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春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井》语文教案
长春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井》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春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古井》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认识本课出现的3个要求会写的字,能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儿童对于夜空大胆美妙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美与想象的新奇。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看课件。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井”字,请同学来读。
同学们,也许你们曾经在农村、公园里或一些旅游景点中见过井,你能说说吗?
是啊,井里的水很深,而且水面平静。有一个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小朋友在夜晚看天空,看着,看着,他就被吸引了,而且还写了一首小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读题。
课件出示课题“古井”,我们都看过“井”的图片了,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井”吗?古井可不是一般的井,而是有着很多年历史的井,很神秘。这个小朋友感觉夜空就像是一口古井。
3、再读题目。你们想去看看这好像古井的夜空吗?
二、感知课文,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看清每个字,用心听。
2、给同学机会,让你们亲自去看看古井,感受它的神奇与魅力。
同学们,请你借助书上的拼音来读课文,认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争取做到正确、流利。在文章中找出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仔细拼读并用圆圈画出来。
三、识字、解字并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
本课识字教学量小,要求会写生字为2个,会认生字只有“很”,运用随文识字法学习本课生字。
同学们,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首诗,我们要先来认识三个字宝宝。
1、“夜”夜晚的天空。
谁找到这个字宝宝藏在哪行诗句中了吗?你能读一读吗?
出示生字字卡,一组开火车读字音,整读音节。
谁能组词?
再读诗句“夜晚的天空”
说话训练:你能说说,夜晚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吗?
2、“很”,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这个小朋友看到夜晚的天空觉得它像什么呢?找到这行诗了吗?谁来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诗句:是一口很深很深的古井。
出示字卡“很”,拼读字音,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
再来读读这行诗吧。
3、诗句“我丢下去的白石子,变成很多很多的星星。”
在晴朗的夜空中,我们以常会看到有很多很多的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和说,你觉得天空中的星星像你什么?
这个小朋友感觉星星是什么呢?找到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小作者认为在上的星星是自己丢在像古井一样的夜空中的白色的石子,多有趣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4、“久”,“可惜,我听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它们的回音。”
出示字卡“久”,拼读字音,教师讲解含义:形容时间长。
教师领读诗句。
指生读诗句。
为什么小朋友没有听天回声,你们知道吗?
四、再读古诗
1、生自己练读。
2、指生读全诗。
3、男女生合作读诗句。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诗歌。
4、说一说“你觉得夜晚的天空像什么呢?”
二、指导书写生字。
“夜”为上下结构,“久”为独体字,教师要范写。
三、完成课后题
1、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2、读一读,诗歌《春雨》
注意读好植物们说的话,认识表示说话的标点。冒号,引号。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种子、桃树、麦苗渴望成长的急切盼望心情。省略号的停顿要处理好,给人留有遐想的空间。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背诵诗歌。
3、课后题:涂一涂。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古井》这篇课文后,作了深刻的反思。我想,这节课我的学生能有所得,是因为做了以下几点。
1、以生活体验为切入。
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其原认知的基础上,所谓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找到他学习的切入点,他的思维才有一个停靠点,才有兴趣,才能学得进去。《古井》这篇课文所叙的事情,南方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较为陌生,很多孩子何谓“井”竟然一无所知。这样要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是很难的。因而,课前我就布置他们收集关于井和古井的有关资料,带领他们去参观福州民居的一口古井。有了这个生活体验作为课堂的切入,他们对于“古井给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就有一定的体会了。
语文的课堂,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又高于生活,学生就学得进去,学有所得。
2、以语句训练为突破。
语文课姓“语”。人们常说“不要荒了自家地,肥了他人田”讲的就是这个理。语文课就要上得有语文味,上出语文的特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而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必要的。因而,我把文章的重点句以练习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句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以句的突破来把握全文。同时,老师也把学法的指导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3、以“问题解决”为途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就一些重点词句提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个句子,理解浅的学生会提“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这里“儿女”指的是谁?理解较深的学生会提“为什么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容易的问题其他学生当场帮助解决,较难的问题同学一起讨论,老师引导再读课文,给以适当点拨,尽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每一节课后,“总有假若我当时……”,总有那么些遗憾。这是我们做老师最痛苦的事,因为我们总在不断追求着完美。可是对于课堂来说,完美是无止境的。因而从这点来说,老师注定要痛苦一辈子。《古井》这一节课,我觉得我还没有超脱教材,一味的帮助学生理解古井对乡亲们品格的陶冶,要让学生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也是人教版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而编者和执教者常常是一厢情愿,学生很难能够通过这么一堂课就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也是我上完课后得出的结论。学生的情感没有从心灵深处真正得到陶冶,只是表面的“认同”。
第2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井 1教案 长春版
《古井》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重点理解“哺育”和“络绎不绝”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门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
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教学难点:
联系全文,理解古井怎样养育和陶冶乡亲们的。教学方法:
解疑四步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古井》这篇课文,文中优美的文字,淳朴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谁来谈一谈,文中的什么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谈)板书:提供泉水,陶冶品格
2.指导学生默读全文,回忆预习中没有读懂的问题。
3.学生对课文中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浅显的问题及时由学生相互解答,对于深层次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大致为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幻灯出示: A.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泉水的? B.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古井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同时,在读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到文章中去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二、讲读课文: 1.理清学文的主线:
(1)四名同学分段朗读全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用——标出来。
(2)学生汇报时师出示幻灯片:(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哺育着她的儿女)(3)这句话中,那个词是重点词语?(哺育)你能给结合这个句子解释一下“哺育”的意思吗?(哺养、教育)
(4)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自由谈,师适当点拨)
(5)过渡: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泉水,哺养人们的呢?我们带着问题(1)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2.学习第二段:
(1)指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主要写到古井旁取水的人多)
师质疑:课文中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到古井旁取水的人很多呢?
(2)学法指导:请同学们一边读这段,一边想这个问题,一边在书上画出答案,学习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3)学生自学、讨论。
(4)学生汇报:(从四方面来谈:时间长、人数多、声音杂、路面湿。有条件的小组可以联合汇报,4个同学互相补充,订正。)同时,幻灯出示第二段内容,师相机在幻灯片上把精彩的词句用——标出。
(5)片段练习:鼓励学生与作者比一比,同学之间比一比,把横线上的词或句子换成自己的话,然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说一说,集体进行补充片段的练习。(可以展开争论,互相评析)
(6)有感情朗读这段,表达出对古井的喜爱。(小组读)(7)过渡: 古井从早到晚,敞开胸怀迎接络绎不绝的人们,她用这清凉的泉水哺养着乡亲们。(板书:哺)那么,她又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教育人们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2),先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读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读一读,读完之后仍然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3.学习第三段:
(1)生自学,讨论。(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2)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教师相机引导)(3)师相机:那老人怎么说呢?乡亲们怎么回答?同桌两人试一试,一个扮演老人,一个扮演乡亲,带着表情,动作读一读。
(4)指3对同桌给大家表演,表演时相机出示幻灯片:(古井为人们出过多少力气?)请表演的同学分别读原句,把这个句子变成陈述句来读一读,再变成感叹句来读一读。(5)师:你们从他们所做,所说,体会到了什么?(无私奉献,不求回报„„)(6)亲们为什么都会成为无私奉献的人?(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自由谈:学习古井,受古井的感染„„„..古井就是这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正是问题(2)的答案。(7)小结:
家乡的这口古井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用她无私奉献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品格,她像一座丰碑,默默无语,却又那么伟岸!齐读课文第四段,让我们去再次体会古井的高尚品格吧!(师生有感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收获?(生从道理,知识,及学法等方面谈)2.全文学完了,回过头来看课题:题目是古井,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古”说明井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古井许许多多年来一直是这样无私奉献着,我们为他人奉献也应不计时间,长久不变。由此可见题目精炼,暗示中心)
四、布置作业:
选择生活中你见过或亲自做过的一件无私帮助别人的事,仿照第二段,写一段话,在品析课上互相读一读。
第3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古井 2教案 长春版
古 井
教学目标: 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儿童对于夜空大胆美妙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美与想象的新奇。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1.(课件出示夜空图片)
师:孩子们,你看到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小女孩在夜晚看天空,看着,看着,他就被吸引了,而且还写了一首小诗呢!你们想知道她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版块乐趣中的第1篇课文 《古井》板书 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写写。
2.课件出示(在布满星星的夜空图上打两个字“古井”)齐读课题。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井”吗?(出示古井
第4篇:一年级下语文教案古井长春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古井》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并认识本课出现的3个要求会写的字,能认识3个要求会认 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儿童对于夜空大胆美妙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感受美与想象的新奇。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夜空图片)
师:孩子们,你看到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年纪和你们相仿的小女孩在夜晚看天空,看着,看着,他就被吸引了,而且还写了一首小诗呢!你们想知道她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版块乐趣中的第1篇课文 《古井》板书
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写写。
第5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关怀教案 长春版
《关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了解提手旁字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法识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获得快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识字、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蝴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课件小姑娘),瞧!多漂亮的小姑娘啊!这个小姑娘她一生都很快乐,无忧无虑,那么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呀她知道一个秘密,到底是什么秘密呢,你们是不是也想像她一样一生都那么快乐呢?好,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出示课题关怀)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一下课题好吗?――《关怀》
关怀是什么意思呢?(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对了,关怀就是关心帮助别人,本文就向我
第6篇:一年级语文下册 春晓教案 长春版
《春晓》教案
学情分析
这首古诗,好多孩子学前就已经会背了。如果我们再一味注重读背,那就如我们所说的:学生只是在数白嘴、背天书,毫无意义。试问,这样的课学生趣从何来?这无非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一点: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士”和“矢”两个部首,了解“矢”字的演变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字理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准备主题轻松的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解题: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