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活动《哈哈小孩》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2 07:12:2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大班艺术活动《哈哈小孩》

大班艺术活动《哈哈小孩》

一、活动名称:

《哈哈小孩》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在折纸上的绘画,了解折纸绘画的奇妙之处。

2.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将舞蹈的动作画在纸上,能将断开的小孩连接起来。

3.能从活动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激发幼儿独立创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并能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作品。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课件;活动音乐(《熊之舞》、《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伴奏曲》、《欢快的伴奏曲》);筐子4个;幼儿每人一张没有折过的彩纸、两张折过的彩纸、一支黑色勾线笔;哈哈小孩图片。

2.经验准备:幼儿有过绘画简单线条勾勒的小孩的经验,能熟练运用彩笔,且要有一定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力。

四、活动过程

㈠开始部分

1.问好环节

播放《熊之舞》的音乐,幼儿跟着老师进入活动室。

教师:小朋友们好!(幼:老师好)

教师:今天呀,见到小朋友们,老师很开心!所以呀,我想和小朋友们先来跳一支舞。好,所有小朋友们起立!

2.请幼儿跟着图片上的小朋友的动作一起舞动。

舞动前提出要求:

教师:在跳舞前呀,老师有一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们跳的时候仔细看看我们上面的小朋友跳的什么样的动作,看看她跳的好还是我们跳的好。(音乐起)

①要认真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

②要跟着节奏做动作。

3.教师出示和真人舞蹈动作一样的美术作品(哈哈小孩),请幼儿跟随音乐边欣赏边舞动。

教师:这支舞跳完了。老师想问小朋友们刚才她们的动作你们记住了吗?

教师: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我在刚才跳的时候呀变了一个魔术,你们看一看是什么?看看我把谁变到了这个上面,睁开眼睛。

教师:噢!是刚才在上面跳舞的小孩子,被我给变到哪里了?

教师引导幼儿:我把她画在了纸上,我用我的魔法笔刚才把她画了上去,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再一次的运用你们的才能,我们看看自己能不能也创作一些舞蹈的动作。一会儿呀,自己把自己跳舞的过程呀画在哪(幼:纸上)?谁能创作更多的舞蹈动作,谁就多多的展示出来。

教师:好,那我们一起开始!看谁能创作出更多的动作,不一样的(请跳的好的小朋友上来示范跳)

教师:好,你们的动作都创作完了。我们今天要变一个大魔术,我们的魔法和我们刚才的动作有关系,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运用你们的智慧,运用你们的想象力,把你刚才自己跳的各种各样美丽的'动作画在我们的画纸上。现在呀,我已经把你们的画笔和画纸赋予了魔力,一会儿我们就能见到奇迹的诞生!

㈡基本部分

1.幼儿在平整彩纸上创作

⑴教师启发幼儿回忆并画下刚才的舞蹈动作。

创作前提出要求:

教师:现在就是你们的时间到了,你们来变魔术,让老师看一看。你们要用自己的想象力。

①在彩纸上画一个舞动的小孩。

②要把小孩画大,画高,画满整张纸。

③用简单的线条来画。

⑵教师巡视,及时予以点评。

2.幼儿在折纸上横向创作

⑴幼儿成为魔术师,在折纸上画下刚才设计的小孩。

创作前提出要求:

①一定不要展开这张纸。

②在折纸上创作,折纸横着放。

③要把小孩画大、画高、画满整张纸。

⑵教师巡视,引导幼儿不要刻意避开折线,把小孩画满,画大,及时点评。

⑶探索折纸创作奥秘

①幼儿展开折纸,发现小孩断开。

教师:请幼儿说说什么分开了?(耳朵、身体……)

②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折纸绘画的奥秘

a.在折纸上创作小孩,展开后小孩会断开。

b.将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什么部位就会断开。

⑷幼儿探索连接断裂处的方法

幼儿找出方法连接断裂处:用直线将断裂的两个点连接起来。

3.幼儿在折纸上纵向创作

⑴幼儿成为魔术师,在折纸上画下刚才设计的小孩,想让小孩的什么部位断开,就把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

创作前提出要求:

①千万不要展开这张纸。

②在折纸上创作,折纸竖着放。

③要把小孩画大、画高、画满整张纸。

⑵教师巡视,引导幼儿不要刻意避开折线,把小孩画满,画大,及时点评。

教师:这次的魔术和上次的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告诉老师全部分开了怎么办呀?

教师:用什么方法?(把断开的部分用直线连接起来)小朋友们把他们连起来,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让你们捧腹大笑。

4.作品展示

幼儿起立跟随音乐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做出相应舞蹈动作。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幼儿创作。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起立,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自己创作的哈哈小孩是什么样的(先模仿胖的,在模仿苗条的),他们呀,有各种各样美丽的动作,那现在就让我们用舞蹈把刚才自己画的三幅作品展示出来吧,自己画的什么动作就跳什么动作。

㈢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进行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呀你们和老师一起当了一次魔术师,在折纸上进行了两次创作,一次把折纸横着放,变出了苗条的自己,一次把折纸竖着放变出了胖胖的自己,那现在让我们回家后再把折纸斜着进行一次创作,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魔法!

五、活动延伸

回家后进行第三次折纸绘画创作,将折纸斜着放,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鼓励幼儿不断探索,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活动的浓厚兴趣,并乐于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2篇: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大班艺术)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回忆画出目标小人形象。

2、探究画面中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3、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创编,并感受其中的乐趣。

重点:发现小人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黑板一块;

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至少两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及记号笔一人一份;

成品小人范画一张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问: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画得高画得大)。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师:给你们一点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样子和大小,观察好的小朋友举手示意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请在篮子里拿一张粉色的纸,把你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4、对照

师:(出示范图)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我这的小人,和你画的比较下,在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的,画得时候要“顶天立地”;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自己对照下,哪些地方不一样的,自己修改下。(抽掉范图)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

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画小人,要求是画得顶天立地;画观察到的小人,还有一个要求是不可以打开这张纸。(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教师:画好了吗?刚才让你不要打开纸对吗?现在打开吧。问:你画的小人怎么了?哪里分开了?

他画的小人为什么没有分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什么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提升如: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有关

为什么有的人画出来是头分开,有的人画出来是身体分开了? 结合幼儿作品,幼儿思考回答。

教师提示:这幅画的身体断开了,是因为他把身体画在哪里?(结合作品演示)

原来粉色的纸上也画了,为什么没有分开,这张黄色的纸怎么了?

也就是说,折过的纸折过的地方和小人断掉的地方是有关系的(幼儿观察自己作品)把什么画在折过的地方,什么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在黄纸上画断开的圈,请幼儿上来示范。)

师:用直直的线就能把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了,那现在请你也来试试看。然后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按部位分类贴好)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

师:我们发现了,当我们把纸拉开以后,画的小人就„„

又发现了,用线连起来,小人就变长

来看看,什么地方变长了。为什么变长的地方不一样,还记得吗? 引导幼儿真正理解小人造型变化与折纸之间的关系,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收集幼儿创意作品,集体猜测会变化的地方并展示。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师:小人身上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

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这里还有一些纸,我们回去再试试吧。

大班美术:哈哈小人(吴佳瑛)

--“走进童心”优秀获奖作品

时间: 2013-7-4 作者: 吴佳瑛 单位:虹口区友谊幼儿园

设计意图:

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在年龄特征上“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能长时间专注探索物体的操作;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在对此年龄的阶段目标中也提到了“探究、操作、实验,对实物变化过程感兴趣,积极尝试用简单的认知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细致地观察、回忆、再现以及理解方法后的想象创造对大班幼儿是能力上的挑战,将对幼儿后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起到铺垫作用。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并表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一半幼儿,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2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能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一)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绘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环节价值:

1、此环节虽然是幼儿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习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

2、强调的“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并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平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二)。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顶天立地”地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要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们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画在什么地方了?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几个问题。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之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

三、图四。)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幼儿会说折线上。)

(2)激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环节价值: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能,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与表现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呢?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环节价值: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想继续创造的兴趣依旧,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引发更多的“哈哈”……

设计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习惯与能力的话,可以删掉第一环节中关于 “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试。

活动评析:

此美术活动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融入了很多的探究元素,而且这些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探究”,可以让幼儿对“哈哈小人”美的表现与创造充满了乐趣。

1、探究——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造”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笑声。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因此而乐此不疲地尝试。

2、探究——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表现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3、探究——可持续

“小人”变形夸张的造型,一旦被幼儿感悟和理解后,会很主动地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孩子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4、探究——简单

此美术活动的材料简单为幼儿的可持续探究又提供了一个保障。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是否简单易找是很大的一个考量,过于繁杂就缺乏普世性,而该活动只需纸和笔。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但在发现、想象与表现的能力上会有适度挑战,能激发大班幼儿的兴趣,所以探究表现的材料简单有利于幼儿的重复实践。

第3篇: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哈哈小人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guanmail1”为你整理了“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哈哈小人”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哈哈小人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孩子们,你喜欢画画吗?你认为自己最能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大班艺术活动《哈哈小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班艺术活动《哈哈小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