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目的1、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课文浅析
(1)主旨: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文章结构
按照《教参》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样说来,这五段似可看成“赋比兴”的“兴”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这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不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3)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4)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四、鉴赏示例
要我们借教参中的一段分析鉴赏文字,体会一下鉴赏的基础。(1)原文: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才有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简析:作者从背景出发,在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创作风格的某一方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二)质疑释疑:
1.“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 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课文中:
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
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即: 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人”的价格:
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5.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来的。“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四1.杂文的写法: 通过典故、趣闻、寓言、传说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古道今,就实避虚,联系现实,针砭时弊。如何鲁迅所提供的这个“钞票换银圆”的故事,提炼出自己的思想? 讨论,提问)2.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厘定:整理制定。发祥:最初产生、发生。先儒:先前的文人。纳粮:交赋税。
3.关于鲁迅思想核心的探讨 鲁迅原名——树人 鲁迅思想核心——立人
“树”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人树”、“使人立”。“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附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 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成就 5 尊重需要:尊严、自尊 4 社交需要:友谊、爱情、归属感 3 安全需要:安全、职业、医疗、养老 2 生存需要:吃、穿、住、行、性 1 附2:几个相关概念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世界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具体为:自由、平等、博爱
第2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教学目标 :
1、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课型
:
讲读课
教学方法
:
讲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三、关于作者(由学生自己归纳)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文写作于1925年。中国人心理存有愚昧无知,形成了阻碍社会前进最大的阻力,由当时的一件小事,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3.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生字
嗜好shì 勒令lè
给与jǐyǔ 编纂zuǎn 数见不鲜 xiān
灾殃yāng 磕头 kē 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数见不鲜:shuò jiàn bù xiān 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厘定:整理制定。
万胜胪欢:P81书下注释 4.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四、整体感知
⑴阅读小字部分,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 朗读课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⑵明确思路(课后练习题二——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5—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 “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这部分中,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
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现实(1~4)-→历史(5~11)-→现实(12~14)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民国二三年,主要使用银元,但有弊端,不便于携带,→钞票。时局不稳,政治决定经济,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
为。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最平凡、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
开始兑换--乐意
(民国初年的时候,由国家银行发行了钞票,开始实行,银
元兑换钞票,接受状态)
↓
停止兑现--不甘心
(风云突变,由于政治上,在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国
库亏空,银行突然停止兑换)
↓
(纸——银)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渐渐有了地下黑市,原本是一大损失,人们却沾沾自喜)
例如原来10元变成了6块半
这里面写的全是作者自己及普通百姓,也算是幽默的自嘲,这也是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结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出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弱肉强食的时代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作为货币,无论是黄金白银还是铜钱银元,都十分的累赘不便携带。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文章从生活中的一桩小事写起,谈兑换钞票之事以引起读者兴趣,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
引出沉重的话题,提出对历史的思考。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1.为了论证“奴隶”和“人”之间得联系,作者作出了一个怎样的比喻?
理解:“暴力”指的是一种政权,解释“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先极力的压制,再稍微放松一下,先不及牛马,再给予“略等于牛马”——心悦诚服
2.第六段“只要一翻。。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意”这个“小玩意”指的是什么?.哪种政策?
前段的那句话:“将人不当人……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了”(先压迫,再给一点点甜头,其实这都是自己原本应得的,受到了迫害却还万分欢喜)
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沿袭了几千年的惯用伎俩,承接第五段,继续揭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忍与狡猾。
3.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否正到过做人的价格?
4.第7段中“….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数见不鲜”什么意思?
“下于”
也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5.将中国历史大致分成了几种时代?
6.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明确:
课文中:五胡乱华、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
7.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时,百姓心里面希望什么?第几段有表明?
8.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第5段)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第7段)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第8段)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这是一种更可怕的思想(希望给别人当奴隶)希望避免更大的伤害,所以有人制定规则 怎样当奴隶,却万胜胪欢。
9.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通过老百姓的祈求,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状况是怎样的? 封建暴君的残酷 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的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第八段结尾和第九段,而且制定了(什么是奴隶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即使这样百姓们的心情还是怎样的?“万胜胪欢”所谓的“天下太平”
这就是国民的奴性问题,受到压迫反而欣喜
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
㈡析“国民性”
前面是先儒所谓的“一治一乱”,鲁迅给了一种新的解释:无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百姓)的奴役,但无非是“奴隶”,其强调的实际意义是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过“奴隶时代”,区别仅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而“始终是奴隶”并没有改变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⒊小结本篇文章写于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末期,老百姓受到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的蹂躏——孟子“乱世”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教学后记:
第3篇: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
二、解题
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
第4篇:《灯下漫笔》教案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灯下漫笔》讲习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
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
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
第5篇: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6篇:11.1《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方法。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能否顺利教读本文,关乎本单元教学的成败,因此确立本课的目标为:
1、理解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学习鲁迅先生敢于直面现实,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深刻的思想当然来自深入的思考,但也离不开广博知识的支持和印证;广博丰富知识也必须有
第7篇:8《灯下漫笔》教案
白云二中高二语文组备课资料
灯 下 漫 笔
授课时间: 9 月30日 第5周星期 四 第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
3、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讲授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资料:读《拿来主义》,借鉴其写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拿来主义》导入
二、分析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
第8篇:《灯下漫笔》的教案
《灯下漫笔》的教案
《灯下漫笔》的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特点;
2、 领悟该文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3、 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4、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是目标2、3、4;
2、 教学的难点是目标2。
三、 教学设计:
朗读、讨论、讲析。
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由鲁迅深夜写作的习惯导入,引萧红、增田涉和作者的话印证,用顾城的话作结。在1925年4月29日的这一夜,鲁迅写了《灯下漫笔》一文,在这一夜,灯下的鲁迅透过“夜”,又“看”到什么呢?
二、听朗诵,整体把握内容,并正音释词。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叙)事【次】————→(议)理【主】
三、深入理解
1.叙述了一件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