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
《土地的誓言》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第2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叙述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以及要回到故乡的决心,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感受“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思乡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念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重难点突破: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 、质疑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听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土地的誓言》。
2、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与四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速读课文,领悟情感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请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2、 多媒体展示东北印象图片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惨绝人寰的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4、 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1、思考: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回答。
2、文章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美。请同学们寻找文章的美点,你认为本文美在——
五、课堂小结,激发情感
1、师:《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 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2、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收获或者情感上有什么触动?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请摘录这样的文字两段,有感情地朗读它、记
住它。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伟大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振兴中华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还需你们来接力。出示《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 布置作业(二选一)
1、 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活动
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后谈感受
了解时代背景
边听课文边勾画触动自己的语句,然后谈感受。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来概括。
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曾经美丽富饶的东北与如今被侵略被蹂躏后的惨状。
研读课文,品析语言,寻找美点。
学生畅所欲言。
全体学生起立,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
附板书设计 挚痛的热爱
思念故乡
泛滥着热情
土地的誓言
站立
发出誓言
解放
3、反思总结:本节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吗?今后将怎样改进?
反思:本节课我是按照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及授课的,特别围绕《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与展示分享研究》课题研究做了不少尝试。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我设计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1米长的白纸条测量两条彩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不足: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教师的指导主体作用发挥恰当,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小数读法的正确认知,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把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为小组上台展示交流有章可循。
第3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优秀
编者按:大胆的构想,高超的教艺,从容的教学是每一个老师都渴盼拥有的独特气质。亲爱的老师们,怎样才能不断实现改变与超越,在教学之路上愈走愈坦荡,愈走愈精彩呢?就让我们跟随善思者的脚步前行吧!
一、了解背景
三个要点:
1、时代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
2、作者姓名与身份: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青年作家。
3、写作时间:“九一八”十周年。
——可以老师讲解,可以学生介绍。
——此处设计:让学生根据此两点内容评述作者:作者生活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怎么一个人?
二、感知文情
1、听朗读录音,学生跟随默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
——此处设计:提问——你听到了作者心中怎样的声音?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协助:范读关
第4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县第二中学 赵速臻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
第5篇: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寇的铁蹄揭开了悲剧的序幕,他们残忍地屠杀东北抗日英雄,就连手无寸铁的人民也不放过。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从这一天起,沈阳、东北三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苦难与抗争。作家端木蕻良他被迫流亡,背井离乡,身在异乡,却日日思念东北广袤的黑土,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那就是《土地的誓言》。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他铿锵激越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了解到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地发言,教师板书小结。
第一段:故乡
第6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蕴含于文章中深沉、饱满的爱国热情。2.揣摩、欣赏文中富有激情的精彩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亡命徒中与土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土地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由学生自查资料完成)
1.作者简介(2)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辽宁昌图县满族人。1912年9月25日出生,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
第7篇: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
第8篇: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执教:泰州实验学校 李坚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关东原野的美丽、丰饶和曾经的污秽、耻辱。2. 感受作者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3.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作者在特定背景中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开场白:同学们,今天现场有多少人,你知道吗?数一数,或者猜一猜。不对,现场其实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当我们读书时,回答问题时,就要拿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大家说好不好?好不好?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大家有没有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课前播放音乐《多情的土地》)
一、初识美丽东北
1.走进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