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第2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古诗,指名读诗,齐读。
2、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根据回答,相机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而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板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两年没有见到亲人,没有通讯工具,多么想念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4)你离开过家人吗?多久?心情怎样?(指名说)
(5)你们才离开过几天就那么思念了,而王维已经离开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课件出示)生病时,王维多要,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
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
老师也找了几个,谁来读一读?(出示拓展词语)指导读出寂寞冷清的感觉。
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王维的思想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能找到吗?(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2)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么欢度的呢?
(3)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这是一幅怎样热闹的画面啊!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
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师引导: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4)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孤单一人。(配乐渲染)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__________。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重新板书“倍”。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板书)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板书)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板书:思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
3、此时王维的心情是复杂的。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他,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
(2)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师:(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不能 „„)这时王维的心情又怎样?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指名说,模仿叹气的声音读。他们依旧在登高望远,可这群人中少了我一个!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与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使得他更加思念故乡,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名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指明读,生齐读。
三、课外拓展,体验思乡。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写思乡之情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四十一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王安石这样写道—— 五百多年后,因为想家,马致远这样写道——
一千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
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背
四、书写名句,传承文化。
请同学们任选两句印象深刻的思乡名句,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年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第3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佳节——重阳节(九月九日)
2、山东——不是现在所说的山东省,而指的是华山的东面。
3、茱萸——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出示生词要求会读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兄弟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2、“就”说明了什么?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王维年纪很小,常常思念家乡亲人)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
第4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形式的课文?(文包诗)
文包诗的课文,之前我们在一、二年级都学过,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古诗有的在文末,有的在文中,还有的在开头,如下学期的《李广射虎》。
3.如何学习这样的课文呢?我们今天共同
第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第6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第7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