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淡多元智能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版八年级)
【内容摘要】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而言,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这不能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本文就我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将多元智能应用于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利用其优势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多元智能新课程说明文教学个性
教育的一个永恒使命就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的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如何凸显学生个性,实现中发现学生个体独特多元的感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对智力的传统理解提出了新的看法。使我们对智能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思考,而且为智能的培养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化的,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加德纳把智能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由于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智能强项不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使每名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充分发展。
从事3年初中语文教学的我,随着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全面认识,在教学中不断地寻找着理论跟课堂实践的结合点,让学生用自己的特长把他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发挥学生的多种潜能。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探讨我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几点心得和做法。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我们知道,由于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有的学生言语智能比较发达,有的学生擅于交流,有的学生则工于绘画,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把此作为一个突破口。发掘学生的长处,增其自信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句古话: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只要他感兴趣,他愿意做,你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去投入。反过来,如果他没有兴趣,你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影响。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第七册说明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在课前三分钟,我先播放歌曲《大海,我的故乡》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通过调动听觉来感受大海的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音乐智能。接下来我就出示了一组关于海洋生物的图片,这些直接的形象激活了他们,趁此我要求同学们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把自己从图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记在心里,看完图片就请他们把自己所摄取的信息拿出来跟大家交流。当时,同学们都很活跃,各抒其见。这种做法发展了同学们多元智能的能力:在观看图片的那一刻就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智能,要求他们把获得的信息共享这点则是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种在教学中有意培养同学们的多元智能,有利于学生享有成功的快感。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教材特点,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特长爱好、阅读基础的不一样,那么反应出来的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也各不相同。况且就说明文这种文体来说由于其说明对象不同,那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这两大类。所以教师在较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也应有所侧重。
(一) 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那么以说明文体为主的课文,我们一般都可以设计流程、矩阵图或层次结构图来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可以采用一下板书:
五 年
谷 年
丰 有
登 ‘鱼’
以上板书,形象具体地将课文中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很好的表现出来,学生看了这个图形就很快的跟我们的粮仓联系起来,这样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开发了他们的空间智能。
又如叶圣陶《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的教学,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尽兴游”。我用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 开展合作学习,体现多种智能
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要求每个小组各选取老师提供的实物--葡萄、杨桃、水蜜桃等进行探讨,然后仿照本文写作,到时还要请他们各小组把他们的文章派代表上来演讲。这一任务一出台,各小组的成员有的对实物进行观察,有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有的则把同学提供的信息写成文章,有的作为代表进行演讲,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智能、交流智能、观察智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相互交流中,各种智能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每个个体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不过这种活动需要教导他们平常在学习先建立合作小组,在每一次活动中让他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要落实分工,要有责任感,组与组之间还要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作业形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作业)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发展潜能的多元情境化作业则为学生发展智能强项改善智能弱项创设了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花儿为社么这样红》,那我布置的作业则是要求他们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且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进行小试验操作,同时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详细记录下来。《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则是要求他们查找资料,研究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
总而言之,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通过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其说明文教学的课堂不再是沉闷,同时能够让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炫出自己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林宪生著《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开明出版社2003年
2、郭根福编《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李晓明著《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出版社2004年
第2篇: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情境教学
北山小学
黄华
说明文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下面以《鲸》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尝试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喜学、乐学说明文。
一、创设情境,引导积极探索
在教《鲸》这一课时,老师首先用语言描绘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辽阔无边的太平洋地区曾经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虾兵虾将把守的赛场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急忙赶来参加。当他正准备搬进赛场大门时,被虾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正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设问:“鲸和虾到底谁说的对?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创设这样的情境,顿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从而带着问题认真读文、积极思考。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弄懂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一问题后,鼓励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更多有关鲸的知识。学生经过多次诵读,便可依据不同的阅读水平,在各自头脑中形成文章内容的雏形;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进行交流。在这种小组学习中,学生既能对一些简单的内容达到共识,又能互为补充,缩短了学生彼此之间的认识差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在学习小组内读懂的内容向全班汇报,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不用老师讲学生也能基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坚决不教,充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凭借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把握住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创情境。首先多媒体展示背景:在一座海洋博物馆里鲸正在活动的画面。然后问:通过自学,同学对鲸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关于鲸,你还有哪些不了解,还有哪些弄不懂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到海洋博物馆,亲自面对鲸来提问。这种质疑方式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很活跃,纷纷提:你们的食量那么大,有找不到食物吃的情况吗?鲸,你的寿命有多长?鲸,你到底有多大?鲸,你那么凶猛,天敌是谁呢?鲸,你的同类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滩上集体自杀的现象?此时的学生已经把鲸当作很熟悉的人,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关注鲸的情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三、拓展教学空间,教给学习方法
在学生质疑问难之后,师生共同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整理合并。对于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之间当堂予以解决;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比如文章的说明方法,作者抓住了鲸的哪些特点等,则鼓励各学习小组依据小组的实力来主动承担,并允许学生对于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跨组建学习小组;对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涉及课文以外的内容,则要抓住机会,适当引导。一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如翻阅《少儿百科全书》查找有关知识,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专栏节目,还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在电脑上浏览有关鲸的网页。
这个环节,打破了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封闭的信息传递状态,打通了学生已知信息和社会生活现有的信息通道,学生学习的范围更宽,学习情绪更高涨。在学生广征博引打开眼界的同时,他们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角色扮演,发展创造力
在情境中,凭借生动的形象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愉快,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他们会在思维过程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可以给学生设计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使教材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比如,在学生了解鲸的大小、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以及本文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后,老师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为小朋友详细介绍有关鲸的知识,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鲸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扮演的角色。角色扮演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复述课文,巧妙设计语言训练的过程。在介绍时,学生不仅有条理地叙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上了说明方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更富有个性。这一设计由于让学生自己扮演,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五、设计超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
在超市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物品。给学生设计作业也可以像超市一样,提供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作业。学完《鲸》这篇课文,可以设计以下作业供学生挑选:
1.想象鲸与虾将军的对话,重点想象虾将军是如何说服鲸的。
这一练习属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的读写结合片断,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鲸进化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学生想象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动笔画出鲸睡觉的样子。
这一练习属于变语言文字为绘画的阅读作业,这任务看似简单,可学生要把它画出来,就必须仔细读懂课文。这样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把课文内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及绘画能力。
3.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这项作业设计落实了本单元“抓住事物特点写”这一读写训练项目,突出了单元训练重点。
以上教学程序,针对说明文这种特殊体裁而设计使用的,是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各种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它既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注重了信息的交流与吸收。
第3篇:比较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运用[优秀]
[作者]周红阳
[内容]
说明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运用比较法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在比较中增强阅读效果
在比较中提高审题能力
作文写得好坏,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只有对说明对象观察仔细,分析研究得透彻,才能把握得正确。学生作文前,出示本堂课的作文题目,先要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这一步是万万省不得的。笔者认为,用比较法审题效果最佳。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我的××笔》与《笔》两个题目比较一下,然后集中讨论,得出如下板书:
通过比较,被说明的对象重点突出,特点分明,读者或用户读了小作者笔下的说明文之后,对所说明的对象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掌握它,使用它,或者获得有关知识。题目审好了,为写好作文迈出了第一步。
第4篇:浅议多元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多元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多种智能,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而言,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这不能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我尝试将多元智能应用于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利用其优势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
【关键词】多元智能新课程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这一观念可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己于人1983年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来阐释,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
第5篇: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策略
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新课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在听取了“说明文教学策略”的讲座之后,我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际,引领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科学创新,科学的思想方法与科学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这就要求,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抓学生的心,寻求“兴趣点”,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抽象的科学理念或模糊的事物变得‘视而可见,触而可知’。
在说明
第6篇: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
在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之外,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表述能力的培养。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切忌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一、敢于对权威说“不”
不仅是说明文教学,在我们所有的教学中,我们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都要让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对经典说“不”!
二、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发展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只要挖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