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05 07:1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

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

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深受“儒”、“道”、“侠”等思想的影响,

生性豪放不羁,故而诗歌形成了飘逸豪放的浪漫风格。

一、李白诗歌体现的浪漫精神

在中国文学浪漫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他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浪漫特征的最好概括。李白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浪漫精神时时流露;从形象塑造、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看,浪漫特征处处彰显。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深受儒家“达则济天下“思想的熏陶,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等待皇帝“赤车蜀道迎相如。”他说“申官晏之谈,谋帝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特色。当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于是诗人郁结胸中的怀才不遇、英雄失意的情绪,随时在笔下喷出来:“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所追求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从思想(诗歌内容)到行动都表现出对权贵的极端蔑视与傲慢。

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更加向往访道求仙、游山玩水的自由生活。李白有时自称儒生,然而却不甘做一个皓首穷经而缺乏能力的儒生,他对儒生拘泥守常的生活尤其鄙视。他倾慕的是古代侠士们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所奉行的游侠精神,所以他说:“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嘲鲁儒,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向往自由与反抗强暴、救弱扶贫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的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二、李白的诗歌体现的浪漫特征

意象的壮美是李白诗歌浪漫特征之一。与诗人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力相关联,李白的诗中常抒写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海茫茫去不还。”“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等。

李白对于夸张、比喻、想象等浪漫手法是驾轻就熟的,他诗歌所体现的抒情更是独特的。适应壮大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基调,他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一旦爆发往往一气直下,惊涛千里。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诗人从“高堂明镜悲白发”到“人生得意须尽欢”,从“烹羊宰牛且为乐”到“古来圣贤皆寂寞”,再到“与尔同销万古愁”,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政治上受到打击,有志难展的李白心中的悲欢、寂寞、忧愁。

李白还善于把各种手法巧妙结合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如“闻道春还来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诗人把自己对王汉阳的牵挂,移情于春对寒梅访的思念、造访,以物之情比人之情。“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把恋人之间不忍离别之苦,化为春风对柳条的不弃不离。以水喻情,如“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以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比喻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把拟人和比喻结合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为可见、可感、可闻的事物。

李白的一生是平坦的,又是曲折的。但是,我们宁可没有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李白,也不愿意失去一个伟大诗人的李白。 “儒”“道”“侠”思想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儒家思想使他年轻时讴歌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理想幻灭后,抒发满腔悲愤;道家思想使得他不屈于权贵,宁愿重过自由无拘无束的访道求仙生活;侠的思想又使他热情地歌咏反抗强暴、就弱扶贫的精神。诗人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不受其拘束,受道家思想影响而不被其左右,诗人的一生在追求——幻灭——追求中进行。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其思想主流仍是对未来充满自信、积极进取的。李白的诗歌是浪漫的,并且是积极浪漫的。

第2篇:结合诗歌阐释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特征

r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特征

【摘要】本文主要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特征,通过对李白的了解以及对其诗歌阅读的感受和认识,来阐释他诗歌的独特浪漫艺术。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成功的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运用极度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和奇特的幻想来充分表现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地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到素材选取再到体裁选取,无不具有典型地浪漫主义艺术特征。以下就具体结合诗歌来谈谈其浪漫的艺术特征。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征

正文:李白作为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以浪漫主义的特色著称,号为“诗仙”。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这样评论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诗无群”。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的诗又被评论为“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语出任华《杂言寄李白》。无疑,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之高。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他的诗贯穿了对国家政治的关注,贯穿了对统治集团的批判,贯穿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贯穿了对人民的同情,贯穿了一种桀骜不羁的豪放浪漫特色。

一、诗歌成功的塑造自我,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是其浪漫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

李白终其一身一直处于躁动不安、进退维谷之中,欲济苍生却报国无门;欲求仙道、归隐山林,但终究怀着报国之志的信念;欲借酒消愁,却难耐清醒之苦。所以李白诗歌突出的始终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塑造。他的诗歌直接反映现实内容的篇目极少,其主要还是倾向于表现自我。如《北上行》、《猛虎行》、等这些诗篇都是李白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诗歌,虽然描写了兵戈扰攘的现实,但更多的是抒发自身的忧思和哀痛,自我的遭遇和感情变化是主线,对战乱的描写实则是为了抒发感情而构建的背景。从全篇来看,更多的是侧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以《猛虎行》为例,诗的前部分主要写战乱的景象。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大志,却无处施展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 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有着报国立功的思想。总之,诗人所关注的始终是自我理想的实现。

二、大胆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是李白诗歌的又一浪漫艺术特征

李白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感情。李白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与夸张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的铸成一篇,创造出奇特的艺术境界。李白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篇是想象。李白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描写。在李白笔下,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如在《蜀道难》中,李白就是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关切。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蜀山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他诗歌中的夸张俯首即拾:“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又看李白在《游太山》中写道:“平日登日观,举手开天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这首诗主要写了在泰山日观峰上远眺黄河的景象。诗人在高高的顶峰上,俯瞰神州大地,只见黄河从西而来,弯弯曲曲的流入万山丛中。李白把澎湃的激情和丰富想象的浪漫情思,都附加在了黄河之上。

二、善于运用新奇的比喻、语言生动流畅,是其诗歌显著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常常以黄河来做比喻。在《赠崔侍御》一诗中,李白自喻“黄河之鲤”,因没有跳过龙门而自怨自艾;在《太远早秋》中,他的思国之心向黄河之上的云一样,渡河而去;在《行路难》其一中,他以黄河冰塞川”来喻仕途不顺,行路之难。又在《寄远》和《送王屋山人》诗中以黄河之流水来喻其相思之深远,《古风》诗则以黄河来喻指他朝思暮想的故国和家园。在《大鹏赋》中,李白又以大鹏自比,来抒发他的远大抱负。他在《上李邕》诗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仍以大鹏自比。总之,李白借写大鹏为喻表达自己终生仕途不遂的心境。

三、豪放飘逸,自然清新

李白的诗歌狂放执着,飘逸俊美。生性率真的李白尽管也在理想与现实中矛盾痛苦,但始终充满着昂扬的济世之志,晚年还热情高涨地参加李璘幕府,所以其狂放执着的诗篇大多洋溢着乐观奔放的青春气息,显得格外飘逸俊美。如《行路难》在人世险阻的感叹中笔锋一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结束全诗诗中描绘的赤子情怀及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神往。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游历了全国许许多多名山大川,在他的诗中往往山水奇险、江河浩荡。李白偏爱宏伟壮观的事物,描写常常意象宏大,形象豪壮。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白波九道流雪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象壮大,形象生动读之有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的气概。《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前边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题特征,这就是豪放。开篇之语,凭空起势,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内心的深深忧虑。推陈出新形式、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清新自然,也是李白诗歌的浪漫诗风。

李白主张自然率真,反对雕琢浮华。

李白“志不拘检”(语出殷璠《何岳英灵集》,作诗“多不拘常律”(语出任华《杂言寄李白》)。他的诗歌创作真正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诗歌给人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自然,我们试读:“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眼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一读此诗,就明白了此中之意: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的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李白除了用磅礴的气魄来创造诗境之外,又用了这样明白如话的句子,读起来,就像我们自己嘴里哼出来的一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人就已经用李白自己的诗句来称道李白了。《戴天山访道士不遇》和《寻雍尊师隐居》是李白留故里诗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诗。这两首诗中,访道的李白与其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交融为一体,情随景动,人与物随,自然和谐,充满了盈盈仙气从中可见出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风格雏形。

李白的诗,彻底扫荡了六朝靡弱之风,把唐诗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既体现了“盛唐气象”又鲜明地表现了他自己的个性。他诗歌上的突出的浪漫主义特色,对后世的浪漫主义诗歌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千古一诗人”的李白,影响和荫庇了后人,同时也留给后人不尽的景仰和怀思

第3篇:李白诗歌的思想特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儒 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代治洁

摘要:李白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却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从而形成了豪放不羁、孤傲的性情。他恃才自傲,与黑暗的朝政势力毫不相融,所以空有一身抱负,却被权贵扼杀。一生周游名山大川,深受各地人情民风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状况影响,用诗歌抒发对现实朝政的不满和抨击,表达对老百姓压迫的悲愤,讴歌对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思想特征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当发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那么迷茫时,就会产生悲天自悯的心底感触。转而远眺大好河山,人民却在权贵的压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不感叹世势的黑暗,人的渺小,只能用行云流水的诗歌来表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月”意象中的真性情流露

摘要: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李白倾注了他所有的情感,时而释放心中的不平,时而寄托无限的哀思,时而慨叹人生的苦短,因此,月在他的笔下成了无限情感的交汇点。本文主要是从月的象征意义出发,比较李白笔下的月与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月,从而得出李白诗歌中大量运用月意象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月亮,象征,内涵

一、翻开历史的画卷,李白的不朽之作让无数的学者痴迷,也许是他的高傲与洒脱成就了他那种豪放与霸气。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特别是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了李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可以说李白的魅力是整个诗界的魅力,是时代的骄子。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

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顶峰时期, 而李白就是站在这个顶峰上的巨人。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瑰奇宏廓之美、奔腾浩荡之美、纵横变换之美、明丽疏朗之美、清水芙蓉之美, 而且表现了其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对民主的渴望。余光中老师曾赞其“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此句可谓是凝练到位。然而李白处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 他以个人的孤傲去反抗现实, 从未放弃对个人自由和个性独立的追求, 诗歌中充满着冲破社会政治黑暗的创新精神和对人文关怀的自由诉求, 这种思想和精神也对后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

1.1瑰奇宏廓之美

李白诗歌的美首先呈现为瑰奇的美。在李白的诗歌中大都运用丰富的比喻、迥落天外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古老神奇的神话传说等, 为其诗歌添加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 同时, 在诗歌中蕴含了宽阔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白诗歌的浪漫特点

李白诗歌的浪漫特点

说起李白的诗歌,总离不开他诗歌中体现的浪漫特征,下面来看看!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诗人。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深受“儒”、“道”、“侠”等思想的影响,

生性豪放不羁,故而诗歌形成了飘逸豪放的浪漫风格。

一、李白诗歌体现的浪漫精神

在中国文学浪漫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无冕之王,独树一帜。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他的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浪漫特征的最好概括。李白的诗歌,从思想内容上看,浪漫精神时时流露;从形象塑造、体裁结构和表现手法看,浪漫特征处处彰显。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诗歌浪漫精神的重要内容。李白深受儒家“达则济天下“思想的熏陶,从青年起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歌的浪漫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