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说木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媒体灯片显示:
[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这“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板书课题:说“木叶”
二、指导阅读1~3段,逐段理解大意
问题设计:
1、第一段引用4位诗人的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2、第二段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提了5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
3、 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在一个“木”字。
4、 这三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明确:引入话题--层层质疑(提出问题)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希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章的大意和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板书设计
木叶--诗人钟爱(引题)
引论少见“树叶”,多用“木叶”(质疑)
形象有别--“木”(探究)
↓
三、学生自读4~6段
1、思考:“木”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首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比“树”更显得“空阔”、“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原因,就是“木”的形象的联想暗示性。“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的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其次,“木”具有“暗示的颜色性”。木“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内容小结
我们从“木”这一形象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木”的形象引人联想,它所暗示的颜色性又具有着某种情感意味,因此古代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钟爱这一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里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物象与意趣结合。当诗人将某一客观事物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诗人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它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意趣,具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
延伸理解:学生自由讨论,说说各自所了解的其它意象。
(梅、兰、松、竹、菊、云、杜鹃、鹧鸪)
板书设计
1、暗示“落叶”(形象联想)
本论:“木”的特征意象
2、暗示的颜色性(情感意味)
四、学生齐读第七段,明确:
板书
结论:“树叶”“木叶”,一字千里。
五、探究阅读(多媒体显示)
1、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读下面两首诗,体会诗中“梅”所表现的意趣。
《梅花》《梅花绝句》
王安石陆游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解读参考: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王诗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诗写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两首诗所歌咏的“梅”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2、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下面两首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有差别,请欣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简析参考:陆游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洋溢着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课外作业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草、柳等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甚至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辞典》。
第2篇:说木叶教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教学过程】 ㈠、导入:
各位同学,正式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复习一个成语叫“一字千金”,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非常熟悉了。那“一字千金”是从哪个故事来的呢?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第3篇:《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
第4篇:《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节
一、 导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
第5篇:《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
第6篇:说木叶(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林庚其人;
2、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3、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4、引导学生借鉴文章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热点:1、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2、引导学生借鉴文章分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方面)充分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方面)制作课件、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A、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林庚其人;
2、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述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3、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
4、引导学生借鉴文章分析诗歌的方法。
B、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由名句填空“-----------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落木”导入。
2、简介林庚其人
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著名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第7篇:《说木叶》(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7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
第8篇:说木叶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