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因水而美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08 07:14: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美文欣赏:因水而美

美文欣赏:因水而美

宜昌不是丽江,家家杨柳、户户流水,一派浪漫之都的氛围;宜昌也不是苏杭,小桥流水人家,那种诗情画意天下无双;宜昌更不是桂林,移步换景,满城山水皆有文章;宜昌是个长江大河绕城而过,画出的那道弧线就在江边的堆积层形成了那座宜昌古城,加上很久以前存在过的浩瀚东湖、多年前还存在的南湖的一湖碧水,还有半个多世纪人工挖出的那条运河,整座城就被无处不在的水好好的滋润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在长江边上的宜昌人自然就靠着这条大河谋生。他们在上古时代就知道选择西陵峡畔作为建设家园的有利地形,傍江而居,以江为生,因江设市,就在这川江与荆江交界之处建起了过载码头。因为机遇不错,明清王朝就成了上下游之间的航运枢纽,民国期间生意就做得更大。外国人在中国内地建起的距离海洋最远的桥头堡就在这里,日本人也明白这个战略要地的重要,而解放后沿江而下的几十座码头更是印证了这座城市在长江航运上的重要性。

多少年过去,那些历史早就被北来的风、南来的云、西飘的雨、东去的江水所带走,站在建成不久的至喜长江大桥上,很清晰的可以看见已建成的那条从葛洲坝三江桥到西陵一路镇江阁,长度1.6公里,由街边绿化隔离带、花草树木和红色跑道而组成的绿道,更可以看见利用沿江栏杆外原有步道拓宽至3米、铺上木板、安上护栏而摇身变成一道风景的临江观景栈道,说是亲水平台也可,三江航道的江水就在脚下流过;说是观景栈道也可,年轻人可以凭拦远望,老年人可以沿江徒步观赏,孩子们骑着电动车行进其间,加上对面西坝的江景和更远处西边连绵的大山,就有山有水,就山水相依,就也有了些移步换景的一大乐趣。

很多很多年前,镇川门外、镇江阁下的江边帆樯如林、首尾相接,“江泊万里船,洲头立樯竿”就是当年码头水运之盛的.真实写照;若干年之前,这里是通往江南朱市街和石榴红的渡口,常常有挑着担子的菜农、提着皮包的商人、背着书包的学生、扛着货物的挑夫将这片沙滩挤得满满当当。如今,葛洲坝通航管理处的趸船上的喇叭不厌其烦的提醒那些在江中冬泳的人群:这里是主航道,不允许游泳,而那些早已习惯在大江大河锻炼身体的冬泳爱好者个个都懒得理睬、我行我素。站在坡下沙滩上那条新修的长长石板路上扭头望去,高高的护坡上面,那些斑驳的白油漆表明,这里居然就是宜昌的冬泳基地,不由得一笑。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的崛起,那些已经在这座城市存在了很多年的大街小巷就越来越多的和这座城市的人们说拜拜。所以还是抽点时间去和那些为数不多、自己熟悉,但也快要走到尽头的街巷做个告别吧,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这条百年的邮电巷。一边厚实围墙上垂下着无数的藤蔓和绿叶,一边高高围墙上挑出一串酒楼的红灯笼,就有了些难得的美景。向上望,窄窄的小巷就变成一线天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可以去看看小巷里面那几棵飘动着祈福的红布条的“神树”,社区在巷里布置的文化景观墙,尤以嵌入墙内那两个介绍很久以前这条水巷历史的立体的水桶,辅以那几个挑水工的水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恍然有隔世之感。

走进市府大院,迎面的那两棵贴有保护名牌的百年银杏映入眼帘: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给人以峻峭雄奇、华贵雅之感;再加上叶形古雅,寿命绵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国文人列为与松、柏、槐并肩的四大长寿树。秋冬交替之际,北风袭来之时,也就是银杏最美的姿态。郭沫若的描写最为传神:“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蝴蝶。”

市府大院大门处的这两棵银杏,每当那些挂有O号车牌的小车从树边驶过,就会有秋风随之而来,于是那片片黄叶就在风中簌簌飘落,在树下那片修建得很齐整、而且很有层次的灌木丛上增添一层黄金甲,也给地面铺上了一层美不胜收的金毯。随风飘落的银杏叶又宛如一把把精致的小扇,从星星点点到纷纷扬扬,不仅摇动一树金片,也留下一地的金黄,就给那个地方增添了油画的色彩,也就有了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慨。

宜昌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因水而美、因水而动和因水而名的水电城当然知道城市的这份优雅和文化来自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于是就用那座新建的运河公园里的湿地、水杉和空中栈桥,还有三江边的红色跑道、沿江亲水栈道和一些配套设施来表现宜昌人用心呵护良辰美景的亲力所为。飞架南北的至喜长江大桥和中央城区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代表的是宜昌的日新月异,而那条窄窄的百年邮电巷和市府大院的那两棵银杏则是宜昌历史的缩影,于是到了这个收获后的深秋,飞舞的银杏黄叶就成了宜昌美景画龙点睛之妙处。

第2篇:说明文:因水而美

说明文:因水而美

宜昌的古城不大,占地仅有1200亩左右。因为依着长江而建,城里的人家都是从江中挑水吃,后来就有了专门的挑水工,他们所聚集之处就是现在老城区里面中书街和民主路并行的那条河水巷。当年的那些挑水工用竹扁担担着两个用桐油刷得透亮的木桶,到长江边上将江水装得满满当当的,顺着沿江的小北门、中水门入城,扁担颤悠悠,水桶里的水牌晃悠悠,长江水就被送到千家万户家中的水缸里;挑水工或者沿着洋码头的台阶爬上坡,顺着当年窄窄的陶珠路、如今依然很窄的邮电巷,或者那条强华里送到那些新贵或者洋人的家里,所以那些水巷子里的青石板路上清早的时候总是湿漉漉的。

还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鼓足干劲的宜昌政府为了解决宜昌中心城区工业生产用电量增大、周边农田需要灌溉和居民饮水等问题,动用5万多名建设者历经两年,风餐露宿、挥舞铁镐和锄头,用人工的肩挑背扛,兴建了一条引水于黄柏河干流的汤渡河水库,经过夷陵区的梅子垭水库,自北向南翻山越岭蜿蜒30余公里,经过1962年建成的东山水厂(现在的一水厂)取水净化,再经过1960年建成的东山水电站发电后,尾水在伍家岗区万寿桥汇入长江。既能方便灌溉沿途的农田,又能发电照明,还能让宜昌市民从此喝上了洁净的运河水,可谓一举三得。

一晃就是50多年过去,那条在东山上蜿蜒起伏、在港窑路形成湿地、在万寿桥奔向长江的人工运河经过了半世沧桑,也和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一样有了天翻地覆的变革。那条静静的运河就看见了原来坟头林立的东山先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果园,然后变成了一个开发区,再从大片荒芜的厂区又变成了高楼林立、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只是曾经哺育了宜昌人的那条运河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沿线污水横溢、垃圾成堆、山体滑坡、堤坝渗漏、河水逐渐变浑、变黑、发臭,连宜昌一水厂的取水水源也不得不在2002年从运河改到东风渠官庄水库去了。

不管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也好,还是凤凰涅槃也罢,反正从2012年开始,整治运河那个项目就被写入了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也就是从那年开始,先后投资过亿元、占地面积 11.36公顷、被定位为具有生态风景、休闲游憩、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滨水型的运河公园就被慢慢打造成一条城市河流生态廊道、城市景观休闲廊道和城市文化展示廊道。被夸耀成是政府倡生态之游憩,,表循环之经济,而居民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就更添时尚生活,提升了周边的居住品位。不过还是某个游客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的好:港窑路上,运河旁边那座很漂亮的湿地公园,长桥睡莲水杉都是特色,算是城市里的一方净土。

说来也是,儿童公园的前身的中山公园就是因为在石头岭下有一方荷花池而充满灵气,想想那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文字就要醉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后来东山之巅修建的东山公园也秉承这种山水相连的园林理念,在古老的白龙井下筑起一湖碧水,建起两座飞檐斗拱的小亭,就成了一处新的市民休闲之地;而葛洲坝公园和滨江公园就索性将环城而过的长江之水纳入到自己的风景之中。就是位于隆康路与滨湖路之间的那个大大的南湖最后被填埋的决定叫人费解,没有了明镜似的水面,即便是有大片草坪和众多树木也显得很单调,连我这个不懂园林设计的人都知道,园林建筑因水而灵动,譬如承德的避暑山庄,还有苏州的留园,上海的豫园虽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可也有山有水,甚至还有曲桥。

如果没有水,这座城市就会是一片沙漠。

第3篇:世界因水而美小学作文

世界因水而美小学作文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哺育大地的乳汁,世界因水而美。

趁着秋假我和妈妈回了趟老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家的面貌也在不断的改变。小洋楼不仅越来越多了,而且越来越气派了。当然,还有一些东西也在悄悄改变着……

“哎呀,这溪水怎么快干涸了?以前妈妈经常来这里游泳呢!”看着妈妈遗憾又伤心的表情,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妈妈接着说:“诺,你看,原本这水有半米多深呢,水很清的,我们在上游游泳,下游有很多人在洗衣服,孩子的嬉闹声、洗衣服的棒槌声、溪水的叮咚声,好热闹啊!”说到这里我和妈妈似乎都掉进那样的幸福画面里了。

快到家了,妈妈又惊叫起来.外婆家门口的池塘不见了,变成了一块空白的地基和一条奇臭无比的小水沟.外公说有个邻居最近发了财,把这池塘买下填平了,变成了自己的停车场了.太不可思议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美文赏析:世界因水而精彩

美文赏析:世界因水而精彩

水,多么熟悉的字眼!

水,多么亲切的字眼!

水,是万物生长的甘露!

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黄河断流、水污染、沙尘暴……这些过去陌生的名词不断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名词便是一个严厉的终告:水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环境危机正一步步向我们逼来。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水是最廉价、最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事实上,世界内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的调查表明,全世界目前淡水用量为方便用4、13万吨立方米,农业和工业用水分别占水总量的70%和25%,经专家测算,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本世纪末全球淡水使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由原来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因残而美

E度网专稿

所谓“残”,大众认为,就是美的凋零。我们都追求完美的人生,可是何必呢?是因为那些悲欢离合,是因为那些阴晴圆缺,这个世界才五彩斑斓。每个人才有了个性的色彩。

很多时候,因残,而美。

残,是万物常态。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美好的事物,哪一件无残?云用参差不齐的边缘勾勒出一片片柔美的风景,月因不同的残缺而被称为“银钩”、“月牙”、“银舟”……

没有一种美景是完美的,世间万物都有属于个性的残缺。残,何尝不是万物的常态?

残,能给人灵感。那年,张继落榜,他的人生,因此有了残缺。千丝万缕的愁,都在那一晚顿生。船行似风,江枫如水,秋霜落地,他愁眠。寒风瑟瑟,一声声嘶哑的叫声传来,给了他全身彻骨的寒意。满眼尽是残景,他意兴阑珊,提笔作诗。于是一首一语道破世间万千愁的《枫桥夜泊》诞生于世。

多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美文欣赏:因水而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文欣赏:因水而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