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2-01 07:12: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小学校园花样跳绳文化是小学校园文化的缩影,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团队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提供平台。以下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境外研究综述

1.境外校园花样跳绳发展现状分析

据统计,从1978年开始,美国在全国各地的小学推广跳绳运动,提倡“跳绳强心”(JumPRopeforHeart)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40多年。美国的初中生跳绳运动集体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技巧和跳绳运动的整合、把健美柔合在跳绳运动中,充分表达了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德国学校开设的跳绳运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跳绳竞技形势,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学生掌握跳绳的能力上都做了调整,不再是通过学生的跳绳数量裁决高低,而是通过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势,通过对整体编排、团队合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样在日本、韩国、香港的中小学也提倡校园“跳绳运动”,如1999年全香港中小学推行“跳绳强心”计划,该计划通过教授花式跳绳、心脏健康教育和举办跳绳同乐日等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2.关于跳绳体育运动的综合教育价值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注体育的健美强心功能。因而,自然受到重视的小学生群体,在很多文献里都能发现这样的观点,体育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据专家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跳绳对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儿童在跳绳时伴随着数字的训练,这对于她们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字的实际含义与抽象概念,从而提高儿童记忆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思维灵敏度和判断力。

3.体育文化概念界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词源解释,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理解,跳绳运动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很长的发展,中国最早出现的跳绳在唐代被称作“透索”,宋代称“跳索”,明代称“跳白索”,发展到清代则称“绳飞”。卢元镇提出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建立在各学科之上的一种有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的、活的价值体系。同时在《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书中总结到: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的生活化再现,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易剑东在《体育文化学》一文中提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通向自然的一种手段,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综合因素。李乃平认为体育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既是以体育为核心,以身心运动为根本目的、以娱乐为主的行为活动,并伴随着体育文学与艺术活动的精神活动与文化活动。

4.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价值的研究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总结到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008耿绍讳在《跳绳在高校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总结到跳绳作为一项基础性身体素质锻炼具有很强的功效,针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协调性、弹跳力、爆发力、灵敏和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这方面的文章还有金品强的《跳绳在短跑训练中的妙用》、郑阳的《双摇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项素质的作用》、陈燕的《论跳绳在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中的应用价值》和吴辉扬的《双摇对提高竞技健美操专项素质的作用》、等都提出跳绳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益于开展、操作性强、覆盖大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些文章充分证明了跳绳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良好作用,都从跳绳的专业性角度做了阐述,但未能深入学生主体和校园本身的价值探索更缺少跳绳文化的丰富内涵。

5.关于小学校园跳绳文化开发的研究

有关素质教育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建设,邱丽玲在《中国跳绳竞赛设置和竞赛方法的研究》一文中,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具体措施,花样跳绳运动的具体规则和评价方法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模式。对于小学花样跳绳文化建设的研究,有学者们分别从花样跳绳运动开展情况、兴趣培养、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等方面有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如何从各个方面构建小学花样跳绳文化的文章却很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学生健康发展的模式,国外学者都从学生本体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的机制,有效利用校园体育文化假设的平台为学生谋发展。相比较国内学者而言,大量文献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的差异性,以及在这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够,国外学者能从理念到实践真正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跳绳强心运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6).

[2]赵强.大连市初中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现状的调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5).

[3]赵鑫.跳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8).

[4]张孪.花样跳绳对上海市初中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

第2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论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载体

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大多高校的体育课授课时间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大约在2小时以内,但要高校体育完成“提高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如此众多的内容,仅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授课时间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体育文化此时就能完全履行好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因为校园体育文化它会时刻影响、伴随、浸润着高等学校内的每一个成员,运动场上的激情呐喊、校园内的各色运动图片、宿舍周围的运动器材等所有这些,都会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它的教育时间、空间、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校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己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2.1、大力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状态的文化,它们集中显示于校园内的不同空间,它蕴涵着学校群体的文化特色、专业特点、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校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全省高校的整体硬件设备水平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确实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必须尽快建造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的物质现代化不仅仅指拥有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同时还包括如何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现有运动设施和场地的合理布置、优化、利用等,从而保证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更大的使用效能。

2.2、强化校园体育意识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主体是全校师生,服务对象是面向全校,间接服务社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身上下功夫。人对体育的认识、观念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即人的体育意识,才是其最终能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意识包涵着全体师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道德遵守与传承,所有这些又构成了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现代校园体育文化的走向。因此,体育意识建设,是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快乐地、持续地喜爱并参与体育活动,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修养品德、锻炼意志,最终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分享运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重要条件。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驾护航保障,体育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确保合法、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强调制度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加强全员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进程与方向。为此,学校领导必须适时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的高校体育发展要求,协调各部门适时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它部门以及专业老师、辅导员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体育素质,是校园顺利实施体育文化建设的保证。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策划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倾向、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业务能力、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他们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2.4、注重学生兴趣地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实施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各种单项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校运会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此,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去展开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综合效益。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应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效果做出适时而积极地评价,通过各种表扬、激励手段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已形成的锻炼习惯。要不失时机的发挥学生体育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自练”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技术传授、项目选择、教学地点等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女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女生对于体育的理解、需求等问题,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女生特点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吸引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例如,健美操、形体操、交谊舞、瑜珈、跳绳、气排球类等项目。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把文化教育与运动项目相结合,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展台、校园广播、网络、讲座等形式,进行体育新闻、体育常识、体育竞技、体育明星、健身常识等方面的理论宣传,在体育课的教育当中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知识的内容,如生物力学、运动解剖、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生物力学等内容,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相互渗透,更好地体现体育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

2.5、增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

做为一所新建高校,学校体育运动的环境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尽快缩短与其他高校在体育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我们可以采取“弯道超车”的战术,在突出自身特点上下功夫,校园内山地较多、道路起伏较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定向运动、山地自行车、野外生存、徒步、滑板、轮滑、小轮车”等青年十分喜闻乐见的“时尚运动”,这样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同时又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综上所述,作为特定的环境创造出来的校园体育文化,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也绝不仅仅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它必须是一个与社会适时沟通的开放系统,既要及时吸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精髓,又要时时履行服务全体大众的社会使命。

第3篇: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农村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在农村学校如何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话题。为实现上述目标,结合我校实际,现就农村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校现状

我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占地面积21800平方米,由于离县城较近,有88个学生,三个教学班,土质操场,操场面积8000平方米,有部分体育设施,器材齐全。

二、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的目标

1.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2.班级特色体育建设,人人掌握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展示丰富多彩。

3.处处体会运动的气息,人人参与快乐的体育活动,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快乐工作,让运动长伴我们左右,让健康陪伴我们成长。

三、具体方法与措施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让全校师生“动起来”

要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