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长城》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做到读书为本,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读,充满感情地读,最后能愿意读,喜欢读,争先恐后地读。
【学习目标】
能较好地掌握全文结构和大意,理解和体会课文重点句子及词语的意味,产生对于长城及其精神和内涵的景仰,以及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赞叹。
【课前准备】
学生主动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播放长城图片。
师:昨天我们去游览了……?我们从远处眺望了……?我们从近处观赏了……?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要登上……,去感受,领悟,赞美我们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长城呢?
板书:
──的长城
生自读全文。
生汇报:
像长龙一样的长城。
(这是从远处眺望。)
高大坚固的长城。
(这是从近处观察。)
气魄雄伟的长城。
(你读书真有心,能够找到这么好的一个词形容我们的长城。)
……
二、品读感悟
师:是啊,我们的长城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们的长城高大坚固,那当我们的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又会想起什么呢?,他又会看到什么样的长城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那一句话,那一个词让你特别激动,使你浮想联翩……
生自读第三节。
生汇报:
无数……无数……
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数不清
没有……没有……就
三、情景设置,重点突破
1、师: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
(科技很不发达,战乱频繁……)
那时候有起重机吗?……有汽车,火车吗?……那*的是什么?……是啊,*的双手和肩膀,但驮起的却是重达……?XX同学你的书包沉吗?他的书包大概是 20斤,那两三千重大约要有这样的书包多少个?……那要100多个这样的书包啊,你能背起来吗?谁来试试背起这两三千斤重的石头?……一个同学读,两个同学读,三个同学读……全班齐读。
师: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块两三千斤重的石头终于抬起来了,可是咱们还得把他抬到山顶上去啊,这山顶可不一般啊,是……(陡峭)的山岭啊!来,我们一起来抬。……你们走得太轻松了,你们的肩上可是重达两三千斤的巨大条石啊,你们的脚下可是蜿蜒崎岖的山路啊,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脚下的石头给绊倒啊……再来……怎么停下来了?你们还刚刚走到山脚啊,继续走,……到山腰……快到山顶了……还有一点点距离了……到了。现在,你最想说什么?(累,真累……)
师:同学们呐,我们才扛了一块石头啊,可我们的劳动者呢?他们要扛……一天要走多少次这样的山路?万一被石头一绊,或者因为坚持不住,手一松,肩膀一滑,就会……有多少劳动者在这里过早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长城上难道真的只有冰冷的石头吗?……不,它上面凝结着我们无数劳动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所以我们的作者才会由衷地对劳动者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多少……”
2、写话练习: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你们辛苦了!
(衷心的表示感谢)
你们真了不起!
(真诚地赞叹)
你们别干了,我们造反吧!
(长城在当时的确起到了防护外侮的作用,但是今天看来,这样的防护其实毫无意义,一位美国学者在提到长城时这样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坟墓 。)
……
师:让我们把我们对劳动者的感谢,赞叹的感情都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再来读“多少……”
师:这气势雄伟,凝结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长城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骄傲,大家想看一看吗?这样伟大的长城啊,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忍不住要衷心赞叹,我也想向大家倾诉我对长城的景仰和赞美,大家想听吗?……请看,请听 。
(视频长城,伴有《长城谣》)
师:同学们啊,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就是像长龙一样盘踞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这就是高大坚固而又宽阔平整的长城,这就是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长城,这就是我们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长城,这就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精神的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永远的长城!
师: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
师:那作者又是如何赞叹我们伟大的长城的呢?……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课件出示: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因为长城──,所以作者感叹……
四、激情升华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面对这岿然屹立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万里长城,我们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话要说,那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刚才读的那段话,让我们再一次来赞叹我们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建筑──长城!
(全体起立,课件出示)
师:我相信,今天我们的同学一定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我也深信,我们的伟大长城的精神会永放光芒。
五、《长城》课堂作业
1、写话训练:
如果你能够重回古代,看见那些辛苦劳作的古代劳动人民,那中间有老人,有青年,还有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少年,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你?
(那是个怎样的老人?……)
例如:
我遇见了一位老人,他满脸的白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背驼得像骆驼一样,我走过去对他说──,可是他却说──
2、说话训练:
大家面对着伟大的长城,你会想起什么,想说什么呢?
【板书设计】
气魄雄伟(或长龙一样)
伟大的奇迹 高大坚,宽阔平整
凝结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数不清 没有……没有……就 无数……无数……
第2篇:《长城》两课时教案设计
《长城》两课时教案设计
《长城》两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长城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指导。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第二课时(简案)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一、回读全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
2.练习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拓展延伸
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四、小练笔:赞美长城。
长城
上课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冰心奶奶说读书好,读好书。你读过什么书?
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去游览雄伟的建筑那就是万里长城。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长城,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一起读一遍。
生:读课题
师:/article/读得真好,打开书,课文都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先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自己先小声地读一读
出示课件上的词。
生自由小声读
师:这里面觉得哪个词语不太好读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
生:瞭望的瞭
师:对,刚才我听到大家读瞭望
指导读瞭望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血汗的血
指导读血
师:你们发现了吗,第三行的词都含有一个多音字
指导读词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我觉得屯不好读。
指导读屯
师:什么是屯兵?
生:就是在堡垒里兵都聚集在那儿。
师:说得很对,屯兵就是兵都驻扎在那,易于防守,这样的地方就叫
生:堡垒
师:非常坚固。堡垒的垒怎么写,来跟我一起写,上面的撇折点要写得匀称,下面的土要长才能稳,你看多像叠土成墙的样子
师:写完垒/sjbwz/,我们再一起响亮地读一读这十个词语。
生读词语
师:这十个词一会儿学习课文时再边学边理解。
师:读得非常好,这些词意我们一会边读课文再理解,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还做了记号,这说明认真了,思考了,非常好,通过读书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生:我知道了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有多长你知道了,还知道了
生:长城是用石和方砖垒成的
师:你读书非常细心,你呢
生;我还知道长城顶上特别宽
师:你也是细心的孩子
生:我还知道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奇迹
生:我知道长城修在八达岭上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是按一定顺序的?你发现了吗
生:它的顺序是从远到近
师:从远到近,对了,板书“从远到近”,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小段话远看长城有个远
师:这是远,那近呢
生:……
师:没关系,细细地找一找
你找到了
生:就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看着非常明显,就是近处看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近看长城就比远看要清晰一些
师;多有道理啊,作者是在从由远到近地看长城。(板书)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他——你说
生:还有他想到的
师:从看到想,咱们就按作者的这个顺序,我们先一起去远看长城,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谁来读第一自然段。/article/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像
生读
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长
师:很长,就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
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
生:……
师:二十多年有一个叫XXX的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我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写长的这一句
生读
师:令人惊叹的长,还有谁来读,请你
生读
师:真是万里长城万长,全班男同学我们一起读。
男生读
师: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生:长城是弯弯曲曲的
师:感受到了它的形状,还有
生:感觉它很雄伟,像一条龙
师:你是从这句话感觉的吧,来,就读读这句
生读
师:崇山峻岭,那是怎样的山啊
生:一座座连起来非常高非常雄伟的山
师:连绵不断的
生:就是高高低低的
师:把你的高高低低的再换一词来说
生:这叫连绵起伏
师:崇山峻岭还是什么样的山
生:非常高
师:高大陡峭,这就是崇山峻岭,这长城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下有气势吧
生:有
师:想像一下顺着连绵起伏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一下高一下低,一下转过来,一下转过去。
生:非常险要,是悬崖峭壁
师:还有吗
生:非常雄伟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很陡峭
师:是山陡峭随着起伏
生:很美
师:姿态真美啊,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放课件演示长城
师: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他时而盘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一起告诉我
生:蜿蜒盘旋
师:对,/soft/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再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生读
师:谁能读得比她更美,更有气势?找个男孩子
一男生读
师: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我们走近长城好吗?
生:好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看图,看课文中具体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在图上把这些地方标出来。静静默读。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上来,指给大家看,带上书
一生上台:这是一个城台的垛子,主是城台,
师:同学们,她标的,是课文写的一样吗?这些设置有什么作用吗?你读出来了吗?
生:射口可以用来射击
生:瞭望口是瞭望远处用的
师:查看敌情
生:城台是屯兵用,
师:对了,屯兵还可以——
生:还可以把备用的枪枝放在里面
师:看书,除了屯兵还可以
生:互相呼应
师:你看既能屯兵又能呼应,真是一举两得,还读出谁的作用
生:垛子可以当防护墙
师: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同学们读懂了它们的作用,同学们你们看——指着图,从瞭望口建敌情,城墙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难攻
生:坚固
生:高大坚固
师:好词
生:天衣无缝
师:想得很周全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板书)
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站的在长城上,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article/他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读好后,你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可以放声地读。
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请你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很艰难
师:修筑长城非常得难,同学们也来看看这句话从哪里你看出了劳动人民难?
生: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的,那时山非常陡峭,他们又要背着山石
师:多么艰难的一步一步,还有哪读出了难
生:两三千斤重,我们一个同学才五十多斤,三千斤重,那不累死了
师:两三千斤重,大概是我们全班五十个孩子体重的总和。多难搬啊,你还从哪里看出了难?
生:从数不清读出难,下面说一块有两三千斤数,那条石数不清
师:数不清的`条石,多重啊
生:条石压在肩膀上,山这么陡峭,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师:这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你还发现了?
生:就是陡峭。条石特别重,压在身上就特别大的压力,山还很陡峭很容易滑下去
师:沉重的石块,还有陡峭的山,真是无法想像的难
生:没有车,没有起重机。都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多难啊,还有什么地方能读出难?
生:还从一步一步看出来。两三千斤重就等于五十多个孩子,还有无数双手,无数个肩膀,他们一步一步的修过来,还要接着来铺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抬上这个词可以说明,因为当时没有机器,只能用手,抬上去是很重的
师:从一个抬字感受到了,还有
生:还有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无数看出很难……很多人为建筑长城付出血汗。
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从数不清看出
师:真是困难重重,来,把我们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中。你来读
生读
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
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掉下来摔下来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抬着条石无奈的低着头,我看到了那些人民为了长城都累死在长城脚下。
师:一块石头那么重,劳动人看到血汗,一块石条这么重,怎么办,
生:我还看到监工在打民工
师: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的劳动,请你读
生齐读
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
齐读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拿起书,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
配乐指名一男生读课文。
师:我们的祖先用,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欣赏媒体——长城
师:此刻,你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长城我爱你
生:长城我为你骄傲
生:谢谢祖先们
师:谢谢你
生:长城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
师:/article/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原总统赞叹说
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这样大的工程
师:以色列前总统说
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
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网站,这节课就上到了,下课
附课文:
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六千多公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原市制重量单位,1斤等于500克。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第3篇:《称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称赞》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评价机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会写板、椅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读,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能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试着称赞别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具准备】
图片、词卡、幻灯片、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2、出示图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二、谈话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与小獾、小刺猬去感受相互称赞带来的欢乐。那请同学们赶快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感悟
1、精读1~4自然段
第4篇:《丰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丰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
(多媒体)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
(一)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2.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3.(多媒体出示)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
第5篇:《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挑山工》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 (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
第6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
第7篇:海燕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海燕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主备人:孙丽霞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
结合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海燕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品一品
自学指导
(一)1、通读全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三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2、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对海燕的情感态度如何?(小组讨论交流,三分
钟后看谁答得好。)
二、想一想,说一说
自学指导
(二)请读课文4——6段,看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
临前表现如何?用笔在原文标注,思考他们有着
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写 其它海鸟(小组
之间可以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
三、当堂训练:文中如何刻画海燕的形象的?
四、学生自我评价: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