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白《重忆一首》翻译赏析
李白《重忆一首》翻译赏析
《重忆一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
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
【前言】
贺知章在世时对李白赞赏有加,是李白的至交之一。得到故人去世的消息,李白必定十分悲痛。
【注释】
⑴将:与。
⑵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境内。
【翻译】
我想到江东去会见老友(去了才知道老友已去世),去和谁举杯痛饮呢?会稽四明山的贺老已经仙逝,无人可尽酒兴,将酒船掉头,归去来兮。
【鉴赏】
这首《重忆一首》,根据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原题应是《访贺监不遇》,以 “重忆一首”为题, 可能是后来编者所改。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正月,贺知章还乡,李白作《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宾客归越》二诗送别。贺知章回乡不久去世。李白或许还不知道贺去世的消息。公元746年(天宝五载),他思念故人,决定南下会稽,不远千里,前去拜访贺知章。不料,半路上获悉贺知章已去世,只得乘船返回。大概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贺知章在世时对李白赞赏有加,是李白的.至交之一。得到故人去世的消息,李白必定十分悲痛。可以看出,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心中充满着无限的惆怅。
第2篇:李白《忆东山》翻译赏析
李白《忆东山》翻译赏析
《忆东山》是诗人李白游历时,留下的名作。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
忆东山⑴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⑵,开关扫白云。
注释:
⑴施宿《会稽志》: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一名谢安山,巍然特出于众峰间,拱揖亏蔽,如鸾鹤飞舞,其巅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千嶂林立,下视沧海,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蔷薇洞,俗传太傅携娼妓游宴之所。
⑵东山客,指谢安。
译文:
其一:
很久没有再去东山了,东山的蔷薇开过几次花呢?
白云自来自散,今夜的明月将落到谁家?
其二:
我今天像谢安一样手携歌舞妓,长啸谢绝世人。
我要报答谢安这个东山客人,开关清扫白云。
赏析: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所以,诗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风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着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风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这两句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这两句表现了对谢安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第3篇:《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翻译赏析
《春日忆李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词全文如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前言】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
第4篇: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日忆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1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及注释
「翻译」
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注释」
⑴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一作“豪迈”。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
第5篇:《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忆东山》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忆东山二首
[唐]李白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作品注释
⑴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
⑵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作品译文
其一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
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其二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创作背景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初在京待诏翰林时作。
作品鉴赏
东山上建有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