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教育随笔之让我们一起“站着读”
教育随笔之让我们一起“站着读”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的,所有教师为着这个目标而走进我们的书屋,走进书的海洋,教育随笔:让我们一起“站着读”。就用我们一位老师的话来说:现在,我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看书了吗?在看什么书?”看到这个现象,最欣慰的就是我,最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我深深知道,就凭我自己的文化底蕴,就凭我读的书,是谈不上能做“劝读书”之人,我只能凭借我们现有的财力去提供一间读书屋,提供读书的愿望平台而已。没想到,我们的教师渐渐接受了这样一样的愿望,而且是教师们自己将这个愿望提炼成“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业务园长季老师对大家的提议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群体的亮点“多读点书吧,否则我们还能做什么!”
老师们开始读书了,我们又一起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我,还能为她们做些什么呢?季老师说:我们都在写读书心得,你也写吧。对,一起读,一起写。作为园长,我该读什么?我又该写什么?尽管,一个暑假我都在写,都在读,可对教师直接有密切联系的东西还真不多。写什么,一直困扰着我。当我因为修改三年规划需要再读“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一书时,我越读越觉得精彩,越读越觉得原本让我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我知道,这本书,我们老师人手一本,都翻过了。于是,一系列的问题跳入我脑海:她们真的读了吗?又是怎么读的呢?读的时候思考了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她们的收获又是什么?于是,我要写的心得跃然纸上,得来全不费功夫。
在写心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读书的状态有哪几种?一是“躺着读”,很明显,不动脑筋的“逛”书,曾有人比喻这样的读书就好像一个人骑着一匹快马在一大片碧绿的草原上驰骋,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二是“跪着读”,读书之人对书本中的任何理论或观点都认同,而且盲目的崇拜,缺乏有个性的读。三是“站着读”,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一种读法,所以,没有底,所谓“站着读”,就是有思想地读,有个性地读,那么,每个人对“站着读”的理解都不一样。下面,我来谈谈我是怎么“站着读”的。
一、怀着恭敬的心情,静心地读
读书,最要不得就是读读断断,尤其是专业书,怕断,更怕浮躁。所以,读书时,我会告诉自己,要集中所有的心思要与之对话了。因此,我读此书时,为了怕打扰,我就切断一切与外界的干扰,关掉手机,拔掉电话,也不许嫁人的打扰。享受着自己与书对话的那种广阔的内心世界,很宁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幸福。也会很焦虑,特别是理解不了其中所真正的内涵时的痛苦。真正体会着“痛并幸福着”。
二、解读关键词,细细地读
以前读书,我从来不借助词典。读不懂的,认不了的字我模糊过关。然而,往往这些读不懂,认不了的字或词恰恰是关键,恰恰不能让自己有所长进。而今看书,字典、词典是必备之物。就拿“解读”这本书来说,他为什么不叫读本,或辅导书,却要题为“解读”呢?什么是解读?怎样才算解读呢?一查字典吓一跳:光这个词就有13种解释。难怪这本书:必须深读,细读,再读,剖开了读,拓宽了读,批判着读,既一节一节地读,也要连贯着读、平面地读、立体地读(这是我针对词典中解释后对解读的理解),或许还有更多的解读法,才能真正的读懂这本书。
三、联系实际,思索着读
读此书的关键,我认为一定的联系实际的读。千万不能将我们现在的实践与此书认为地割裂开来,否则你就是白读此书,就是“躺着读”,越读越糊涂。例如,在“解读”中反复地强调:“心中始终要装着大目标,才能真正的`理解大课程观和树立全方位的整合观”。于是我就将“指南”中的大目标用自己的理解背出,再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尝试着自己设计一个活动,幼教之友《教育随笔:让我们一起“站着读”》。果然,很轻松的一个我认为独特的教育活动思路很快形成:“让我自己来打扮”。选材来自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穿衣的现状,要么自己挑,要么父母选,很少有美感可言。而在《纲要》大目标中的一条: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办园理念是“我爱美,我会美,我们一起分享!”。理念的落实就是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活动来达成的,穿衣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生活内容,孩子天天涉及到,家长也天天涉及到,如何通过这个生活细节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服务于我们的目标,这就是老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同时,我在分组时尝试将孩子分成男女2组,女孩子为一组进行活动,男孩子则参与女孩子打扮、搭配衣服的评价。希望通过这个系列活动不会再出现“花衬衫、花裤子的搭配了”。
四、提出问题,碰撞着读
每当读到和我的经验或理解有出入的地方,我会问自己“书中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道理在哪里?我不认同,那么,我不认同的观点又在哪里?例如:在《指南》P99页教研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体现游戏、生活、运动、学习之间的整合?尤其是在围绕四种活动时间比列上的讨论中教师很困惑。《指南》中有很多阐述我也认同,尤其是“我们不能将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仅仅停留于客观的数字上,那是无论如何也证明不了合理的,最好在操作中自己把握”。我认同前面的观点,不认同后面的“自己把握”。对于优秀的教师他或许能把握,但对于能力弱的教师你不提供平台,提供相应的参照依据根本做不到。如果一视同仁的要求所有教师“自己把握”,那么,怎么体现新课程提出的开放性、差异性呢?
五、结合当前问题,整合着读
《课程指南解读》其实就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处方”,虽不能直接操作,但是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有很大的借鉴性。所以,我们牢记“看书,使理论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再读时,我紧紧联系我们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着读。例如:课程问题,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的课程性质和范围?如何处理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的关系?我们还能不能进行分科教育或分领域教育?如果能,我们又该怎么做?应该说,通过再次拜读此书,我对课程的理解逐渐明朗起来,也有了初步的改革方向,最关键的是为自己的决策找到了理论依据,不再为决策的科学性而担忧!同时,再读《指南》时,我的手头同时还放着另外3本书《纲要》、《走进新教材》、《校长的课程领导》,只有变通着读,比较着读,才能深层次的理解。这也是我们读书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一定要进行总结
读书,不是为了总结。但读“课程指南”一定要有!不求长短,只求要有!是为你的思考留下痕迹。才能让你的思想成熟,才能让你的思想指导你的实践,才能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现象。
这些心得,非常初浅,比如,我们还要学会“注释着读”,“交流着读”,等等。因为,我也只是再读,还没有细细深读。所以,我还要读,将“解读”的13种方法都用上,真正读出《指南》的精髓来。或许大家对于“站着读”有自己更为精辟的认识,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让我们在好读书的基础上,真正地把书读好!
第2篇:让我们一起关注母亲教育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让我们一起关注母亲教育
题引:我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破坏者”,一个无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我总是努力想找到一种更积极稳定的生活方式,但总是苦于无法做到。我总是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思想上的肤浅者,更是行动上的“矮人”。现在我好像暂时清楚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对苦难虚无必须用创造来克服它、超越它。
由于才疏学浅,更觉得缺乏实践的检验与思考的深刻,我从不想也不敢向任何人推荐我喜爱的“好书”。因为我知道人各有所好,真正的好书是不需要什么包装与宣传的,更有太多的好书是只适合于少部分人的。同时,我本人的阅读口味更是倾向于“自我感觉良好”的阅读。也就是说,书对我而言,先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这本书,只要它能从内心“感动”我,它就是一本最好的书。但对别人而言,却不一定是。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我突然想到:自己又不是什么“名人”,不至于引起对别人阅读的“误导”。只要发自真心,或许更能引起另一些“我”的共鸣。
今天,再一次阅读王东华的《发现母亲》,让我忍不住想要向那些真切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推荐它。为什么要掩饰自己对它的偏好呢?这是一部关于研究母亲教育的巨著。让人惊奇的是,作者原来却是一个仇恨家庭的人,之所以考大学的动因便是远远地离开家!更令人无法置信的是作者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所学的却是工科(学工程设计的)。这样不可思议的“转行”不但使作者的外在生活一无所有,并且对于要进行母亲教育的研究,简直是需要从零开始。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书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与赞同,也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目前作者还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母教研究所。
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是什么使作者有了如此大的勇气与信心?是什么使作者无悔地做了这样的选择以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作者在书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各种人生、思想经历。我宁愿相信作者激动得有些夸张的话:“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去寻找了。从此我的生命为它而歌而舞,而歌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我的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总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为我获得了属于我自己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自我!”这种由于过度强烈激动而近于疯狂的语言,难道不正是源于一颗积久而发的真诚的赤子之心吗?我不想掩饰自己对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激昂、张扬的语言的偏爱。
长期以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校的身上,近年来教育不断引起国人空前的重视,我们不断呼吁教育的改革。我们不遗余力地声讨传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等。我们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社会改革家、理想家最终都把最关切最博爱的目光投向了教育,把最真诚美好的希望给予孩子。(如鲁迅、胡适、蔡元培、高尔基等不胜枚举),这并不是偶然的。然而尽管如此,对于一切教育改革,我们始终感到改革的步伐太慢太不尽人意,太多的形式化,表面化。很多口号最终成了一句空话,很多“计划、目标、反思”最后都不了了之,很多改革成了“包装”,很多“检查”“听课”成了“负担”……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一方面既诅咒这种现实的不合理,一方面却又积极主动地“迎合”这些黑暗与虚伪。为人师者尚且如此,又能指望我们的孩子怎样呢?我坚信王东华先生所说的:人类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等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就能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莲山 课~件]以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
再来看看我们的家庭教育吧:很多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意识,对孩子听之任之,对孩子的任性束手无策或者一味使用简单暴力、说教等。对于我们热火朝天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观等更是一无所知,“分数”意识尤其深入人心。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太多不便。单纯无知的孩子无所适从,以至于在校是一个样,在家又是另外一个样。这种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分裂会造成学生人格上的严重分裂。
最后我更要说的是,即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很多学校所谓的“问题学生”都来源于“问题家庭”,很多由于家长的素质低下及家庭环境的恶劣而让我们虽费尽心血仍是无力挽回。更多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而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份溺爱。因此我们学校要迫切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尽可能地做好家校联系,尤其是教师与家长的配合教育。而且我个人还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暂时的,也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永久性的,并带有更多的自主性。在学校里,我更是常常痛心地想到:很多学生在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在家庭社会却是个不懂尊重父母他人、做事懒散不负责任的人,父母教育意识的缺乏、品行不端更是令人不无担忧。这样的“好学生”,一旦受到些许挫折、环境影响或者不久的将来,又能有怎样美好的前途呢?我时时痛苦地感到自己的工作陷入一种可怕的局限性,一种深觉无能为力的内心焦灼与创痛。
固然学校教育有很多令人失望之处,固然学校教育对个人成长也有自身独特的作用。但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是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但社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却把过多的期望寄托于学校,认为学习知识教育孩子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从一个更客观更实际的现实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各方面远比学校更全面、直接,影响也更深更持久,我个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更重要。
我当然无法写出对像作者(王东华)这样的对教育深切理解的书。但我会以无比的深切理解来向往伟大的家庭、母亲教育,我相信这美好的事业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关切,也相信作者一定能在关于母亲教育的研究上不断有新的创新。之所以写下这些混乱不堪的文字,首先是强烈地渴望为“母亲教育”做点什么,然后更是希望大家能把关注教育的眼光放宽远,能从母亲教育等不同的角度整体来考虑,当然也希望阅读爱好者能看看这本书。末了,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愿天下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第3篇:让我们一起成长:教育叙事
让我们一起成长—教育叙事
因要写这篇教育叙事,许多陈年的往事一一涌上了心头,那些曾经让我或大喜或大忧的一张张面孔及这背后的故事,如今想起已经淡然,这更易于让我理性的审视这些事情,并从中发现,不知不觉的我在成长,而正因这成长,使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们也能在少年时期少留一些遗憾,更好的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茁壮成长。
记得走上讲台不久的一天,批作业时发现两名同学的作业一模一样,连计算题的过程及错误的位置都一样,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无名火。上课铃响了,我快步走向讲台前,说道:“王义、李晓和,你们两人的作业一模一样,谁是抄的,站起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指向了王义,因李晓和的学习成绩比王义要优异的多,王义就是不站起来,嘴中嘟哝着:“我没抄!”同学们让他站起来,他越发执拗,见他这样让我下不来台,我的火气更大了,便说
第4篇: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读《让我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在九月的读书活动中,我选了学校推荐的书目中兰海的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第一次了解作者兰海是在央视的育儿真人秀《超级保姆》。所以,再次看到兰海出现在书本的封面时,便毫不犹豫地选了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就像兰海在书中一再强调的,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从书中案例,从兰海的教育中,我获益匪浅。
作为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亲人,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这条道路上健康快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希望他们能去探索发现,独立自主!这就需要我们像兰海说的,学会“忍”和“狠”。这个“忍”是指我们能够忍受孩子做的效果不如我们,但是是他们自己做的。需要放手让孩子做,还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结果。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我们共同承担、共同成长的过程。“狠”是明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仍然要孩子自己
第5篇: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在这本里,兰海用她多年来在教育工作中亲历的成长案例,为父母提供专业解读和指导,引导父母去感受自已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孩子一道成长。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体谅和解决问题。这是一本不该错过的书。教育在这里不是枯燥的说教,在一段段真实可感、正在发生的故事中,全面阐释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技巧。
在兰海面前,青春叛逆的孩子变得听话,内向寡言的孩子愿意沟通交流,撒谎的孩子充满诚实,早恋的孩子身心健康,爱打架的孩子成为弱者的保护神,胆小自卑的孩子开始胆大自信,不爱学习的孩子渴望知识,调皮捣蛋的孩子创造力惊人……
兰海认为真正读懂孩子的法则有三条。第一,忘掉你自己去承认一个孩子的感受。第二,你得科学的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在表达什么。第三,你研究他,去感受他。显然,现
第6篇:让我们一起了解蒙氏教育
让我们一起了解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