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成长路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成长路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长路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市教科所《成长路径》,感悟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都是幸福的读书人。由于同是校长的原因,又由于沛县是我的家乡,我对毕业于沛县师范学校的曹玉辉校长的成长轨迹尤感兴趣。曹校长从一个贫困地区的乡村走来,“走过了从乡村到城镇又回到乡村的路,经历了从教师到校长到教研员又到教师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徐州市名校长的宝座,是读书使他旷达、脱俗,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教育现实。他自己说,“读书着,思考着,蓦然回首,自己以为,十几年工作生涯的许多灵感,成就,几乎都来自多年读书的涵养与积淀。”读书,使他有了对教育的痴情和梦想:他要办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让师生成为最幸福的人,最要好的朋友;使学校成为世界上最善的场所。正是这个“乌托邦”引领着他的团队,在地处边缘的农村,在条件简陋的小学,演绎着大气的教育人生。“他的同事说,曹玉辉是个”读书狂人“。他自己说自己”什么都看,“看教育论著、网络小说、经典名著、儿童读物,也看企业管理、甚至美女小说、时尚读物。他和老师一起读书。”一天天读去,一月月读去,读得张集小学一片滋润。“
读书能拯救自己。曹玉辉校长说:”教师要在岗位上成才,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我们拯救自己的唯一路径,还是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哪怕只有二十岁,他已经老了。“非常感动曹校长的话语,也非常感动曹校长因读书而生长出来的办学理念。一位沛县师范毕业的中师生,一位地处落后地区的村小校长,竟有如此胆识、气魄、眼光和豪情,能在条件及其简陋的乡村小学去”倾情打造一个至善至美的乡村教育的乌托邦!“,这不能不归于读书的功劳。读程言峰的《行者,曹玉辉》的”凡人“部分,心在濡湿,人在感动。管理员视校长为知己:”愿为知己者生,愿为知己者死“;清洁工视校长为兄长:感动于”有一种情感叫引领,有一种泪水叫感恩。“普通教师视校长为邻居:校长没架子,”你的尊严也被抬举的高贵无比"。是读书,让曹校长跟师生走得更近;是读书,丰富了曹校长的形象,提升了曹校长的高度;也是读书,使师生更具有了人文精神。
与曹校长相比,我们的书读得确实太少了。整天忙忙碌碌,没有真正的把读书之事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时间没空好像成了不去读书的最好的诠释。曹校长却是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他床上、厕上、车上、沙发上、鞋柜上,有空多读,没空也要撇两眼。名校长秦晓华也是如此,大学形成的阅读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日必读书,再忙,2小时的读书时间是必须保证的。读书笔记虽不像过去那样每日都记,但每周至少要整理一次。每次听秦校长的报告,都为他满腹的才思而折服,腹有诗书气自华嘛。看看这些名师,读读这些名校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能读书呢?细想,读书的好处很多,对于校长来说,更应该读书。首先,学校发展需要校长读书。从当前学校发展来看,凭经验型管理学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人,决非任何人都可以当校长。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好校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是否善于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读书就是能涵养人的思想素质的最好的途径。因为读书,曹校长成了“思想的狂者。”“他的每一句心得,就是一枚思想的种子,落地就能生根,就能开花。”
书香校园的创建也需要校长读书。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书香校园是时代的要求。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靠教师,教师读书热情的激发靠校长。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教师的领袖、学生的导师、社会的楷模。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中,校长们应该做师生读书的带头人。校长不是官,不是商,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思考探讨,少一些应酬娱乐;多一些教育智慧,少一些经验管理。
读书也是校长个人成长的需要。从校长的成长规律来看,校长是沿着称职校长——成熟校长——优秀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轨迹成长的。要想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校长,就要读一些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研究教育发展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读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把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自觉转化教育行动,具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读经典性的管理著作,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治校和管理学校的能力;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提高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要读点哲学著作,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实践,既能抓准问题的关键和主要矛盾,又能对学校发展进行系统思考、整体规划,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好校长,能打造一所好学校。一个多读书有涵养的校长,能打造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该读书。
第2篇:沙龙: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论坛三:
沙龙: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时间:2010年10月24日 地点:海门市实验小学 主持:贲友林
参与者:张兴华 施银燕 王俊 张冬梅 蔡宏圣
主持:贲友林:很高兴今天我们能聚在这里,共话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王:我说三句话。第一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第二句话:老爹给根绳,圈地在个人。第三句话:老天给根绳,创造在个人。
我先说第一句话:2001年,我有幸成为了张兴华的弟子,说实话,我这个人并不是什么可塑之才,论才智、论口才、论形象,在座的每一位都比我强。可是,我思考了一下,再弱的、再劣质的东西,他都会有他精品的成分在里面。猎豹跑得快,乌龟虽然跑得慢,但它寿命比较长。其实,面对他们这些名师,我不用自卑,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记得师傅教过变式和反例,教变式时,他把一个长方形图形画得比较夸张,这就是典型的变式。那么我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是不是另辟蹊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但是它同时又蕴含着数学的本质,这是我思考的东西。
下面我说第二句话,就是刚才说的“老爹给根绳,圈地在个人。”其实这句话蕴含着很多变与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是有综合性的,那么就像今天这堂课,变与不变我们既可以从周长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以从面积的角度去考虑。变与不变其实是辩证的。有两句经典的话:这个世界上,永恒的不变就是变化;所有的不变其实就是变化。其实,我也在思考,我觉得我这堂课还是有一点小野心,就是想体现一点人类的思考,我想表达的主题是:人类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人类的本质。你看,今天的课上,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要把地围成一个圆,但是在这个圆的背后,就像蜜蜂筑巢一样,它如果不考虑别人,外围就围成一个圆,它如果考虑周围邻居的话,他就会围成正六边形。其实我们每个人也一样,对待生命也一样,在今天,地球已经被我们肆意破坏得不成样子的时候,我们人类有没有想到,我们人类和植物动物怎么活命呢?我们只顾考虑自己,欲望在不断壮大,就像绳子圈地,如果每人都画个圆,那么周围是不是有空隙,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呢?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点,就是老天给根绳,创造在个人。就像我刚才说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无形的绳子,你想,老天是不是给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它就像绳子一样,有始有终,那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么我们有没有把它围成一个面积呢?我想,对于一个浑浑噩噩,常年不反思自己生命的人来讲,他是没有长度没有面积的,那么我们都知道,所有的人都能围成一个圆形,但我们必须去思考,酌情考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其实我这样思考,是来源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的知识。谢谢大家。
张兴华:十年前,我认识了王俊。他有两个最大的特点:1。他很真诚,对人对事都很真诚;2。做任何事情总爱思考为什么。他读过哲学,很有哲学的思想,他今天所上的课与其说是实践活动课,不如说是哲学课。在课堂中,他向我们传递了很多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思考。由此我想到,作为一个名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作为一个数学名师,他本身的数学素养固然重要,但哲学的思想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思辨深刻。可以这样说,哲学是上位于数学的思考,哲学是一切理论的母亲。今天,贲友林的课堂中也充满了哲学的思辨,一次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他在度的把握上掌握得非常好。一个教师,他成熟的标志就是能把握好课堂中间各个环节、各个方法、各个手段的度,度的把握来自于哲学的思考。例如在郭沫若《白鹭》中所描述的白鹭一样,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也能把握到这个度就好了。这需要哲学的把握,我想我们名师应该要有更多的哲学的思考。
主持人:针对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都要说,都有很多话想说。那么作为主持人我顶一个规矩,每人最多针对这个话题说三句话。
张冬梅:我们这个团队有一个非常好的优良的作风,那就是:有问题从不藏着。王俊老师的数学课上,哲学意义很浓,但是我想问王俊老师:“作为一堂数学课,在这堂数学课上,数学意义有哪些?”第二句话,我们觉得我们这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向我们这样,以课例为载体,专家引领,同伴的合作,这样的形式是最好的一个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自觉跋涉。
蔡宏圣:我认为把问题、读书、上课、思考、做课、反思总结把它打造成一条紧密相连的攀登的链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你的课堂要有突破,这就有进步了。
施银燕:在我没说完之前全是逗号。一说到教师专业发展,我就想到了很多公式: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再加上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我觉得这么一堆公式毫无作用,为什么?我当老师当了好几年,当我像只乌龟慢慢地向前爬的时候,有师傅领着,我感觉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前面有个师姐,她虽然受到的专业引领时间比我长,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觉得正在慢慢接近她。但是等到97年张齐华一到这儿的时候,我发现全都完了。他到这儿来了两个月,就上了一节南通市的公开课,一上完我觉得我十多年都白走了,他来了两个月 2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就跑到我前面去了。我当时就惊呆了,所以我觉得那些专业发展的公式都没用。但是,后来一想,我可能怎么也到不了他那个高度,但我可以做我最好的自己。这样一想,那些公式又都成立。
专业发展和同伴引领,我这里提一个专业发展。应该说我很幸运遇到了师傅,师傅是一个很能看见别人身上闪光点的人。我知道我身上有优点,但不容易被人发现。我不能歌善舞,我长得很丑,写的字也很难看。就拿基本功来说,要什么没什么,但是师傅发现我优点,比如说我善于投稿,师傅是发现我退稿信才知道的。别人都是拿着稿子向师傅请教,可我不是那样的人,因为我特别怕师傅说我写得这么烂。我一般自己的东西都藏着,我喜欢悄悄地去投稿,我不让师傅发现。师傅老问我,你写的拿过来看看,好让你成长得快一点,我不愿意。我投稿后被退回来了,放在传达室里,我收起来了。其实师傅已经在传达室发现了我的退稿信。有一天,他问我要退稿信,全办公室的人,我感觉特丢人。在师傅的逼迫下我拿了出来,你知道我师傅怎么说?他说:“很不容易呀,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投过去一般都是扔掉的,他能退给你已经不错了,说不定和他杂志的版面要求不符。”我记得很清楚,1994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江苏教育》发表了。师傅在教师大会上把我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师傅说:“因为这是施银燕的第一篇,所以学校将奖励三倍的稿酬,以后谁投的第一篇,学校也奖三倍的稿酬。”实小的这一传统就从我那时开始,因为有了第一篇就会有第二、第三篇,最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我的第一个故事。
贲:到底是数学教育博士,说的就是比我们本科生好!
施:其实一般我总躲在后面不说话的,今天我是真忍不住。接下来我说第二句话。我觉得有些东西明着学的是比较多,但是还有些是长期生活在一起受到的感染。我还说师傅是一个特真的人,这个真体现在做人上,也体现在做学问上。昨天听师傅报告的时候,不知大家是否在意,师父说变式和反例的时候,因为现在一直的观点是反例是变式的一种,可是师傅说:“我个人还不太赞同这样的说法,我觉得还是要把它分开。”我觉得师傅完全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他说:“变式还是算概念的一个外延部分,而反例就根本不是了。”我觉得师傅那种读书都要想想为什么,如果那个东西跟我原有东西相像,能纳入进来,我就纳入;如果那个东西跟我原有认知有冲突,我就不接受。什么时候能接受了再接受。我觉得这一点我像师傅,所以我读书从来都是站着读不跪着读,那怕你是大专家,凡是我都要想想这到底有什么道理。所以记得那次基本功比赛,周围老师都在恶补心理学的东西,关于同化、顺应 3
小学数学教学“海门论坛”
都找来很多书,但是还是不懂。我在下面能指出关于同化、顺应的很多数学上的例子。师傅要不要我回答一下,看我回答得对不对?
所谓“同化”,应该是新的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矛盾的,纳入新的知识后原有认知结构并没有改变,只是丰富了原有认知结构。而“顺应”不一样,应该说新的知识跟原有认知结构有冲突,需要先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才能纳入。我想正是因我学什么东西都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记得住。什么是同化,举例子了。他们说小数的加法就是“同化”,我说:“不,看你怎么教,比如教整数加法,如果老师只教个位对齐或末位对齐,那你到了小数加减法那边读不起,你肯定“同化”不了;但是如果你老是特别有眼光,你教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强调的是相同单位的对齐,也就是比较上位的东西,那么你教小数加减法时就是“同化”。
张兴华:我认为,现在小燕子的数学素养和学术水平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是成正比的。你在同组成员中,数学素养是最高的,所以,现在的小燕子是很自信的。
贲友林:其实,我觉得施银燕的自信就像来源于她自己刚才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我们老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就是:首先我们每个老师,应该要发现自己。也许我没有别人优秀,但我做“我能做好的我”。第二就是:在课堂上寻找你的专业发展,在课堂上寻找自己,扎根课堂,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慢慢去想,慢慢琢磨,在课堂上成长我认为学生成长,你也就成长了。
张兴华和他的弟子们是一个开放的团队,这个开放体现在1:。我们每个人都是以个体的姿态在成长;2这个开放体现在欢迎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这次活动到此结束了,希望下次活动我们再交流。非常感谢大家,再见。
第3篇:成长路径读后感
有幸得到一本书《成长?路径》,在闲暇之时随便拿过 来翻阅一下,本来认为也许是一些名家记录自己成名经历 的书籍,这样的书太多了,没想到一读竟然舍不得放手,成长路径读后感。我从小就不喜爱读书,那不是我的兴趣爱好,但是现 在读书不仅是因兴趣,还因为我觉得读书可以获取知识充 实人的大脑,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可以陶冶性情。当我觉 得自己落后和空虚时就会去读书,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 获。过去读的书都是大家之作,而这本书似乎和我以前读 的书不同。这本书中的作者却是极为平凡普通的,有的甚 至是身边的人。他们所写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优 美的语言,没有惊奇的情节,但句句都是那么的朴实真切。他们是那么的平凡而又伟大,他们是那么的普通而又优秀。在书中我认识了一位“勇者”—秦晓华。在他的文章中 我读到了“勤奋、勇敢
第4篇:《成长路径》读后感
《成长路径》读后感
有幸得到一本书《成长路径》,在闲暇之时随便拿过来翻阅一下,本来认为也许是一些名家记录自己成名经历 的书籍,这样的书太多了,没想到一读竟然舍不得放手。 我从小就不喜爱读书,那不是我的兴趣爱好,但是现 在读书不仅是因兴趣,还因为我觉得读书可以获取知识充 实人的大脑,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可以陶冶性情。当我觉 得自己落后和空虚时就会去读书,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 获。过去读的书都是大家之作,而这本书似乎和我以前读 的书不同。这本书中的作者却是极为平凡普通的,有的甚 至是身边的人。他们所写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优 美的语言,没有惊奇的情节,但句句都是那么的朴实真切。 他们是那么的平凡而又伟大,他们是那么的普通而又优秀。 在书中我认识了一位“勇者”——秦晓华。
在他的文章中 我读到了“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