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加减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熟悉《天路》这首歌吗?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相机出示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概括意义
1、概括加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出示线段图
直观再现把814㎞与1142㎞合并在一起,并在算是的“+”下面板书:合并
(5)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
学生交流思考,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规范学生的表述,(板书:加法的意义)
(6)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2、概括减法的意义
(1)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2)学生列式计算。①1956-814=1142 ②1956-1142=814
(3)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4)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5)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目,思考: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与第一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6)随着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
(7)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预设: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板书:减法的意义)
(8)师:你知道减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的关系(1)比较、交流。
观察三个算式,思考: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归纳、整理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归纳:从这三道题目的计算和加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小组交流,明确加减法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1、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
2、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
3、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加减法的关系,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大家掌握的怎样呢,下面通过一些联系来检查检查。(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中,引导学生对加、减法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做一做
(2)数学书P3 练习一 1(3)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 P3 猜猜我是几?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第2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七、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第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加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44+56 37+23 180+20 42+8+
第4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
案
教学目标: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
一、复习铺垫加减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意义。出示例1
(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
第5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范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范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新学期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如何让孩子学出状态,学的精神,是我在讲课前思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效果还是不错。
1、先用课件出示4组题目让学生口算,看谁用的时间最少。如:第一组37+126=、163-37=、163-126=,因为是比赛性的题目,一下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关于发现规律的同学四组题很快做完了,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说自己为什么做的快的原因了。这时老师适时的让全班同学都停止,开始探讨问题。
2、探讨方法,得出规律。
(1)让做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做的,他们很快说出了每道题每个数之间的关系,如:第一道题的得数分别是二、三题的被减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