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2 07:12: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有所帮助!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巨匠,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苏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抒发自己对人生踪迹无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二、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诗词中的诗人。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关于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然而,那里的渔夫实在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则是被当作民间美人来描绘的。虽然也不免渗入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

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愿望。

概而言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意高妙,深邃独到。

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无论是前期在朝为官还是后期贬职岭南,也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吟咏还是日常生活的叙写,这一意识之流总是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波动。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人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广夏华屋转眼变为丘墟。由此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二、运思巧妙,挥洒自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无所防碍,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

如苏轼的《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接着写登山观景。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站在镇江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

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同时散文化、议论化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作为一个才气纵横的大诗人,苏轼始终的灵妙之思不似陈师道般的宿构和冥思苦想的结果,而常常是妙手偶得、触处生辉。

三、意境深妙,机趣横生。

苏轼诗歌意境深妙,他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式的临摹而总想探究和表现其中的“理”。“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把景、情、事、理有机结合,相辅相生,浑然无间。苏诗往往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注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独特的、韵味浓郁的意境。苏诗往往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创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往往兼有写实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品格,不仅显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观美质,而且成为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征,达到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第2篇: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

孟浩然诗歌艺术特色

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孟浩然以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成功地创造出一个“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诗增添了风采。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经历比较简单,四十岁前在家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乡,东游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曾请孟浩然入其幕府,第二年春天,孟因病辞去幕府的职务,返回故乡。他是唐代大量写山水的第一诗人,他的诗主要反映了他的隐居生活情趣,或摹写了旅途的风光景物。他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在“众里罗秋斐”的盛唐诗坛,他以疏朗、清淡的笔墨,描绘着清幽恬淡的山水田园、游历隐居生活,缺赢得了同代与后世许多著名学者的激赏。孟浩然的故乡襄阳城对其诗有重大影响。襄阳城在汉水弯处,汉水绕其东、北二面。城北临江而无山,城南九十里内侧有岘山、卧龙山、白马山等。岘山上有晋羊祜碑及词。

一、自然景物的熏陶,于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感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习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二、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明人陆时雍说,浩然诗“语气清凉,诵之如泉流而上,风来松下之音。”清人翁方纲也赞美:“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李白称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他在孟浩然诗中提到“清芬”后来,白居易过襄阳,也曾感叹道:“清风无继人,日暮空襄阳。”“清”确实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三、孟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影响更为深远,那便是独特风格的“淡”。孟浩然诗作,力求平淡潇洒,对于初唐的华美藻饰,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追求。孟诗之淡以很高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很高的造诣,因此获得了许多是人的赞美。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杜甫说孟浩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绝谢”。(《遗心五首》)都给了孟浩然诗以很高的评价。最能看到孟诗“淡”的审美特点的要数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他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诗“淡到会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孟诗的“淡”是“清艳”、“清超”的至清至淡。闻一多先生以诗人的艺术直觉以及诗的语言,传达出人们心领之而口不能言的孟浩然的特点及魅力。

概括地说,孟浩然以朴素自然之笔,写出了那些淡泊的生活,普通的景物,使之达到生动逼真的地步,从而复现出日常生活境界。他以朴实打动人,使人在他的诗歌艺术天地中,感受到真切的日常气息,唤起真正的生活体验,渐渐进入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孟浩然诗歌特有的“淡”。他的《万山潭作》诗云:“垂钓坐磬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腾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坐在磬石之上,心情是悠闲的,而水之清更可以影响到心情的恬淡与悠闲,鱼游于潭水之中,猿挂于岛藤之上鱼与猿的心情似乎也是悠闲的。然后又不禁想起了郑交浦遇仙解佩的传说,但仙家的传说是求之不得的外界景物也是清淡的,两者是那么和谐,无怪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首诗“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这就是说孟浩然的诗风是“淡”的,他的为人也是“淡”的,正是诗如其人。

在孟诗的众多艺术特色中,孟诗虽已清淡为多,但也不乏雄伟壮观的。如《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中写钱塘江潮声“百里闻雷震”,写钱塘江潮水“惊涛来如雪”,与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同样气势不凡。

孟诗以“清”、“淡”的艺术特色给诗坛带来新的局面。孟浩然凭借自己的才华将言行以诗的形式出现,赢得了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的嘉赏。但美中不足的是,孟诗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孟诗以山水田园为主,描述了自己的田园隐居生活,但很少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背景等等,这就是其诗的局限性所在。总之,孟浩然在初盛唐诗风转变时期,赶上诗歌艺术酝酿新变化的时期,脱颖而出。他是“盛唐”时期的卓越诗人,也是对后代山水田园有广泛影像响的巨匠。

第3篇: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其诗歌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诗歌艺术特色1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