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探讨的论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建议探讨的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玉米除了作为主食,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也非常受欢迎。玉米的种植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满足,因此在北方种植面积很广。但是北方的玉米很容易遭受病害等问题。一旦玉米受病,其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玉米会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导致严重减产,使农民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玉米病害中常见的是玉米丝黑穗病和青枯病。
1.北方玉米常见的病害分析
1.1玉米丝黑穗病分析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因是受到病原体丝轴黑粉菌的感染。这种病原菌是以土壤和粪便为载体,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萌发。其生命力非常顽强,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在土地达到其适应的温度范围,就能对玉米进行侵袭和侵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北方的玉米一般都是春种秋收,玉米发育的时期刚好是丝轴黑粉菌的活跃期,所以如果不进行相关的防治,玉米就能很快的被侵染。
1.2玉米青枯病分析
玉米青枯病是另一种北方玉米常见的病害。其病因也是土壤里的真菌导致的,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受到侵袭,玉米的根部和茎部就会开始腐烂,之后全株都会枯死。一般这种病害常发生在玉米乳成熟期左右。在玉米密集种植的地区容易爆发。另外天气也是影响玉米青枯病爆发的原因之一。气候炎热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如果对青枯病做好预防措施,一旦玉米感染青枯病,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玉米枯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北方玉米常见病害防治建议
2.1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建议
如果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玉米选种要提前做好调查,选择那些抗病害能力强的玉米。从源头抓起,提高玉米种子的`质量,才能避免玉米遭受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其次是适当调整玉米连作的时间,因为玉米连作会在土壤中积累很多的丝轴黑粉菌。因此采取玉米与其他作物进行轮种,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体的数量。除此之外合理的轮作还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然后在玉米的田间管理时期要细心谨慎。经常抽查玉米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受到感染的玉米植株,要及时的出去受害的玉米植株,同时查看附近的其他植株是否受到感染。只要玉米植株发生病变,就要立刻除去。如果玉米的侵染范围较广,那么要尽快使用合适的农药来进行杀菌。现在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玉米的种子和药物进行调拌,通过调拌使玉米种子包裹上药物外衣,以此来增加玉米抗病的能力。最后就是要进行实验研究,培育出可以抗病害同时高产和优产的玉米品种。现在的科研发展成果较多,但是真正将科研成果落实的还是较少。为了获得更好的玉米品种,实现玉米的增产,需要在玉米培育和实验上下功夫,通过研究玉米病害的成因,从而从玉米的基因上进行攻克和解决。只有保证了玉米种子的质量,才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玉米病害发生。
2.2对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建议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可以从玉米种植的各个时期进行。首先是玉米种植前的选种时期,玉米选种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抗病害能力强、产量高、质量优。目前市面上的玉米种子品种不在少数,但是选择一个适合的品种却要提前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只有提前做好功课才能找到能有效抗玉米青枯病的玉米品种。另外对于玉米种子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用药物来处理种子,来增强种子的抗病害能力。其次是玉米种植时期,这一时期要做的重点是对种植地进行管理,除草,深翻土、喷洒农药等,为玉米的发育和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然后是玉米生长期,这一时期非常容易受到青枯病菌的感染,所以在玉米生长期除了要做好预防工作,还要针对发病的玉米苗进行处理和销毁。主要做法:施加化肥,促进玉米的快速生长;适当的拔除弱苗,减少病菌的感染;去除玉米多余的穗,减少养分的消耗;经常查巡,及时发现受害的病苗,及时的去除。最后就是玉米成熟期的管理和防治。这一时期是玉米成熟结果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收获前期。因此要确保玉米的生长情况,保证玉米质量和产量。可以适当进行追加化肥,通过为玉米提供养料,来存进玉米的颗粒更加饱满和充实。另外如果发现成熟状态良好,可以进行提前收割。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玉米品种的培育和研究,使得玉米的产量越来越理想,同时质量也越来越好。但是,在玉米的种植期却仍旧存在玉米病害的威胁。其中常见的就是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青枯病。这两种玉米病害在玉米的生长发育时期非常多发,同时对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威胁非常大。一旦染病,且没有及时发现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玉米减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为了实现玉米的增产、高质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重视对玉米病害的防治。
第2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
c.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以用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或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喷雾。
2玉米瘤黑粉病
a.轮作。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一般可与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轮作2~3年。
b.选育抗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时,应注意父母本的抗病遗传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产生新生理小种等问题。
c.割除病瘤。及时割除病瘤,减少病菌积累,且可减轻当年的再浸染。割除病瘤时,应在病菌未成熟前(未形成黑粉)进行,割下的病瘤应深埋或烧掉,以减少菌源。
3玉米丝黑穗病
a.实行轮作。尤其病重田块,应与大豆、小麦、谷子等作物进行3~4年轮作。
b.适期早播。过早播种,地温低,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时间拖长,易受病菌侵害,过晚可减轻病害,但成熟过晚,易遭霜害,故应适期早播。
c.种子处理。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25%羟锈宁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3%~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量为种子质量的0.4%~0.8%)拌种。
d.除掉病株或病穗。在黑粉子孢子尚未散出前,割除病株或摘除病穗,深埋或烧掉。减少越冬菌源,减轻翌年的病情。
e.秋季深翻。一定要注意翻地质量,不能将病株残体露在土外。
f.拔除病苗。人力充足而且发病重的地区,可进行人工拔除病苗,但需晚定苗,拔除病苗后如出现缺苗进行补苗,以防缺苗影响产量。一般玉米7~8片叶时病苗长相明显,此期进行辨别准确率高。在无经验或病株率低的地区不宜采用。
g.选用抗病品种。玉米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应选育和利用本地区较为抗病的品种。
第3篇: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
a.种植抗病品种。①实现抗源基因区域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种植一套抗病基因品种,在另一地区里种植另一套抗病基因品种,使抗病品种的布局合理,起到隔离作用,限制毒力小品种的定向选择,以防大斑病菌优势小种的形成和扩散。②不同抗病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防止在一个地区内品种抗病基因(种质资源)单一化,使品种群体的抗病性在遗传上是异质的、多样的。③重视品种的兼抗性,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
b.彻底消灭菌源。秋收后结合防治玉米螟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尤其对严重感病的秸秆要及早处理,以便减少翌年的浸染菌源;亦可通过机械收割时粉碎秸秆进行还田或站秆翻地,以及秋季深翻等,将病残体及病叶深埋地下,加速其腐解,从而也起到加速病菌消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