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
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的特点。(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4分)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B、颈联中,诗人想以酩酊大醉来酬答朋友的情谊,不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伤。
C、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
D、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于议论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参考答案】
1、(2分)清澈、平静、浩渺(答出其中两个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5分)要点: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1分)。“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1分),“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1分),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分)。(意思对即可)
3、B(3分)
第2篇: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阅读答案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形象地描绘了无限的“秋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一个“涵”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江水 、 的特点。(2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4分)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跳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B.颈联中,诗人想以酩酊大醉来酬答朋友的情谊,不为夕阳西下、人生迟暮而感伤。
C.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
D.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于议论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蕴丰厚,兴寄高远。
【参考答案】
1、(2分)清澈、平静、浩渺(答出其中两个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5分)要点: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1分)。“尘世难逢开口笑”表达抑郁之思(1分),“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1分),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1分)。(意思对即可)
3、B(3分)
第3篇:《九日齐山登高》版
《九日齐山登高》(备课人:武学斌)1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了解登高诗的主题内涵。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教学方法】诵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照片(二十四桥)导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
第4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一】就学过的登高诗总结“登高”题材诗长表达的情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乡、思亲。
杜甫《登高》——漂泊羁旅、孤弱病老、功业未就等 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怀才不遇、人世无常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等
【导入二】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第5篇: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唐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鉴赏: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