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9 07:13: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识记并掌握文中的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预习导学,资料助读

走进作者: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创作背景: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本文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第一章《二十四小时》。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自读课文,勾画字词,并写在下面

生字:

词语:

(四)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围绕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概述文章内容。

2按“读了作品,我觉得伏契克是一个的人”的格式,谈谈你对主人公形象的感悟,并说出你的理由。

(五)预习检测

给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跛脚瞄准捍卫

酣睡菜贩濒临

恪守乱踹一绺

赤手空拳突如其来

于事无补无济于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忆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从文中勾画出表现作者不屈、乐观、爱国的相关语段,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文中作者在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时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你怎样理解作者遭受毒打时数数的行为表现?“咬烂了嘴唇”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什么?

3你能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战友、亲人是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4工人上班、孩子上学、情人话别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还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5文章哪几个方面使人感到镇定平静的面对毒打和折磨?这镇定和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巩固提升

1.文中有好几处列举数字的描写,如表示时间的点数,敌人抽打的次数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读课文的92至94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没有心”和“我有心的”这两句话的含义。

(_五)拓展延伸:

用“伏契克先生,学了你的文章,我理解(懂得、感悟、明白)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张文英

第2篇:八年级语文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预习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舔(): 恪守(): 一绺(): 濒临(): 鼾睡(): 敞开(): 无济于事(): 2.辨字组词:

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裹()衷()

⑤蹲()遵()尊()⑥叛()衅()⑦恪()络()参考答案

1.舔(tiǎn):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恪守(kè):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liǚ):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濒临(bīn):临近。鼾睡(hān):熟睡而打呼噜。敞开(chǎng):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jì):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2.①踹开 湍急 怀揣 ②搀扶谗言 嘴馋 ③幼稚 雉堞 堆积 ④包裹 衷心 ⑤蹲下 遵守 尊敬 ⑥叛乱 挑衅 ⑦恪守 联络

第一课时

(一)以简介作者的方式导入课文的学习:

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一位人物的简要传记。请听:

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他在临死前最后的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伏契克。

教师板书课题: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二)解题: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课堂研讨:

1.学生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3.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1)“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

从文章开头“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和“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两句中可以看出,正是“不谨慎的行动”和“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才使我和其他同志遭到逮捕。从文中“秘密警察已经站在窗下,用手枪瞄准了房间。”“如果我开枪,那也于事无补,只有我自己可以免受苦刑。”等句子可以看出,不可能逃脱;虽躲在门后,开枪还会被杀死。

(2)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体现了“我”这个革命者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同志的安危。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3)“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

明确: “我”遭到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具体在文章中的地方,比较明显,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说明。

(4)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明确:一是客观平静陈述拷打,极少展示痛楚细节;二是写到心理痛楚只一句话,几乎只一个词,用笔节制,显得轻松;三是多次地安静计算拷打的次数,冷静计算时间钟点;四是每次遭打都插入人们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突出反映了其非凡的意志力;反映了其十分明了所投身事业的意义,有一种受难、献身的从容感、自豪感。

(5)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明确:敌人说:“你没有心。”伏契克回答:“我有心的。”两句对话。

敌人五次(大阶段)残酷的连续拷打折磨,伏契克不仅毫不屈服,而且无一声喊叫,表现得十分平静;敌人不可思议,束手无策,其心指生理上的心;伏指心灵品质,决不出卖同志、背叛事业的无比坚贞的精神,宁愿自身受遍苦刑决不示弱的无比坚强的意志。

英雄对死亡并非没有感觉,并不是对一切没有感情,正因为他对同胞有太深的情感,才这样义无反顾地去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只不过不是一般的肌肤之痛,而是为人民受难而感到深沉的痛苦。在这一点上,他和纳粹的感觉构成了反差。当护士问他什么地方痛时,他的感觉是:

这时我感觉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但是,纳粹分子说: 你没有心。

作为一个被折磨得昏昏沉沉、几乎失去感觉的人,这时却十分清醒起来:

“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这是文章的点题之句。虽然在肉体上被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精神上却拥有优势,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却感到了自豪。英雄不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而是一个有感觉,有感情,有思想,有信念,有意志的人,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不但能够抒情,而还把他的幽默和冷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4.学生三读课文。研讨:作者在遭受毒打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联想?找出相关语句,并讨论分析这些插叙部分的内容和作用(解答参照教师用书)。

(1)相关语句:

收音机播出午夜时刻的信号。咖啡馆关门了,最后的顾客回家了,情人们还流连在门前难舍难分。

一点钟。最后的一辆电车回厂了,街上空无人迹,收音机向它最忠实的听众敬祝晚安。三点钟。清晨从四郊进入城市,菜贩向集市走来,清道夫们打扫街道。

五点,六点,七点,十点,中午了,工人们上工又下工,孩子们上学又放学,商店里做着买卖,家里烧着饭„„

(2)这是作者对人们如:情人话别、工人上班、孩子上学等宁静平和生活的联想。(3)这些联想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自觉的战士、清醒的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包括热爱生活却又自觉牺牲,宁愿受苦受难也不让他人遭罪,为他人幸福生活而受难献身等崇高思想;也不无悲壮情怀。

作者是一位自觉的反法西斯战士,一位清醒的革命家崇高精神境界的体现。首先,这些联想同样表现了作者的镇定、意志力,受难、献身的从容感。其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作者是深知活着之美好的人;正是这样,其自觉自愿的牺牲就带着一种内心的崇高感。再次,这是作者宁愿自己受苦受难直至牺牲也不让他人遭罪的思想境界的体现。文章前头有详细的交待,作者本来可以避免后来的苦刑,但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选择了受难之路。因此,每次遭受毒打时他联想到依然宁静平和生活着的人们,他内心的欣慰感正是这一崇高精神境界的展现。第四,也似乎在告诉人们,反法西斯战士们的受难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人民能好好地生活。第五,上述种种也不无悲壮情怀,尤其这些联想告诉读者,人们并不知道,为了他们的宁静平和生活,他们的先锋战士正在遭受苦难。

6.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明确: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反衬,正是为了在“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这样美好而宜人的夜晚,同胞们能够和平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温润,英雄慷慨赴义,死而无憾。

(四)课堂小结:

要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插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

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

“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一棍子打下来。两棍子。三棍子。”“我感到了疼痛。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生死置之度外,就无所畏惧了。文中反复提起“死神却迟迟不来”,“可是我还没有死去”,都集中到一点: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不但毫无畏惧,而且心情平静。伏契克所经受的空前惨烈的拷打,生命备受摧残,忍受非人的痛苦,如果要形容、渲染一番的话,绝非难事。但伏契克始终行文简洁,干脆利落(除了个别例外),给人以拒绝形容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文风的表现,而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强调。那就是面对死亡和严刑,毫不在乎;即使躯体残损,在死亡的边缘之时,也是无动于衷,宁静致远。

可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则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以形象感人。

(三)课堂小结:

要点:从插叙、开头与结尾、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和语言风格四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不幸被捕 联想 无比坚贞的精神

革命家 无比坚强的意志

遭受毒打 反衬 崇高精神境界 语言风格比较:

《狱中书简》:描述景物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张铺饰。

《绞刑架下的报告》:叙事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语言冷峻而不乏幽默

第3篇: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精选20篇)由网友 “鸭头探测器”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本书不起眼的小书,是我前段时间从中图网上低价淘来的。连同《胡适演讲录》、《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美术十二讲》、《自由与法律》等等十几本书在内,被一个纸箱子包裹着寄来。因为书架没有多余的地方放置他们,只好在地上呆着。

当晚,我打算看的读物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KINDLE上看了大概15%,就被作者自身所带的悲观恐惧稿得有些烦躁。索性开始收拾书。就翻到了这本印的169页的小书。

书封很不起眼,棕灰色,和当下流行的畅销书一比,自然显得黯然失色。但是当我翻看了两页之后,就不再这么认为。书的前几页印着作者的照片,还算是相貌堂堂的一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绞刑架下的报告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3.积累字词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分析重点句子的含义

2.与现场气氛无关、不和谐的场景如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测字词:(练习册自主预习一)

2.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

二.课文阅读指导:

1.课文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从-----到----只有一天,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明确:1942年4月24日晚差五分十点到1942年4月25日晚差五分十点

(1)被捕(2)严刑拷打逼供不屈服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敌人的凶狠残忍?

3.作者被捕前后有哪些表现让你佩服?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重点把握:

1.细读“妻子辨认”一节,试分析:

(1)“我舔了舔血迹,不想让她看见......”和“我尽力用最快乐的目光向她告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教学目的:

一、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二、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来源:学科网]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1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在课堂上就是读着《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雅与舒拉的故事》以及《绞刑架下的报告》等红色书籍成长的。

爱国爱家

是我家训中的一条。

70多年前伏契克为祖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全世界和平安康而英勇献身了,直到今天世界上所有为实现自由美好的人类社会而进行着不懈斗争的人们都感到伏契克仍然活在他们中间,仍然是战斗着的人们中的一员。

在当前这个遗忘英雄、功利至上的时代,《伏契克之友》公众号请我谈谈捷克反法西斯战士伏契克在狱中书写的、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朽巨著——《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2绞刑架下的报告

绞刑架下的报告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者

伏契克(1903-1943),(国籍)作家。革命的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1942年,伏契克被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因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他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于1943年9月惨遭杀害。

二、追溯背景

《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伏契克用鲜血凝成的一部壮丽诗篇。他从被捕的那天起,就受到极残酷的拷问,出于死亡的边缘,但他却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逃过了死亡,并用笔作刀枪,在狱中坚持写作。

伏契克在报告中满怀着对“狱中集体”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写“狱中集体”兄弟般的友爱,写出了这个集体里众多英雄人物的真实特征,塑造了一个个光辉形象,同时痛斥了那些出卖灵魂的叛徒。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仅是捷克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绞刑架下的报告》读后感

如果你失去自由备受折磨,是否还能拥有乐观豁达的心境?如果你身处敌营危机四伏,是否还能坚持不懈地斗争?如果你斗争失利生命将息,是否还能满怀希望坚守信仰?这一切,在捷克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在法西斯狱中秘密写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奉献、团结与力量、忠贞与叛变、毁灭与希望的感言,在死亡的阴影下传递着不屈的强音和真挚的感情,用清新明快、亲切自然的文字忠实记录了一位位朴实无华的平民英雄,闪烁着理想的光芒,但并不令人觉得辽远,就像朋友娓娓道来,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既有对国家人民的大义,又有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只有前者,难免空洞;只有后者,不够大气;二者兼具,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丰满的英雄,而伏契克就是一个极好的诠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