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的三次落日,感受自然之美。
2、理解联想的作用,体会文中的历史、文化意蕴。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进行赏析。
教学的重、难点:
1、品味语言,感受自然美
2、理解文中联想的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研习、讨论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真切生动地描绘了西北塞上的独特风景:孤烟直上,落日浑圆。时至当代,也有一位作家为西部落日的雄伟景象而深深震撼,并用自己深情而有力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这一世间之大美。今天,我们就跟随高建群一起走向《西地平线上》去感受这雄伟的风景。
二、感知 探究
1、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三次落日,每次落日都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惊呆了,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震撼,掉下泪来;第三次,惊骇,卑微和平庸。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
第一次,落日时的环境描写为这种感受作了很好的铺垫。让汽车在茫茫高原上百无聊赖地行走,然后突然出现一轮“血红的”、“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静静地停驻在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与环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所以给作者“惊呆了”的感受。而从作者对日落的动态描写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落日的速度之快。而在那一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极想留住这奇异的景观,因此,落日的消失对作者来说“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泊压抑的气息,死亡氛围及先前太阳的灰白色调使人感到死亡的感觉,而当黄昏时一轮血红的落日悬挂天空,红光罩着一切,使人感到处在一片回光返照当中,落日变得具有生命的鲜活感和震撼力,让人落泪。
第三次,在广阔的阿泰勒草原上,这样的火烧云使大地和天空呈现一片火红,因此让人感到惊骇;而当作者联想到曾在这片草原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便觉得在大自然和历史面前自己是多么卑微和平庸。
3、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感受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
明确:
第二次,联想到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利斯多朵夫
约翰克利斯多朵夫是作者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才构思成功的,他有着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是一个太阳式的英雄人物,同时他又终其一生一无所获,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因此约翰身上既有日出的辉煌,又有日落的悲剧感。
作者说:“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日出是一个开始,是一个新的生命,虽然它出现的场面也很壮观,但相对于落日的雄壮来说,它缺少了死亡之前回光返照的震撼力和悲剧感。
作者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看到落日,想到日出进而想到约翰克利斯多朵夫的形象,这样的联想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次,想到了匈奴向地平线绝尘而去,和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
这二者给人的都是一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相互辉映使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美学蕴涵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
4、理解重要语句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第一次说“这种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而第二次却说“这时候适当其时地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地事情!”。为什么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明确:
第一次是在中午的时候,太阳是灰白色的给人以苍白荒凉之感,“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边缘也不太清晰”,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的、寸草不生的罗布泊,“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了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而《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低沉而哀婉的,更增加了这种恐怖的氛围,所以作者说“这种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而第二次是在黄昏,虽然还是在死寂的罗布泊,但落日是“血红的”,停滞在“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灰白的太阳在最后时刻辉煌了那么一刹那,虽最终免不了日落西山,但这是一种悲壮的死亡。同时《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使作者想起影片中那悲壮的死亡场景和主人公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及最后时刻的死与爱的斗争,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使他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地事情”。
5、小结:
作者以其深情有力的笔调为读者介绍了他所见的三次落日,写出了西部落日三种不同的美:第一次是壮烈奔放的自然美;第二次是庄严神圣的被拒美;第三次是沧桑厚重的历史美,展现了西部落日的雄伟景象,正如作者所言:“世间有大美”。
三、自我发现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并产生不同的联想,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种令你产生心灵触动的自然景观呢?(请学生谈,老师稍作总结)
四、总结
这一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也就是我们在感受、欣赏自然是要学会像山那样沉思,从思考中体会、感悟世间的大美。正如席勒所言:“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带着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去感受自然,才能从中体会更深一层的含义。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事件,这是他当时的独特感受,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貌的还原,真正展现了“世间有大美”。
五、作业:
描写观看一处自然景观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三 感受 特点 世
次 一 惊呆 壮烈奔放的自然美 间
落 二 震撼 庄严神圣的悲剧美 有
日 三惊骇 沧桑厚重的历史美 大
美
第2篇:《西地平线上》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与作品,掌握散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从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二、重点词语
1.多音字
颤zhàn chàn 薄báo bó b 泊pō bó
龟guīqiú 汗hán hàn 晕yūn yùn
2.词语
震撼hàn 轮廓ku 停滞zhì 诳kuáng语 垭yā口 泥淖nào
酝yùn酿niàng 惊世骇hài俗 安谧mi 喷薄bao 弥mí漫
攫jué来 胭yān脂zhi 颤chàn抖 雾霭ǎi 瘴zhāng气
三、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根据三次落日,可以把文章第二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第1层,第2段到第6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2层,第7段到第18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3层,第19段到第25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五、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它们给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
第一次:具有人性化,慈爱。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震撼,自己像在画中。
第三次:雄壮、惊世骇俗。惊骇,自感卑微、平庸。
六、第一次日落中,写一棵左公柳,对于描写落日起到什么作用?
空间背景——西部风情的美,时间背景——西部人文与历史的美
七、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
(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八、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作者再次笔涉历史,写到了成吉思汗西征,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九、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十、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3篇:17.西地平线上 教案
西地平线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习:
第4篇:关于地平线上的教案
关于地平线上的教案
关于地平线上的教案
一,学案导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高建群的创作及其风格。
能力目标:学习写景叙事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味文中所描绘的大西北壮美的落日景象。
重点难点:体味三次落日各异的美。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2.走进作者: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
3.解题:
本文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改为《西地平
第5篇: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中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一、学习内容: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1. 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2. 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