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次课外辅导后的教学反思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闷压力很大,各学科抓的都比较紧,为了减少学生们的课外负担,学校禁止占用自修课补课,课外个别辅导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一位学生在解答概率应用题“甲、乙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12与13,求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时,用了P(A+B)=P(A)+P(B)=12+13=56的公式,但是又觉得没有把握,便请教老师。
生:这样做对不对?
师:你为什么选用加法公式?
生:我看甲、乙击中目标是互斥事件。
师:那你说什么是互斥事件?
生: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互斥事件。
师: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不可能同时发生吗?
生:噢,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应该是独立事件。所求的概率应该是P(AB)=P(A)P(B)=12×13=16。
师:这么说,两人射击倒不如一人射击,概率反而小了?
生:是啊,为什么呢?
师:你再想想什么是独立事件?
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两个事件就是独立事件。从定义看,两人射中目标的概率不受影响,是独立事件。怎么反而小了呢?
师:你看AB表示什么?P(AB)又表示什么?
生:AB表示A与B同时发生;P(AB)表示甲、乙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
师:这个问题让我们求什么?
生:求各射击一次命中的概率。是啊,不是求甲、乙同时命中的概率。那怎么求呢?
师:你能不能找出待求概率的事件的对立事件?
生:能。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对立事件是同时不命中。
师:你知道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吗?
生:知道。我会做了!P(A+B)=1-P(AB)=1-P(A)P(B)=1-(1-12)×(1-13)=23。
综观整个答疑过程,教师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以问代答。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教师正面回答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教师的问,抓住了疑难的本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把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询问简单地给以否定,那么学生只能知道做错了,但错的根源在哪里还不知道,也就没有实现答疑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只是表面,深层在基础知识。教师的答疑应把着眼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方面,不能只顾表面,只回答怎么做,而应该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于这个原因,这位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即告诉正确答案,而是围绕互斥事件、独立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和各种事件的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系列的发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用法,排除了造成疑难的各种障碍,学生自己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教师的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答疑一开始,教师就针对学生的错误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学生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认真思索,并且不断地矫正原有认识上的偏差,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这种用于答疑的反诘策略,不仅能为解题集聚信息、发挥集中思维的优势,而且对学生修正错误、调节学习进程、改善思维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2篇:一次课外辅导后的教学反思
一次课外辅导后的教学反思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闷压力很大,各学科抓的都比较紧,为了减少学生们的课外负担,学校禁止占用自修课补课,课外个别辅导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一位学生在解答概率应用题“甲、乙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12与13,求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时,用了P(A+B)=P(A)+P(B)=12+13=56的公式,但是又觉得没有把握,便请教老师。
生:这样做对不对?
师:你为什么选用加法公式?
生:我看甲、乙击中目标是互斥事件。
师:那你说什么是互斥事件?
生: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事件是互斥事件。
师: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不可能同时发生吗?
生:噢,甲击中目标与乙击中目标应该是独立事件。所求的概率应该是P(AB)=P(A)P(B)=12×13=16。
师:这么说,两人射击倒不如一人射击,概率反而小了?
生:是啊,为什么呢?
师:你再想想什么是独立事件?
生: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两个事件就是独立事件。从定义看,两人射中目标的概率不受影响,是独立事件。怎么反而小了呢?
师:你看AB表示什么?P(AB)又表示什么?
生:AB表示A与B同时发生;P(AB)表示甲、乙同时命中目标的概率。
师:这个问题让我们求什么?
生:求各射击一次命中的概率。是啊,不是求甲、乙同时命中的概率。那怎么求呢?
师:你能不能找出待求概率的事件的对立事件?
生:能。甲、乙各射击一次命中目标的对立事件是同时不命中。
师:你知道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吗?
生:知道。我会做了!P(A+B)=1-P(AB)=1-P(A)P(B)=1-(1-12)×(1-13)=23。
综观整个答疑过程,教师并没有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以问代答。实践证明,这样做比教师正面回答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教师的问,抓住了疑难的本质。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是把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两个概念混淆了。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的询问简单地给以否定,那么学生只能知道做错了,但错的根源在哪里还不知道,也就没有实现答疑的真正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只是表面,深层在基础知识。教师的'答疑应把着眼点放在与问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方面,不能只顾表面,只回答怎么做,而应该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于这个原因,这位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没有立即告诉正确答案,而是围绕互斥事件、独立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和各种事件的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系列的发问。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公式的用法,排除了造成疑难的各种障碍,学生自己最终找到了正确答案。
教师的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答疑一开始,教师就针对学生的错误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可以说,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学生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认真思索,并且不断地矫正原有认识上的偏差,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这种用于答疑的反诘策略,不仅能为解题集聚信息、发挥集中思维的优势,而且对学生修正错误、调节学习进程、改善思维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第3篇:体育课外辅导训练教学反思
体育课外辅导训练教学反思
体育课外辅导训练是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在体育特长方面有一定天赋和爱好的学生进行考前专项基础系统的.训练。这有利于全面发展体育特长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成绩。面对基础差、时间紧、文化和体育双重考试的升学压力,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源状况,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了认真组织好课外辅导训练、加强体育特长生的集训管理,更好地实现升学目标,特此制订集训管理制度。学生自愿承诺表态,保证三年遵照管理制度要求去认真执行,决不反悔。如有违反者,学生本人自动退出集训,辅导老师有权取消集训资格,器材、辅导训练经费不予退还,家长必须监督子女协同遵守集训管理制度。制度内容要求如下:
一、听从指挥训练,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处理好课外训练和文化课学习的兼顾关系,每次文化和体育月考力求稳中有升。
第4篇:一次家访后的反思
一次家访后的反思
黄朝顺
我班一学生陈福菲,最近老是不完成作业,负责检查她作业的组长向我反映多次。我对她在班上进行教育、个别教育、谈心均无效果。该生仍是我行我素,毫无改变,实在无法,不得不对该生进行家访。
星期三下午,来到陈福菲家,没见到陈福菲,外出玩去了。但是见到了她父亲,她父亲刚种烤烟回来,见到我,赶忙招呼我坐。说明来意,我向家长汇报了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家长告诉我,家里一切家务都没有让孩子做,孩子放学回家就写作业,但作业完成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原因有二:
一、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检查孩子作业;
二、农村农活比较多,无时间陪孩子学习。就这两个原因,我帮家长找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家长也同意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第二天来到学校,全班学生除陈福菲外,其他学生都到校了。打电话询问家长原因得知,该生在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