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07 07:13:0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粤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品鉴技巧之美。

3.体会作者投身自然并从中寻找到精神慰藉,进而摆脱现世苦难的旨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派、实权派李定等从诗作中断章取义,摘出一些讽刺性诗句,以便扫除旧党,送御史台,即“乌台”受审,所以这个案子叫“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四个多月,后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还无权签署公文,不准擅离此地,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啊,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四年的黄州生涯,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170多篇散文,尤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作家作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和南宋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散文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汉代以后,演变为律赋、骈赋和文赋。律赋、骈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押韵也很严格,而文赋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较多吸收了散文笔法,清新流畅。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整体把握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游赏之乐。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陈述见解,宽解对方。第5段,主客畅饮,忘怀得失,超然物外。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浓缩为乐--乐极生悲--悲--悟--乐。

朗读全文,把握语气。

1段超然、欢快,2段前欢快,后凄清,3段读出悲怆,4段雄辩的语气,慷慨陈词,5段喜悦超然。

四、文章第一段。

1、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景?看到这样的景主客有了怎样的心情?

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清风和明月交织,天光和水色相接,浩瀚苍茫,宁静朦胧,空明澄澈,游者心怀洒脱,超然独立,如同飞升仙境,泛舟之乐,溢于言表。这段因景生情,融情入景。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朗读体会。

五、第二段讲析

1、“空明”与“流光”,一为月下之水,一为水上之光。歌词也紧扣住水与月这两个意象。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是指君主或美好理想。

3、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呜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朗读体会。

六、学习第三段

1、客人因何而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其中先发历史兴亡之感,再写现实苦闷之悲。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

朗读体会

板书

乐--乐极生悲--悲

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空明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月出东山徘徊斗牛月--流光月--抱明月而长终

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风--托遗响于悲风

因景生情以歌抒情以景抒情

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现实中的“水月”--空灵之美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

哲理中的“水月”--睿智之理

第二课时

一、第三段补讲:

1、听本段朗读。2:10--3:50.

2、本段是如何巧妙运用主体意象的?

第三段中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板书)

3、本段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

通过“客曰”,“西望夏口”到“郁乎苍苍”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以曹操和自身作对比);由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板书:悲叹

水--羡长江之无穷

月--抱明月而长终

风--托遗响于悲风

以景抒情、借物喻理(消极虚无)

二、导入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成熟,在课文当中体现得最充分的莫过于第四段主对客的一段劝慰,它体现了苏轼独有的人生观。

三、研习第四段:

(齐读)

1、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苏子陈述己见以宽慰对方,他的观点阐发分为哪两步?他在论述时是怎样运用“水”、“月”、“风”这三个主体意象的?本段表现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第一步--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以此类推,人生得意与失意,人的祸福、得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在得志的人将来也可能失意,这样一想,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苏轼当然不懂得什么是物质不灭定律,但这样一说倒还挺吻合的,万物最终归于一种基本平衡)总之,以水与月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板书:变与不变

豁达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庄子的相对论并非科学,它是否定差别,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的。变换角度来“齐物”,本会致人至怀疑主义的怪圈,但苏轼却用得恰到好处。

第二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说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道理。在大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板书:可取和莫取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超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返归自然的。

2、你知道苏轼的人生观受哪三家哲学的影响吗?

除上面说到的庄子观点外,佛家说与世无争、随缘,道家说要顺其自然。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时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能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赤壁赋创作于一场人生的大灾难后,然而在人世的苦难和艰难的炼狱中,东坡却获得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这时获得的乐是真正的乐。

读结尾段。照应开头,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由悲而喜,照应首段。

四、“客”是真实存在的吗?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客,不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苦闷的过程。最终主说服客,表明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潇洒达观、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上的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从结构上说,使情节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五、小结: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水、月、风为主要景物,也是全文的主体意象,空灵澄澈的美景,引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三段中客的一番议论,扣住水、月、风表达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四段,苏子反驳,以水与月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再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与上文相同,是一篇写出理趣的山水散文。

五、文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

东望武昌--名作状

特殊句式:

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何为其然也--倒装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动句

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远处看)

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

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

六、练习四

所谓“穷而后工”之“穷”,不单单指生活条件恶劣,贫困,仕途坎坷等物质的“穷”,更深的是指有志难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心理上的“穷”。而所谓“工”的文学,都是能够传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历了艰难的人生之路后诞生的。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仁安书》

就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穷困是作家的不幸,却是文学的万幸。恰恰是因为“穷困”,才能激发人的心灵,激活人内在隐藏的潜能,从而爆发激昂悲慨的创作力,写成千古传颂的奇文。所以说“穷而后工,工源于穷。”

七、书目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韩小惠《读人记微笑着面对》

《康震评说苏东坡》

板书:悟

水月--变与不变议论

可取和莫取

借物喻理形象抒情内涵

写景

张雪

第2篇:《赤壁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三、教学设计

1.解题:文体、背景、后人评价

2.听第一种录音,疏通词句

3、分析内容:明线,泛舟宴乐;暗线,心境变化

4、听第二种诵读及其中的赏析,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文体简介

赋,始于两汉魏晋,“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创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苏轼,是上帝赐给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奇迹,他是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作家,散文家,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奇才。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

三.课文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四.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五.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

③山川相缪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六、文章内容:

第一节,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乐”)

第二节,写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由“乐”而“悲”)

第三节,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1、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2、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

3、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第四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

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

第五节,客人转悲为喜。(由“悲”而“喜”)

七、写作特点--情景结合

景中有情:“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照魏晋

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写作的风格,就得将这四句话繁衍成一段或几段,极尽优美辞藻之能事。苏轼的四句则不然,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了极为简练的笔墨,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意。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两句话创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为下文写“乐”奠定了基础。“月出”两句,又活画出天上的情景。这“徘徊”真是神来之笔!从东山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好象愿意让人们尽情欣赏这美景;当然人们也希望月亮不要离去,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写景带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真是情景交融。

情中有景:“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个“纵”字“凌”字,多么传神!多么尽兴!这都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苏轼泛游长江时的愉快心情。但同时又是写景,长江水平如镜,碧波万顷,一叶小舟在水上纵情飞驰,作者完全兴致勃勃,放飞心灵,忘情自然,飘飘欲仙。通过作者的想象,描绘出作者欲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

八、全文总结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与乐观。“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观照人生,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前赤壁赋》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王桂平

第3篇:《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安排】二教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赤壁赋》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

2、了解赋体文章的特点,初步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3、分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林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⒈体会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⒉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⒈感知课文,积累字词句;

⒉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苏轼――“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2.介绍文体及写作背景

⑴赋――体物写志

⑵介绍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听录音,注意诵读的停顿、延长,体会其中的节奏。

⑵自由朗读,找出每段中押韵的韵脚(12个)。

⒉齐读课文。

⒊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⒋质疑解难,师生共同小结文言知识。

⒉思考:

⑴“赋”的特点是“体物写志”,贯穿全文的“物”是什么?

⑵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明确:①贯穿全文的“物”是“清风”、“明月”,“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就是紧扣“风”“月”展开描写和议论的。

②情感变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深入挖掘文章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

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崇信一中高一级集体备课通案

课题:《赤壁赋》 所选册目:必修2 年级:高一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李崇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赋”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体悟典雅、精美的语言。

2.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读准课文的字音、句读,读出感情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在苏轼第一处贬所--黄州,此时他45岁。三年前,1079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变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赤壁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的: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赤壁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赤壁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