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冯昌海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结晶,历经千百而经久不衰,仅一轮明月就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陶醉。那么,你能说出一些吟咏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列举一些了解的古代诗词名句)
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描写明月的诗句,可见,月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绪、太多的牵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被称千古绝唱的咏月咏中秋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朝的词评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业话后集》中这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看课件,教师作适当点拔(为人耿直率真的苏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虽然22岁就中进士,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2、复习以前学过的作品?(对于这样一篇名篇,大家一定回家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进入前提测评)
三、前提测评
指名读,跟读
(让我们一起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1、课件播放一遍
2、学生读
3、齐读
(体会了这首词朗读的优美,不免让我们更急切的了解词的内容,下面我们分成小组,借课下注释来疏通一下文句)
五:思考讨论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① 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 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 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 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作者运用联想想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境,请大家来谈一谈)
(配乐朗读欣赏范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优美的意境仿佛让我们走入了一个仙境,让我们感叹、让我们感动,感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体会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在文学界倍受推崇,在音乐界也倍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下这首由苏轼作词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九、音乐欣赏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苏轼做到了,他让我们的某种情绪更适合于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这篇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更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苏轼)往下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篇课文
七、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结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进,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一颗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最后,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第2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广西北海合浦县党江中学傅伟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阅读文章,理解词作的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分析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三、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学习这首词,不仅停留在对词作内容上,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一步对苏轼进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 学生分析:
学生对网络和网站上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既能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上网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自己确定主题,建立网站,互相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五、 课前准备:
老师了解关于苏轼的材料,准备好《明月几时有》flash课件,建立以“走进苏轼”为主题的网站。学生阅读相关的作品,上网搜集有关月亮和月光的诗词,查找关于苏轼的材料,整理好做成网页。
六、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请同学们把收集到有关材料展示出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生4:柳永的《雨霖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生6:“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朗读一遍。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吐字清楚。那么请问,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思乡念亲之情。
师: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同样表达了苏轼思乡念亲的感情。
(二)感知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请同学们阅读小序,用第一人称把苏轼当时的形象简单得勾勒出来。
生: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色迷人,我却十分的抑郁苦闷。我远在异乡,多年无法与弟弟子由见面,回想小时候与他一起嬉戏玩耍,是多么快乐啊!如今他不在,我只能一人对月独饮了。今晚就让我喝个痛快,一醉方休!(从酒壶中倒水,作痛饮状,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众生笑,鼓掌)
师: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flash让同学们的情感融入诗词当中。
(三)赏析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这首词。诗词是抒发作者情怀的。咱们看看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自由讨论,并把各自在网上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气氛热烈)
师:谁来发表意见,代表个人或代表小组都行。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上阕展开了想象,谈到了天上不如人间,好像有对生活的追求吧。
师:这组同学认为上阕抒发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谁还发表意见?
生:上阕好像是作者的感性认识;下阕是理性认识。
生:上阕写想为朝廷效力又不得志,下阕是抒发想念弟弟的思想感情。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有道理。大家预习过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背景知识。中秋佳节本应家人团圆,可作者苏轼却是孤独一人。我们可以想到,他的心情一定是抑郁低沉的。一个人独自饮酒赏月,不由得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看上阕的内容,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我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展开想象,把自己投人到作品中去。
(众生思考)
师:作者通过想象,提出了两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凝神望月,浮想联翩,这一轮皓月是何时出现的呢?可见作者对月亮充满了喜爱之情。
(明确: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接着看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作者难以入眠,望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感慨万千。他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呀?
生:(齐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对。作者有没有将思绪禁锢在离愁别恨之中,越想越伤心:为什么弟弟子由不能与我团圆呢?他的思想感情是这么发展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如何发展的呢?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这时作者站在一定高度对人生哲理进行探求,……然后他把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作美好的祝愿,也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师: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拥有一种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明确:下阕:无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师:词的赏析先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把《明月几时有》flash课件展示给你们。(播放课件)
(四)探究
师:相信同学们对课文都有了很深的理解,但宋代大文豪苏轼你了解多少?请各小组把收集到有关苏轼的材料制作成网站。
(同学们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制作网站)
师:把做好网站放到主机上互相交流,你们觉得哪一组最好?
生:第二组。
师:为什么?
生:他们的网站内容全面,分别从苏轼的生平、苏轼的故事、苏轼的诗词、苏轼的字画、苏轼的成就来研究。
师:说得好,研究古代文人不能片面,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老师也把自己的网站告诉你们,希望你们能与我交流,共同探讨、研究。
第3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县新教育实验学校周静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
第4篇:水调歌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 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 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