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学生活网络散文
大学生活网络散文
1、“躺倒不干的电阻”和“懒洋洋的电容”
这是70年代初期我读大学的事。那时候全国的高校都兴“开门办学”之风,号召大学生要到工厂和农村去,参加“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我们经常要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开门办学”。
因为那时我们的学校是师范性质的学校,我们毕业后一般要当老师的。这一点学并没有忘记,所以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系里安排我们搞“试讲”。老师指导我们如何上好课时强调说,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抱前人的老一套,要创新;上课不要从书本到书本,要结合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讲课不能干巴无味,上课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老师的话我们牢记在心。但是,那时的学校,教学不正常,忽视理论教学,我们是师范性质的学校,却没有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我们苦于如何创新、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有一个同学特别的自信,三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他曾用一些偏僻古怪的问题难倒过不少的老师。他最擅长的是“装教授”,每当向老师提问时,首先怀着要难倒老师的心理。他先把脸一沉,用极极严肃的眼神和沉重的口气,微闭双目,眼珠一动不动、头一转不转、身一动不动地问老师问题。老师回答时,他却不断地说“不!”“不!”“不!应该是这样的……!”这哪里是向老师请教,分明是在考老师。老师也无可奈何于他,因为当时的老师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最后他抛出一句令老师尴尬的话:“老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搞不清楚,那你是怎么当大学老师的?”
又有一个同学,自信很聪明很机灵,他常说,只要老师一点他就通了;只要老师说明题意,他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问题。那次的毕业实习“试讲”,他可就发挥得过垅了。他对如何创新、如何建立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如何讲课才有味道的问题,有了很强的悟性,心中很有把握,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起来。
轮到他试讲了,只见他夹着厚厚的讲义夹,迈开方步,大模大样,教授般的走上讲台,然后在黑板上展开一幅电子电路挂图,操起教鞭,装着教授模样,堆起笑容,侃侃而谈了:
“这是一个放大器电路,能推动喇叭象人一样讲话;电池是一盆血,导线是动脉静脉,电流是血液,晶体管是心脏;这个电阻如果躺倒不干,相当于这根血管不通,引起血液澎胀,导致心脏血压过高,晶体管发高烧,不久就会休克而死亡,这时喇叭不响,相当于人不能开口说话了。”说到这,在台下听的同学个个用力捂嘴,满脸涨红,弯腰藏头,肚子痉脔,啯啯直响。这时那同学将教鞭“叭”打在台上,喝道:“同学们,注意课常纪律!”等同学们把笑强忍住了,他才又继续讲课。
“这个是电容,它总是懒洋洋的,不愿多干工作,血液总是不通,所以有气无力,人家工作都是热乎乎的,它却冷冰冰的好象是个冷血动物。妈的不要它看看怎么样?实验证明,有它没它问题不大,可是当它充血时,那它的作用可就大了。”说到此,忽见指导教师,一手捂嘴,一手压腹,弯着腰冲出教室到走廊大笑起来。老师突如其来的举动,立刻使所有听讲的同学悟出些什么门道来,也首一齐冲出教室狂笑不止。这堂就这样大欢而散。
过后,有同学对他说,你也不能这样发挥啊,弄得听课的人都笑死去了。他却自我解嘲道,你们是成熟了,一边听课想那个,我将来教的是中学生,他们不会联想到那个家伙的。
同学又说:“反正你这样讲课是不妥的、不成功的。”
他回答道:“怎么不成功?我能讲得你们奔出屋子外面去,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连教授都做不到这样的!”
2、文明棍与礼帽
我参加工作后,认识了一个同事,后来成了好朋友。可是,他的生活理念与我大相径庭。他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尽管你有多少内才,别人是看不到的。你要让别人知道你有才,你必须有高贵的包装,你要舍得花钱装扮自己,让外表给人以高贵的第一印象。我问他,如何才能显得高贵呢?他说,我不用说了,过几天你看我就知道了。
果然,一个星期过后,他变成另外的一个人了。当他进校门时,我刚好碰上,是他向我打招呼时我才知道是他。只见他头戴英式高帽,眼戴墨镜,手戴白手套,一身黑呢长袍,迈着方步走路。
我对他说,学校里,大家都互相认识,你这身打扮,岂不扎人眼睛,引起非议。他说这怕什么,我最主要的`是要让路人看我的高贵,里面的人,一时看不惯不要紧,我坚持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不就看惯了。再说,我也要让这里的人知道,我并不是一般人的,至少是穿得起贵衣服的人。我再劝他,不要自我孤立好不好。他说,我就这样,目前我还缺少一样东西呢。我问他是什么,他说英国的爵士走到哪都要拄一根文明棍,我正在街上寻找,看哪里有就买一根。
果然过了几天,我真的看见他拄着文明棍走路,我暗暗佩服他装贵作秀的胆量。从此他就以这副装束出入于街市之中。这在八十年代初的当时,他这个装束,俨然是归国华侨,十分惹人注目的。他当时跟我一样,二十四五岁,还没有找到对象,我估计他是要装作有钱人来吸引姑娘的。
有一天,我刚好与他一同上了公共汽车,一上车门,立刻就有一位学生给他让了座,并很有礼貌地对他说:“爷爷,您请坐。”他只好坐了。
又有一次,我跟他去大礼堂看电影,当我们要经过别人面前去找我们的座位时,一位年轻的妈妈对她的女孩说:“丽丽,你到我怀里来,让路给爷爷过去好吗?”我觉得很好笑,但又不敢笑出来。
过了好几个月,他对我说,原以为这样装束,会显得高贵,可是街上人都有管我叫爷爷,这样下去我还能找到对象吗?我说:“这叫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我劝他脱去这身伪装,恢复原来的模样。
他听了我的话。可是他卸装后,校内的人一见到他就问:“你的高帽和棍子呢,怎么又不带了呢?”
此后不久,他就自动辞职,第一个“下海”去了。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碰见他。
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我所列举的这些故事,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观察到和听到的。八十年代之后,我工作了,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心思留意于这些,而且见惯不怪,就没有记住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了。
怀有虚荣心理的人,总是要在人前表现自己的能耐和与众不同,总是害怕别人看不到他的存在,总是害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因此,他总是要在广庭大众设法出头露面,以引人注目。汉语对这种现象叫“出风头”、“耍洋相”或“作秀”,而壮话则有很多叫法,如“花草”、“假猫”、“假忠”、“另乱”、“喔呕”等等。这些名词都是贬义的,都是对虚荣的嘲笑和批评。
成熟的人、稳重的人、智慧过人的人对虚荣心重的人的表现是看不惯的;哪怕同是虚荣心重的人,由于争风的缘故,他们也是互相看不惯的。由此可见,虚荣影响人的人格;影响人的形象;影响人的威信。故说:虚荣之心不可有!
雷锋说,虚荣的人注重个人的名字,光荣的人注重祖国的事业。这是多么精辟的格言啊!
第2篇:散文:大学生活
散文:大学生活
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于1922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转眼间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他笔下的那个年代的大学所具有的色调在今天早已荡去。不管怎样大学在整个近代社会中的影响不仅重大深远而且时代特征鲜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已转变为有教学、科研、生产、商贸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在那里大学生们享受着许多便利和自由。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让大学成为一代代中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与此同时开放化,多元化,自由化客观上给高校学生的安全以及文明纪律状况造成很多不利因素。
大学群体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群体,一所大学里的学生通常都在万人以上,而且生活集中,在不同地方的相对消费水平基本上处于中等以上。这就使得大学成为拉动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所以高校周边通环境通常是十分繁杂的,外界治安环境复杂、校园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大学生大部分都已进入成年,但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任是十分必要的。
女大学生遭遇性侵害,男女校外住宿引发安全事故,在中国的任意一所大学里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到震撼。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义务,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以及给与我们厚望的社会应尽的义务。
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道的时候,我是一个人来报道的,带了八千块钱,全都放在背包里,本来是要用银行卡汇过去的,可是需要几十块的手续费,这与通知单上所写的不符,惹恼了我那厉害的父亲,“就半天的路程,几十块我扔了也不白送给银行”。当时我带了不少行李,一个人很累,身上还有那个沉沉的背包,中途堵了俩小时的车,车上挤满的是来校报道的父母和学生,他们上上下下,透透气,买点东西,其中还有后来同班同宿舍的兄弟,当时我憋得要命,坐在过道的小凳子上,看不见外边的天,但我硬是呆了俩小时没下去,我这一辈子恐怕都忘不了。为什么呢?我不好意思,我怕背着个大包上下让人看了笑话,我知道把背包放在车上应该是安全的,可是走时像父母保证过,我要对自己的财产安全负责,包不离身是我对家人,对信任应尽的义务。
关于大学生纪律方面的争议一直很大,究竟是自律还是他律有人这样发表评说:“自律是内因,讲究自我约束,但是这是建立在行为人高度的自觉的基础上的,纪律是外因,讲究制度约束,目前,道德方面主要靠自律,其他一般靠纪律。”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却是任重而道远。当代大学生是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的生力军。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如何养成在当今的时代中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莲出淤泥而不染”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约束力使其不改变高贵的情操。反之,如果完全依赖于他律,当他律这个外界环境一旦消失,自己将失去约束,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可见起决定作用的始终应该是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文明行为的养成是一个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形成过程。可是在这个物欲纵流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让人担忧,例如校外的旅馆似乎要与校内宿舍一争高下,男女学生同居被看成私人道德问题,没有多少规章真正的去约束。如果有一天他律彻底消失,我想人类道德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循环。
第3篇:大学生活点滴散文
大学生活点滴散文
新时期的散文,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灵巧、敏捷地最先带着时代的气息飞进人们的心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活点滴散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散文一:
大学新的学期又开学了。
班会以后,看着满满的课表,我都能感觉到从头到脚的窒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讨厌上课的人。课表给我的感觉是:我又要被关在教室这个“牢笼”里。
周一的课还算轻松,只是下午的英语课是我最不喜欢的课,不能说不喜欢英语,而是老师。懵懵懂懂的上她的课,她那夹杂着浓烈西北方言的英语发音以及普通话,即使是上过她一年的课的我,依旧不太能听懂。我还记得她有一次发桌子“table”的音是“太波”,我反应了几分钟才明白。所以我很多时候庆幸她不是在我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教我,把我带上“歧途”。每次上完英语课,我就觉得这个星期又快乐了许多。
晚上依旧上
第4篇:大学生活感悟散文
大学生活感悟散文((通用10篇))由网友 “李阿斯巴甜” 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大学生活感悟散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大学生活感悟散文
当这灰蒙蒙的深秋在不经意间悄悄到来的时候,我已在大学中学习和生活了两个月的时间了。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已不像当初那样新鲜、有趣了,而两个月的大学生活也让我有了许多不一般的感悟。
中学生活是紧张、苦涩的 ,但也是充实的。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也经常憧憬和向往美好的大学时光。希望大学生活可以轻松一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认为大学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能进入大学是最快乐的事情。
当怀揣着激动和梦想走入大学校门,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渐渐地意识到现实和当初的想象是那么的不一样。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安排了课程,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比中学时的课程更
第5篇:四年大学生活散文
四年大学生活散文
花影流年,尘湮陌上,弹指清欢间又是六出飞花、青竹变琼枝,当寒冷开始深入骨髓,这一季时光里,四年的坚守依然会有一片安檐,置放我所有的悲欢,宁静怡然。那一场相遇的纪念,那一刻由心的悸动,任随时间流转,愈发葳蕤。
四年,人生长河中的一瞥,因相遇相伴变得更加充实与念念不忘,让这一生的回忆便有了一个可以寄托的载体;四年,时间累加中不短的长度,因离合悲欢的混合变得更加漫长,让每一次的回忆都铭心刻骨。四年,或许我们会调和出更多的'喜悦欢笑、遭受到更多的困难打击,但都已经过去,重要的是四年之后我们还在一起。
年轻,或许谈论爱情仍旧稚嫩得很,又常常与物质利益挂钩,便逊色不少。在一起,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对方,性格、爱好、不喜欢的事物、不能违背的原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