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三国文化征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2 07:12: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学生三国文化征文800字

中学生三国文化征文800字

走在通向三义宫的路上,想像着那些曾经拨动历史琴弦的英雄,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三国文化征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将三国文化踩得更实_范文1】

走在通向三义宫的路上,想像着那些曾经拨动历史琴弦的英雄,心中不免有些激动。一段历史,一种文明,总可以追寻出一些起源,一个发源地。而三国文化中 —— 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重要的人物里,由于民间诸多朴素、美好的传说,加之罗贯中笔下的演义,刘备已然是最受人们同情,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今天,在这条路上,一座小城中最普通的农田包围的路上,我们一行人正将三国文化踩得更实、更真切。尽管涿州这个地方远离四川,但它却又与“蜀乡”有太大的联系。一提到“蜀”,人们最多是想到 —— 四川、蜀国、刘关张。是的,这里是刘备的家乡,是张飞世居的土地,是关羽遇到两位英才的地方。这里更是他们结义之地,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的故事想必大家也已经耳熟能详。当年,刘关张结义于涿郡桃园,招募五百乡勇,又妙遇张世平,苏双这样的大商,赠与良马、缤铁、金银,而后投奔刘焉,艰苦创业。凭着“初出便将威力展”的勇气和才智,逐渐兴旺。见徐庶,遇水镜,得诸葛等等,励精图治,成就了一番事业。虽然刘备匡扶汉室的心愿未了遗恨而去;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则是伐吴未克身先死,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但他们留给后世的,却依然是忠心,勇毅。

就这样思索着,不知不觉间三义宫的形象竟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三位义士的庙宇,显得那样古朴,宁静。可能由于心中的敬畏,这庙宇竟也显得雄壮了一些。不大的广场上,一尊后人为他们修筑的忠义鼎正对于庙门,只此这些——总之,一片祥和,一片的与世无争。再向鼎前面看去,同样正对庙门的是一条农田间的阡陌,人、田、庙三者和谐在了一起。这一座庙宇也好,宫殿也好,已是这里农人生活的一部分了。不知修建者为何把庙建在这里,或许这与楼桑的华盖有关,或许这是刘关张三人曾走过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便是将他们走过的地方再次依依踏实与重温。脚步中不仅有方位的变化,更有纸片的文化的遗影。这庙宇是这样古朴,就像它正对的农田一样,它也与小城现有的一些文化相符合。它的气息与这里的人们,与这座小城的呼吸融为一体,尽管这里没有三位英雄的遗体,却遗留了他们的英魂。

不论怎样,一向忧国忧民从民间底层走出的汉昭烈帝,见到这一幅景象也该安息了吧!他生前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让他的子民真正过上没有征战的生活,而现在他的家乡已经和平繁荣,祥和安定,他已应安息了。他同自己的二位兄弟,向着那些正在农田里劳作的农人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品三国_范文2】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这是当代小天王林俊杰的一首品三国的歌.描述三国时期的一些概况. 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却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但是有一点,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另外,最重要的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是”义”.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第2篇:三国文化征文1200字

三国文化征文1200字

导语:说到曹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大奸臣,诸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类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文化征文,仅供参考阅读!

【三国文化_范文1】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文化_范文2】

说到曹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大奸臣,诸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类的.。大家似乎在谈起他的时候总是往坏的方面去谈论他,而忘了他是个礼贤下士的人,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来投奔他,他忙着去迎接这位来自敌营的“不速之客”竟忘了穿鞋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位有着这样伟大志向的人,一位领三万兵也敢孤军在官渡和袁绍十数万军队对阵的人,怎么可能因为把杀猪误听成要杀他而开杀戒呢?“他明知道关羽日后必成自己的大患,还如约放走了他,并送给他赤兔马。有着这样宽广的心胸的人,怎么会在误杀人家的家属后一错再错而把恩人的全家都杀了呢?

“乱世枭雄”“乱世奸雄”“阴险狡诈”等似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而真正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个面目和善而有威严的人,他身材比较矮小,性格也比较开朗,喜欢结交有识之士。他自己也有领兵百万的雄才大略,有上阵杀敌的武功本领。这样的人怎么会与“奸”字挂上勾呢?想必这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作者个人喜好和政治信仰有着莫大的联系。小说作者罗贯中同志应该是蜀国的FANS,与其说是蜀国的FANS不如说他是汉帝刘邦的FANS,大家活动思维想想看,刘备是不是有点像刘邦的影子呢,首先他们都是刘氏家族的人,其次都是大汉王朝的统治阶级,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了,他们都有一个让人不能否定的优秀品质——那就是他们都是“将之将”也就是说他们自己领兵的能力是让后人所不敢恭维的。譬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夺得了皇位,刘备靠孔明张飞等一帮谋臣勇士建立了蜀汉政权。这样很自然的让老罗同志“爱屋及屋”一味地推崇蜀汉政权,而把魏政权看成是乱臣贼子建立的政权了,而曹操又是这个贼窝的搭建者,不免在老罗同志的笔下要遗臭万年,罄竹难书了,不过出于对老罗同志这位伟大小说家的贡献的敬佩和对其名气传播之广远及FANS之众多的忌惮,我就不再谈及他个人的喜好了,以免引发众怒,但又因为我个人对曹操的崇敬和爱慕,我不得不尝试做个过街老鼠,用微薄和卑微的方式为自己崇拜的英雄赢回些许尊严。

他在沙场上呲诧风云,但在家中却是很尊敬自己夫人的,比如他也会寻花问柳,但从不把女人带回家中或明目张胆让自己的老婆知道,这对一位有着如此大功绩的人是很难能可贵的,顺便说下能做到他这样的也许只有隆美尔了,也许是他的祖父是宦官的缘故吧,他对女人应该还是比较尊重的,而且他对美色的追求不亚于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但这并不能说他荒淫无度,做为一个正常的男人,他对性的追求应该没错吧,“铜雀锁二桥”说明了他的必胜信念和对美女的怜香惜玉之情,他不愧为乱世的铮铮英雄!!

官渡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应该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战争艺术表演了,老罗对此也该是表赞同态度的,要不怎么会大篇幅地描述这场战役呢,而赤壁之战却成了他战争人生的败笔和污点,我想之所以会这样,这其中该有老罗渲染的杰作吧!据说赤壁之战曹操被击败的只是先头部队,他只是因为军队不服水土,加上蔡冒被自己误杀和先头部队的惨败而斟酌着撤退了,但这却被老罗捉住了小辫子而紧紧不放,硬要说曹操在赤壁全军覆没,这也恰好说明他是蜀汉的FANS,因为曹操大败正能衬托出刘备军中的谋士孔明的神才!可怜一个聪明的孔明就这样被他“妖化”了。但凡有点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即使曹操所有的军队和他本人都在那些被连起来的船上,而船又被点燃,凭借曹操惊人的镇定指挥艺术和那种藐视一的狂傲加上他的军队的训练有素,怎么可能乱成一团呢?何况孙刘联军就那么点人,这又不是淝水之战中苻坚带领的八十万乌合之众被谢氏兄弟击败可比拟的。这也和官渡之战中那个有远见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相互矛盾了呀!

曹操不仅在中国战争史上为后世的军事家留下了一比宝贵的财富,做为“建安三子”之首他还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他的人生志向和战争生活经历,不但为让后人正确了解提供了线索,还鼓舞了无数志向远大的志士。

抛开小说中那个被丑化过的曹操,听听那滚滚东逝的长江水,站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的一座孤城上去遥望那身材稍有矮胖的曹操在沙场上的飒爽英姿,用心去体会这位“奸雄”的大气概,让思绪为这样一位神秘的英雄而飞荡激扬,乘上对英雄敬仰的翅膀,回到那荡气回肠的年代,为心中的英雄加油!!

购购购一元夺宝,豪车宝马轻松开回家。点击

第3篇:精选三国文化征文

精选三国文化征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国文化征文600字

三国文化征文600字

三国文化征文_【1】

三国,那个纷扰**的年代,有无数分不清对错的征战与纠葛,有战场上无情的刀戟和淋漓的鲜血,有场外的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当贪婪吞噬了恩情与孝义,我感叹历史是一支凄婉的歌。慢慢走进“三国”,它将不再是一个个的故事片段,而是至今绵延不绝的长河。尤其是那些“蜀中人”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不知何时,我开始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危局而担忧,为他们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是的,我迷上了那“结义”的桃花,爱上了不离不弃的忠义,喜欢上了孔明的智慧,“蜀中人”的智勇忠义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

花香悠悠沁人心脾,情义浓浓涌上心头。花树间兄弟结义,携手共兴汉室江山。

一声“大哥”发自心田,面对曹操的欣赏无动于衷,面对美女、宝马与金银,他心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和大哥团聚,他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学生三国文化征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三国文化征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