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讲的是一个男孩儿改掉爱发脾气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在本课中第2至第5自然段介绍男孩改掉爱发脾气的经过是故事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读、思考:1爸爸想了一个什么办法?2.小男孩有哪些变化?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课中的难点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男孩儿说的话含义深刻,小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启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围绕“发脾气和钉钉子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理解无法填平的洞?”针对以上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复习导入,然后进入课堂。
一、成功之处:
教师教态大方自然,教学设计非常清晰,在课堂上教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的跟孩子们沟通交流;在本课中理解词语“大发雷霆”中同学们的体会不错,有的说脾气暴躁,有的说火冒三丈,还有的说怒发冲冠等,说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的词语很多;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小男孩对爸爸说不再需要锤子和钉子的时候,能联系实际,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二、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在突破难点时,应该直接让学生体会钉钉子与发脾气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发脾气给朋友造成的伤害好像在木桩上钉钉子留下的洞。在第三环节的过渡语上自己有些慌乱,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用意。2在课堂中学生的朗读不多,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朗读。3最后一个自然段隐含的深意,师应该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进行的节奏有些快了。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深思: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好课?在课堂中如何驾驭学生的情感,做到课堂游刃有余学生学有所得。
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足,不够深刻,没有真正明白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将文本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教学也是如此,上好一堂课也要做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你就要想好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要为这个目的而教,要合理安排这堂课的时间及顺序。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所教的知识。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2篇:《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教学反思
寓教于读,以读促悟,善待“插嘴”!
《爱发脾气的孩子》一课,讲了一个小男孩很爱发脾气,在爸爸的教育下改掉坏毛病的事。
本课我采用了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的方法,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在读中找出质难点,质疑而问,比如学生提出:爸爸为什么让他往木桩上钉钉子?钉钉子和发脾气有什么关系?男孩子为什么改掉了爱发脾气的坏毛病?此时,我没有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读文,在读中解疑。孩子们通过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读和我的适时点拨,明白了发脾气好比在别人身上钉钉子,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好比拔掉钉子后留下的洞。
樊博文同学插嘴问“木桩上的洞填不平也没有关系呀,为什么这个男孩会非常难受呢?”我先一楞:这正是我马上要提的问题,还有周济翔等几个平时最爱插嘴的学生也在附和着,我顺势引导,说:“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你能回答吗?”他摇了摇头,认真地和同学们一齐思考,忽然陈果插嘴叫道:“爸爸让他发一次脾气就在木桩上钉一颗钉子,他每钉一颗钉子就代表自己又发了一次脾气,虽然他向同伴道歉,可道歉有用吗?他的朋友不是照样越来越少吗?”赵治斌也说到:“他的朋友少是因为他伤害了朋友。如果他伤害到我,我也不会再理他的,他当然难受啦!”同学们经他一提醒,便纷纷举手,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当时我想:正是这两位同学的“插嘴”带动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才得以从学生口中说出,不然从我口中宣布答案后,学生一定又是一副似懂非懂、没有兴趣的表情,那样教学效果可是大打折扣哦。
课后我认真反思,觉得教师应善待这种“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我认为有时多几个这样的插嘴,课堂气氛将会因之而活跃起来。“鲇鱼效应” 能打破沉闷,增强活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便会提高。这几个会“插嘴”的同学不正是那几条“鲇鱼”吗?保护这种“插嘴”,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一味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因此,我没有像以往那样严禁学生上课“插嘴”,而是友善地默认了这种“插嘴”。我趁热打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以后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想发脾气时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发脾气不好,会带给别人伤害;有的说:尽最大努力控制自己„班里的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情绪高涨。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了课文内容,悟出课文揭示的道理,从而激发情感,受到教育。
整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寓教于读,以读促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反思性教学方法。因为有了反思,才能有效结合教研,开拓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研究实践;有了反思,就能促进教师与课改、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能达到“教学相长”。
2012年4月11日
第3篇:《爱发脾气的孩子》语文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语文教学反思
《爱发脾气的孩子》一文中,爸爸有一句话:“下次你再要发脾气,就往这个木桩上钉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个人觉得句子中的“要”和“想”字是多余的。
“下次你再要发脾气”容易让人理解为“下次你再想发脾气”,根据上文可以知道,这个男孩儿“脾气很不好,不管遇到什么事,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这么一个容易冲动得男孩儿,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让他想发脾气时,就去钉钉子,显然做不到。“等你想道歉了”让人理解为有道歉的想法,不是道歉的行动。而上文说的是“事情过后,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意思是冲动之后,他会有道歉的.行动。爸爸的要求与男孩行为不符。
再者,下文“很快,爸爸看到木桩上钉了许多钉子。”这钉子该是小男孩想发脾气时钉的,“过了一段时间,爸
第4篇:爱发脾气的孩子
爱发脾气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认识“角”旁。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能正确填写多音字的读音。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认识“角”旁。
教学 难点
1、正确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填写多音字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课,抬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看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被称为爱发脾气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认字
1、他为什么被称为爱发脾气的孩子?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读课文)
2、学习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自由拼读—小老师领读—提示易错音—了解学情,去拼音读—分组读—同桌互读—了解学情,指生检测—齐读
3、将词语送入课文再读一遍,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第5篇:爱发脾气的孩子
爱发脾气的孩子
观察时间:2014年4月3日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龚吉
观察实录:今天吃午饭的时候,龚吉用筷子和马逸航打闹,用筷子打到了韦丘杰,韦丘杰便告诉了我。我让龚吉上前告诉我事情的经过并把筷子送上来,他一下子扔掉筷子,趴在桌子上生气。我走上前去问他原因,他高举小椅子,大喊:“滚开,你别烦我,再烦我砸死你。”我拿开他的小椅子,他便坐在地上抱住桌子,大骂:“混蛋,我要杀了你,你滚开!”平时与小朋友在一起,他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个哭。在班里,常常情绪暴发,有时说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过激的话。
行为分析:
一、家长性格脾气的遗传和影响
在平
第6篇: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1.父母平时不能随意对别人发脾气,即使想发,也要尽量克制自己,因为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
2.如果孩子发脾气,家长不能强行压制,待她心情好转之后,找个机会向她说明发脾气的坏处,如果用日常生活中或电视中的反面教材现场说教,效果更好。
3.孩子良好的个性首先取决于父母的性格,其次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4.良好的个性不是一时的措施能够造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习惯在自然而然中养成。
5.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营造清静的生活环境,多一些琴棋书画等传统的东西,少一些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的东西,诗书气息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高科技娱乐产品,暴力的动画、游戏,是孩子易怒的根源。
6.多带孩子进行会外活动和运动,运动能让孩子的心情舒畅,良好的运动习惯能让孩子变得健康、阳光,心态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