有言:“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凡是身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基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绝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弟子规》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的和谐,最终会造就整个社会的大和谐,这就是《弟子规》的终极目标。
此外,《弟子规》在押韵方面也做到了一个巅峰,字字珠玑,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起其他书籍来说更容易被记住,因此作用也会更明显。倘若查找资料,还会发现它在很多句子里都引用了典故。比如“有余力则学文”这句就引用了董遇巧用三余的故事,“父母教需敬听”引用了孟母断机的典故,“亲所好力为具”引用了黄香温席的典故。这样,在学习到《弟子规》精神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博大历史文化,反过来更有利于我们参透《弟子规》中蕴含的深意。
《弟子规》能否保持光亮?
山东省教育厅曾经发布通知,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读过《弟子规》的人会发现,其中的有些言论并不适用于今天,如“非圣书,屏勿视”直接抹杀了除经典以外的所有书籍,这在信息交流的今天早已过时,而有些内容过于死板生硬学了反而有害。
但总体上,《弟子规》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礼仪之邦的代表作之一,它指导了人们礼仪,孝道,做人,诚信等方方面面,当之无愧是一个国人必须明白的生活准则。另外引用一句名言:“真正的儒家是具备辨证思想的,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历来邪教都是绝对的一点论,机械的思维。”如果照搬《弟子规》,实际上根本没有理解它“有余力则学文”的内涵。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这才是《弟子规》遗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宝藏。因此我相信,《弟子规》的精神不会褪色,它一定能永远保持光亮。
我们并不清楚未来,但《弟子规》这颗遥远的星辰用它的光芒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道路。我们并不了解人生,但《弟子规》这颗火热的星辰为我们的人生插上了飞向远方的翅膀。也许现在的我只能遥望这颗遥远的,滚烫的星辰,但当我,当社会,当国家触摸到它的那一天,它一定会绽放最耀眼的光辉,照亮生命的意义,照亮社会的和谐,照亮国家的富强!
第2篇:读《弟子规》感想
读《弟子规》感想
近日,每天早晨与夫一同诵读《弟子规》,感触颇深。夫曰:“真好!小学生早读不用读别的,就读《弟子规》。”是的,《弟子规》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德行教育之经书。朱子治家格言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怎懂道德之因果,世风怎能好呢?
第3篇:读弟子规感想
我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弟子规》中的“弟子”指学生,即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求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应尽的规范。从这三个字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就是这样一部做人规范的宝书,我第一次读它是在三年前,当时只觉得它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读读背背,照着做就行,于是便把这一“简单”的工作交给家长去做了。结果,在家读的孩子很少,效果几乎没有。第二次读《弟子规》是在两年前,这时候《弟子规》已纳入我们教学的范围。当时读它也主要是读熟,会背。也知道要去践行,但还未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