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天祥视死如归事迹
文天祥视死如归事迹
南宋忠臣烈士、民族精英文天祥为抗元曾两次路过明溪,皆有停留过夜,并留下了种种感人义举,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天祥于1256年20岁时进士及第,第二年参加殿试,考取状元。历任宁海军节度使判官、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1259年,文天祥以《已未上皇帝书》提出改革政治、军事方案,未被采纳。时蒙古军发动了连读的声势浩大的灭宋斗争,文天祥坚决主战,反对迁都逃跑。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变卖家产组织起了几万人的勤王军队入卫临安。1276年,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于福州。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终因寡不敌众,败退广东,坚持抵抗。1278年12月,在广东五坡岭被俘。后被押到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五劝其降,并逼其亲弟弟文璧(文璧在宋亡之后为保百姓而降无可厚非)出面规劝,文天祥也读到了狱中妻女的来信,但没有动摇。最后,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对元世祖的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谢,并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衣带赞》等诗词以明志,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举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等经典名句,撼人心胸,震人魂魄!1283年1月9日,元世祖忽必烈在万般无奈之下斩杀文天祥,时年47年。文天祥精忠浩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千秋万世!
就是这样一位气贯长虹的民族精英曾两次亲临明溪。1276年,文天祥随帝御驾南征,由南剑州赴汀州时,路过明溪留宿明溪驿站(此地后称为“皇帝殿”),拜谒奉祀五代奇女子莘七娘的显应庙,并题诗留壁。诗曰:百万貔貅扫犬狼,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圣七娘。很显然,这是一首因感佩莘夫人的高风亮节而抒发志向的诗,号召民众挺身而出扫除“犬狼”,驱逐“妖虏”,保卫国家。这首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明代正德八年,莅任的归化知县杨缙在《刊宋丞相先生题夫人小引》中说“他原来怀疑莘七娘月下吟诗一事,及见文天祥诗,深深信服。”文中说:“盖丞相文公乃宋之忠臣烈士,赤身火胆以身报国者,其言即春秋笔也。其所以为夫人题者,其知之详、信之笃,然乃敢发于言,成于诗、见于笔。否启托诸空言,以诬天下世者哉!予疑释然。。。。。。。至夫人之庙,其借文公之诗为益彰。”据民国《福建通志》载,文天祥为莘夫人题诗,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位莘夫人重建庙宇,他们对莘夫人事迹的肯定,致使其声名由明溪传至外地,从周边县直至江西赣州一带。
这仅仅是反响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天祥的号召之下,明溪有不少青年报名参加勤王之师,抵抗元兵入侵。队伍很快就要出发了,亲人们商量以什么礼物赠送入伍的青年,一个教书先生从束侑这种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中受启发,提议送肉干方便携带和充饥。于是引创了闽西八大干之首的特色食品——肉脯干。如今,这种名特食品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上市,而且随明溪出国人员的从商活动销往世界许多地方。
1276年7月,历尽艰险的文天祥在福州拥立8岁的.赵罡为端宗皇帝。1277年,为抗击元军,护送幼帝从福州转至惠州,文天祥又一次莅临明溪,途经夏阳今紫云村,夜宿古刹君峰寺。为感谢寺庙僧众的盛情,文天祥亲手感题“显盖紫云”四字,此匾悬挂寺中几百年,至今尚存,这是不可多得的宋丞相手书真迹,笔力苍劲奇雄,字字蕴含着浩然正气,使庙宇蓬荜生辉,扬名八闽。文天祥一行途经中和里鱼林村时,突然山风乍起,呼呼作响,折树断草,飞沙走石,一股狂风一下子就把幼帝的御轿轿帘吹走了。正当随护军众惊疑未定时,当地一位张姓村民将捡到的轿帘恭敬地送回,幼帝和文天祥感触良深。幼帝即赐鱼林村为御帘村,以示恩荣。文天祥见状赋诗证其事。诗曰: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就这样,明溪县的一个自然村是皇帝赐名的,这在全国也可能为数极少,文天祥一行对村民将捡到的轿帘送回这么一件小事十分看重,先赐名后赋诗,既重视良好民风的弘扬又着意于民心的提升。因此,这件事成为美谈,传为佳话,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天祥的道德人品、诗词瑰作和在明溪的感人义举长久地赋予明溪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和激励。如今,当明溪人在例举历史名人或名宦乡贤时,“文天祥”这个响亮的名字必在其中,成为明溪这个地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2篇:文天祥视死如归翻译
文天祥视死如归翻译
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 ⑵吾事毕矣( ) ⑶南乡拜而死(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23.阅读选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
21.1.⑴侍奉⑵完(成)⑶通“向”。
22.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23.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劝降,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译文】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
第3篇: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的事迹
因为前几天在新会的崖山看到宋朝和元朝的最后一战的战场,对文天祥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今天看了一下文天祥的历史,记录下来,我知道北京有个文天祥祠,数次经过都没进过。以后一定去看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
第4篇: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
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仅以进士身分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事迹,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您继续访问(www.ruiwen.com/wenxue)。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
第5篇:文天祥的光辉事迹
文天祥的光辉事迹
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同时也是汉族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的时代中,毅然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元,最终兵败被俘。那么文天祥是怎么死的呢?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
第6篇:视死如归成语
视死如归成语
视死如归成语1
【成语】:视死如归
【拼音】:shì sǐ rú guī
【简拼】:ssrg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示例】:我们已经是~,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
【近义词】: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视死若归
【反义词】:贪生怕死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怕死
视死如归 成语接龙
【顺接】:归之如市 归之若水 归之若流 归了包堆 归全反真 归全返真 归十归一 归华别业
【顺接】:白往黑归 白首同归 白首空归 败兴而归 宾入如归 宾来如归 宾至如归 齿剑如归
【逆接】:不可轻视 侧目而视 长生久视 瞠目而视 眈眈虎
第7篇:坚持真理视死如归
坚持真理视死如归
——《死也不能倒下》读后感
吉鸿昌,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在我是孩提时代,不仅读过他的感人事迹,还看过电影《吉鸿昌》,因此,我对那个高头大马上的抗日将军从来都充满着景仰和崇拜。今天,复读《死也不能倒下》这篇短文,虽然时间过去了30多年,但吉鸿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真理的坚韧意志,依然冲击着我的心灵。
吉鸿昌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王朝末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外族入侵,内战不绝,也因此吉鸿昌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爱国将领。但是,因为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他毅然“摆脱旧军阀的生活”,加入中国共产党,追求抗日救国的真理,并为此深陷国民党的牢狱而从不动摇。
面对国民党的严刑逼供,吉鸿昌没有屈服,面对蒋介石的死刑威胁,吉鸿昌“谈笑自如”,但吉鸿昌的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失望,在日本人大肆入侵中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