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乞巧古诗
乞巧古诗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下面是关于乞巧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作者介绍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第2篇: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
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板书:天上
鹊桥相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每到七夕这天,青年男女们纷纷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心灵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的三、四行。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乞巧的方式有哪些?(指名说)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生: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板书:人间
对月穿针)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她们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师: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师配乐朗诵)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了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3、师:古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老师这里有一段我们现代人是过乞巧节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4、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配乐)
5、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人间 对月穿针
第3篇:古诗乞巧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
第4篇:乞巧古诗
乞巧古诗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下面是关于乞巧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原文: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