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认识面积单位——公顷》评课稿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评课稿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第2篇:认识公顷评课稿
认识公顷评课稿
施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抓住了本课的关键:建立1公顷的表象,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施老师在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掌握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施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根据已学得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推理创造新的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很自然地通过知识迁移,创造出平方百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另一亮点是加强体验,她把体验活动设计在教学的难点之处。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要形成1公顷的观念,知道它有多大是学生的一个疑难点。施老师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体验一:28个小朋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课前带学生去操场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在脑子里刻下100平方米的大小。课上再让学生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让他们体会了1公顷的大小,1公顷的观念也清晰了。
体验二:让学生在熟悉的场地体验1公顷。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教室、操场等场地。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操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操场的面积,知道我们学校的操场比1公顷大一些。每次都在算一算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让学生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就印象深刻了。
第3篇:认识公顷评课稿4篇
认识公顷评课稿4篇
认识公顷评课稿1
今天早上有幸参加听数学教研组一组何老师的课《认识公顷,平方千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之一是经历认识“公顷”和“认识平方千米”以及它们与“平方米”间的单位改写的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并能够运用相应的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巧用引入,教学新知。
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并用相关的教具展示其大小,引导学生从身边找到相应大小的物体。既使学生既掌握了旧知识,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设疑提问,根据前面例子同学们能猜猜1公顷有多大吗?)
一个简单的提问激
第4篇:公顷的认识评课稿
公顷的认识评课稿
公顷的认识评课稿1
施老师执教的《认识公顷》一课,抓住了本课的关键:建立1公顷的表象,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施老师在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掌握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施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学生根据已学得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推理创造新的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很自然地通过知识迁移,创造出平方百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另一亮点是加强体验,她把体验活动设计在教学的难点之处。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要形成1公顷的观念,知道它有多大是学生的一个疑难点。施老师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体验一:28个小朋友拉手围成一
第5篇:《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1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
第6篇:认识面积评课稿
认识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