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1 07:12: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太谷县以省级战略山西“农谷”建设为契机,开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模式。对此发展新模式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产业融合;模式

1太谷县农业发展背景与顶层设计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中部,是传统农业大县,总面积1050km2,辖3镇3区6乡198个行政村,人口32万人,耕地面积2.9万hm2,先后成为首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山西省唯一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村联系村所在县、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绿化县及全国武术之乡。作为拥有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等驻地院校(所)的传统农业大县,太谷县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太谷县以省级战略山西“农谷”建设为契机,规划“一城、三园、五区”发展框架。“一城”即农谷科技创新城,“三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园和北方林果科技园,“五区”即红枣苗木特色产业推广示范区、绿色养殖产业推广示范区、设施农业推广示范区、生物技术推广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通过“农谷”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联合南山休闲农业旅游区,形成百里三产融合发展带,打造全域性产业升级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2太谷县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创新模式

2.1庄园经济模式

依托南山百里林果带旅游线路开发,充分利用充足的生态资源和撂荒耕地、闲置“四荒”资源,以南山生态公园、乌马河湿地公园为基础,引导民营资本集中流转土地进行生态开发,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资源与产业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一二三产的融合。目前,全县南山一带已形成美宝、梅苑等各类功能庄园共12个,社会投资20亿元,实现年收益1亿元,解决就业岗位近千个,以庄园辐射带动周围23个山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

2.2“康养+休闲”模式

依据地理、人文、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文化。以广誉远为代表的南山医药食品园区,将康养文化、保健产品与休闲旅游相互融合,开辟了一条健康保健之旅。龟龄集酒、定坤丹、牛黄安宫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溶栓胶囊、葡力胶囊等保健品蜚声国内,形意拳传播世界,影响深远。梅苑山庄滑雪场、棋盘山漂流、凤凰山登高,已成为健康休闲旅游必选活动。总投资21亿元、占地面积23.5hm2的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城,以孟母孝道文化为底蕴,致力于打造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孟母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和母亲文化展示中心。

2.3“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模式

挖掘太谷历史,将璀璨的晋商文化、名人轶事、古宅院落等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融合,打造积聚传统文化内涵的历史之旅。依托晋商文化、孟母文化、近代名人(孔祥熙、杜润生、赵铁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孟母文化广场、孟母祠堂、孟母书院,挖掘整理了上安古村落、杜润生故居、青龙寨等一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已建成占地面积600m2的太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了戏曲音乐、中医中药、武术游艺等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7项)。

2.4“经营主体+园区+旅游”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特色园区,拓展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怡园酒庄依托200余hm2葡萄种植园,形成“企业+园区+旅游”的发展模式,开展品酒、观光等休闲业态,实现了一产的接二连三发展。兴谷枣业公司拥有红枣种植基地667hm2,形成了集农家乐、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区,通过微商、淘宝、金合网等平台,年实现网络销售500余万元,极大地增加了产业附加值。

2.5“企业+品牌文化”模式

依托优势产品资源,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已分获“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太谷饼、壶瓶枣等为延伸的企业文化逐步建立,鑫炳记、荣欣堂、鼓楼等太谷饼企业建立了太谷饼文化园,集中展示了从手工到现代化的太谷饼制作工艺,通宝醋业文化园将醋的功能价值体现到极致,黄河中药建设的中医药博物馆将中医药发展过程进行了集中展现。

2.6城乡一体化模式

以产业为依托,以乡村小镇为亮点,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实现城乡一体化旅游格局。“一线六乡二十点”旅游线路涵盖了9个特色园区、300个农家乐、13个山寨、7个小镇,拉开了城乡休闲旅游框架。绿美园林苗木园区拥有种植基地266.7hm2,是华北最大的白皮松种植基地,在其带动下,白燕村、王村等4个村实现了以苗木花卉为主导产业,小白乡成了名副其实的苗木花卉和红枣之乡;杏林生态庄园QQ农场深受市民喜爱,认领供不应求。总之,太谷县坚持把农村产业融合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发展农村新经济、培育农村新动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优化融合发展环境,激发资源要素活力,实现农村产业相融发展大格局。

第2篇:现代化农业建设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究论文

现代化农业建设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建设投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了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仍然没有落到实处,为此需要国家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含义,制定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从法律法规上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提升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农业科技实际应用能力。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科技普及,达到节约农业资源、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整体农业生产经营向着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保证。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农业科技不断出现,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成为一个需要进行重点探究的问题,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因此要与农业实际状况相结合,提高推广模式应用能力,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之间联系,确保推广新模式的落实,为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为农民与社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第3篇: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1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成效

江苏省根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打造农业强省的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科技转化运用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着力攻克影响高产稳产的技术难点,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增加粮食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2011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融合新模式初探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