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使人聪慧,学习是掌握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业务知识,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认识、分析、理解、处理事情的能力。由此可见,市委在春节过后安排三个月的学习和机关作风整顿的重要性,以及解决干部队伍中的思想、作风、纪律等诸多问题方面的紧迫性意义重大,也为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工作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行为规范。
一是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学习不是一时的事,它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出现,只有不断的由浅入深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不走过程,不应付上边的检查,不只是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从中领悟道理,掌握基本原理、方法、观点,并做好学习笔记。近期单位给我们发放了《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书本。这些书在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很少接触,最近领导让我们系统的学习,这的确机会难得,是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知识的机会。虽然书本上有些观点、言语说对我而言是初次接触,但对我受益匪浅,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力争弄通弄懂弄明白,掌握书的核心价值。
二是学以致用,不断警示自己廉洁自律意识。
圣人孔子,一生在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教育等诸方面,都有着极其光辉的业绩,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两千多年来,对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执政者要有与国家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高尚品质。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而自己因不会理财而贫贱,是没有能力的表现,这是一种耻辱;如果一个国家政治黑暗,国困民乏,自己却乘国家之难、人民之急,捞取不义之财,而富起来,这也是一种耻辱。孔子之所以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教导我们,要求别人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做到。他为什么强调当权者要以身作则呢?原因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就是说,正己的目的在于正人,关系到政令能否实行,确实是为政之大端。因为,我们做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监督别人的时候,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过必改”。才能真正做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样才符合孔子的教导。
三是学以致用,不断转变自己的工作生活作风。
老子的《道德经》中分别给我们从做人、做事、修身、管理、学习、养生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许多准则与方式,它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不论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首先要拥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才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谦虚是成长的土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觉学习就是一种谦虚,我们为了更好的,更科学的的工作,所以要学习。我们为了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升华理论知识,更要不断学习。由此可见,学习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次整顿学习,我深刻感觉到自身有很多不足,今后我将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认真把握学习方法,向领导,老同志学习吸取他们的长处和学习方法、技巧,使自己言行符合纪委的工作要求。
以上是我近段时间学习方面的肤浅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2篇: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有说它是言哲思的,有说是言智术的,有说它是言兵事的。但它总的是说如何“得道”的大道理,故《道德经》或可称《得道经》。
“道”乃万物总规律。“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道德经》中提到了70多次。老子首先提出了“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谓“道生天地万物”。这非关本文宗旨,谨从略。此外,老子说“道”,还具有万物的共性,万物的总法则的涵义,韩非子云:“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稽是考量之意,他正是把“道”解释为万物的总法则的。
“道”本来是指人行走的道路,经过引伸具有“规律”、“法则”的意思。如“天道”系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过程和规律;“人道”则指人类社会秩序,包括道德规范、道理和原则等。老子吸取了“道”的这些涵义,认为“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天”、“地”、“人”都要以“道”为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德之人的行动也要“唯道是从”。日月星辰按道(自然规律)而运行;树木花草依道而生息。人有道而前进,人无道即碰壁,明君有道而国盛,暴君无道而政亡。因此说,不学“道”不足于修身;不识“道”不足以治国。柔弱胜刚强。
这句话概括自78章,后人也常以“守柔”来表示老子的这一思想。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胜过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道理天下人尽知,却无人能实行。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躯体却是僵硬的。草木生存之际也是柔软脆嫩的,死亡之后就变得干枯了。坚固强硬属于死亡,柔弱则归于生存。因此,用兵逞强不会胜利,树木强硬就会折断。坚固强大走向衰落,柔弱则向上发展。老子号召人们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柔弱胜刚强。对人而言,不可逞强。人之处世,必经谦虚谨慎,以“柔弱”为原则。“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就须谦和恭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因此圣贤之人要想处在人上,必须对人表示谦下;要想处在人的前面,必须把人放在自身的前面。圣人从来不自以为是,也不自高自大,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
第3篇: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经心得体会1
读了两天《道德经》和一些后人的注释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体会到很多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思维激烈碰撞,感觉有一股清净之气游走在身体的四肢百脉,奇妙之处无法为外人道(我确定我不是开玩笑的,也从来从来没有读过修真小说)。
后来洗碗的时候看见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净,而且能净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无形无状,能够随着容器的形状随意转变,而且,它连自身根本的状态也能改变。遇热蒸发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还能凝结成冰。世间万物,没有能够拘束得了它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果然是
第4篇:《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德经》心得体会1
夫中华之才,博大渊源,唯老庄、孔孟为尊,老庄予人智慧,孔孟教人仁德。且智且仁者国之所需,民之所敬,可用之材也。是以有志之士当奋发向上,智仁兼修,从道儒两家汲取养分,提升自我。
近日以来再读《道德经》,感触颇多。也许是年龄的增长,亦或是阅历的增多,较之十多年前中学时代的我读《道德经》,更加多了一份深刻的悟道。没有往日青春年少的戾气,更多的是祥和稳重的心境去体会《道德经》中“道”的智慧。道家之学智慧无穷,每句话都有很深刻的哲理,不是我们聊聊数语可以尽数表达清楚。我也只能是管中窥豹,就其一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