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白城市烟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白城市烟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1 烟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白城市把发展烟叶生产作为发展避灾农业、效益农业的一个主导产业,狠抓不放。2016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1 918.67 hm2(主要分布在大安市、镇赉县和洮北区),进入6月旺长期后由于白城市遇到多年少见的干旱,7月末烟叶进入成熟采烤期又遇台风影响,连续降雨,烤后烟叶变薄、叶面杂色偏重,质量降低、产量减少,全市共收购烟叶4 340 t;完成产值7 078.8万元;上、中等烟比例达到69.88%,橘黄烟比例达到49.18%,较2015年略低;烟叶收购均价为16.31元/kg,较2015年均价23.07元/kg低6.76元/kg。全市平均产量为2 257.5 kg/hm2;全市总收购金额7 078.8万元,烟均价16.31元/kg,平均产值36 819.83元/hm2,平均纯收入14 358.6元/hm2,户均纯收入38 940.52元。
为落实工业企业的需求,白城市烟叶生产在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等方面做了适当调整,主栽品种吉烟10号,占总面积的42.7%;龙江981品种占总面积的47.12%;龙江935品种占总面积的8.7%;云87品种占总面积的1.5%,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同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烤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安、镇赉和洮北区。大安市在红岗子乡、叉干镇、乐胜乡、安广镇、月亮泡镇、丰收镇、太山镇、舍力镇、新艾里乡等10个乡镇33个村,361户,种植面积1 050.53 hm2,产量2 190 t;镇赉县在东屏镇、坦途镇、哈吐气乡、莫莫格乡等4个乡镇26个村,272户,种植面积646.47 hm2,产量1 600 t;洮北区在平安镇、平台镇、到保镇、镇南种羊场等4个乡(镇、场)11个村,72户,种植面积189.2 hm2,产量468.325 t。另外,在洮南公疗农场3户,种植面积33 hm2,产量81.675 t。2016年,重点抓好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标准化生产等项工作。一是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家庭农场144个,种植面积629.87 hm2,占总面积的32.82%;合作社4个,种植面积336 hm2,占总面积的`17.51%,较上年种植面积减少15.4 hm2;种植专业户428户,种植面积755.13 hm2,占总面积的39.35%;职业烟农90户,种植面积269.9 hm2,占总种植面积的14.06%。二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管理制度,加强服务水平,全市现有综合服务合作社,在原有服务范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服务面积,使得辐射面更广,服务水平更高,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加强自身积累,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白城市烟农生产成本投入情况具体如下:生产资料投入为6 170.55元/hm2(化肥、农药、地膜);燃料动力投入为4 601.25元/hm2(煤、电);专业化服务投入3 289.5元/hm2(育苗、植保、烘烤、分级、运输);人工成本投入8 400元/hm2(雇工);总计投入22 461.3元/hm2。
2 当前白城市烟叶生产存在的不足
一是烟叶销售压力依然很大,由于受全国控制烟叶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业需求减少的市场形式影响,烟叶销售市场还需大力开拓,以稳定烟叶销售市场;二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受到干旱、雹灾、风灾等极端天气影响,对烟叶产量、质量、烟农收入影响严重,滴灌设施、防雹经费、保险等资金还需多方筹措;三是烟田轮作受土地有效流转条件制约,很难避开多年重茬、病害较多地块,仍需得到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四是烟草投资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养护资金不足,还需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五是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工作措施制度还需不断完善,收购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3 建议
3.1 加快职业烟农培育,提高规模化效益
把基本烟田的长期、稳定流转作为培育职业烟农的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引导烟农通过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抓好烟田流转工作,重点发展培育3.33 hm2以上烟叶家庭农场和1.33 hm2以上的专业大户,规模化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1-2]。
3.2 完善烟叶生产风险保障机制,降风险增效益
面对自然灾害常态化的趋势,加强与气象、水利、农业、保险等部门合作,抓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种植风险防范救助和商业保险,最大程度地降低烟农损失,为烟农增收做出积极贡献[3]。
3.3 落实精益生产,实现减工降本
集成减氮增钾、适时集中移栽、水肥一体、减少采烤次数、专业烘烤等关键技术。在育苗、起垄施肥、移栽、植保、采收烘烤、专分散收等关键环节实现工序化作业,流程化操作。通过以上措施,减工3.5个左右,确保合作社运营、烟农种烟2个方面降本增效[4]。
3.4 做好生物防治,实现减工增效
以推广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烟叶生产。
3.5 深化专业化服务和机械化操作,增加烟农收益
依托合作社对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专业化育苗、优化结构不适用烟叶处理、分级服务比例达到100%,专业化秋翻整地、起垄施肥、植保、采摘烘烤、烟杆清理服务。
3.6 抓好设施综合利用,开拓烟农增收渠道
在做好專业化服务的同时,指导合作社烟农充分利用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农机等设施设备,积极开展烟田以外的春耙秋翻作业、果蔬经营、菌类养殖,推动设施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进一步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4 参考文献
[1] 宁尚辉,罗新斌,徐坚强.常德市烟草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3(21):41-42.
[2] 张捷.关于恩施州烟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13(3):22-24.
[3] 黄文清,熊一.湘西北烟区烟叶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78-380.
[4] 肖林长,王云燕.赣州市烟叶产业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05(1):62-65.
第2篇: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要:五常市坐落于黑龙江省南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0年水稻面积12.06万hm2。总产量12.5亿kg,单产达到10364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本文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五常市水稻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建议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3、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
4、优化和整合大米加工市场,按水稻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区设置,整合水稻加工企业,建成水稻产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本地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5、建立稻米生产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低温冷害预测预报、病虫害测报、生产技术指导、生资新品种供应等为主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市场中介组织与信息网络系统,帮助农民解决优质稻科学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降低稻米生产成本。
第3篇: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要:五常市坐落于黑龙江省南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0年水稻面积12.06万hm2。总产量12.5亿kg,单产达到10364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本文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五常市水稻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建议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