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论语》人生感想
读《论语》人生感想
读《论语》人生感想
依传统美德前行,收获无限
——读《论语》有感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依稀可记背这句话多难,写这句话多难,更不用说理解了。
随着时光流逝,知识储备增加,如刻在脑海中的这句话又浮现出来。随之一同出现的,还有许多感想。
我读到18岁的林语堂离开鼓浪屿,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外地求学。后又到美哈佛和德留学。这两句话概括的人生经历,林语堂却走了好多年,走过好多艰辛,好多辛苦。学了并思考,并求精到,这是他成功的方法。18岁,林语堂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始终没忘“学”和“思”。
“学”,只能记取信息,“思”才可学到知识。知识才能使一个人有内涵,知识才能让一个人拥有不平凡的世界观,知识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是这句名言的精妙之处,将“学”与“思”完美结合,成就一代代学者。
畅想神奇虚幻的未来,不禁想起《论语》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细细琢磨,其中韵味无穷。
一桩桩贪 污受 贿案件翻过去,心中苦意难耐。
权,钱,利,色,在种种诱惑面前,一个又一个身躯倒下了,沉浸于声色利诱之中,他们的心灵是否已布满尘埃,是否已被这些诱惑蒙蔽了双眼。
可当他们纵情于声色时,当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钞票装入自己的腰包时,是否忘记了什么?没有底线的灵魂是肮脏可怕的,没有原则支撑的人是贪婪狠心的。
忽视人民的血和泪,放纵自己,终被惩罚。尽管如此,贪官似乎“越抓越多”。
想想这些案件,想想那些受到伤害的人民:一边是纵情娱乐,一边是泪流满面。“不义而富且贵”于他们到底是什么?是奢华的享受吗?
如果,如果心底始终设着一道防线,一直都记得孔子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些不堪入目的事件会少一些吧,人们的灵魂会干净一些吧。
想想于谦,想想文天祥,想想岳飞,慨叹他们的勇气,惊叹他们的魄力,赞叹他们爱国的诚意。心到,意到,神到,一腔赤诚;肝脑涂地,而无所畏惧。兮哉,古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想想朱总理,神情庄重而严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清廉,该让许多人害怕了吧?义正严辞,不苟且相和,按自己的原则活着。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人生一世,恍若一趟旅行。其实大家的终点都一样,只是走的`路不同,于是留下的痕迹也不一样。有的人走过,留下清香,留下美名;有的人走过,留下恶臭,留下唾骂。一念之间,一步之间,可以铸就一个人,也可以颠覆了一个人。只是这一瞬间,能把握的人太少,太少。
依传统美德,已经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了。吾国千百年来,涤荡沉淀之后,仅留下这些精华,弘扬光大不是我们本该做的吗?继承我们生来固有的使命,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怎么反而需要“宣传”了?亵渎了传统美德的人到底能走多远?弃道德于不顾的人,到底有多成功?
依传统美德,修养身心,涤净内心的尘垢,指引未来的道路,人生这一路相伴而行,便不会失了心魂,迷了双眼。
依传统美德前行,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这趟旅行。苦难并不可怕,困难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肮脏,太容易玷污了纯洁的灵魂。
守住底线,留住传统美德,人生这趟旅行,收获无限。
第2篇:读《论语》的感想
读《论语》的感想
读《论语》的感想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第3篇:读《论语》,感悟人生
读《论语》 感悟人生
民勤县大坝中学 薛 琴
无论做什么,态度至关重要。孔老夫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并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学而不厌”。即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好学而不感满足。再次,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另外还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从小学起,孔子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深入我脑海。现在慢慢领悟到孔子的虚心向学与博大心胸是我学习快乐的源泉。
学习,自然要讲求方法。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与方法,但一些好的经验和精髓却是恒古不变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方法是现今很多人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