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二阅读答案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20 07:13: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宋史》卷二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卷二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希亮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史。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

期年,盗起京西,杀守令,富弼荐希亮可用,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希亮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时剧贼党军子方张,转运使使供奉官崔德S捕之。德S既失党军子,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向氏,杀父子三人,枭首南阳市。曰:“此党军子也。”希亮察其冤,下德S狱,未服。党军子获于商州,诏赐向氏帛,复其家,流德S通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

皇v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劾希亮擅增损物价。已而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既对,仁宗直希亮,夺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力请还滑。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①。

是岁,盗起宛句,昼劫张郭镇,执濮州通判井渊。仁宗以为忧,问执政可用者。未及对,仁宗曰:“朕得之矣。”乃以希亮为曹州。不逾月,悉擒其党。

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然出于仁恕,故严而不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注】①王尊,西汉末年著名大臣。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觉,输户当死 觉:被发觉

B.遂引罪坐废 引:承认

C.遂围竹山民贼所尝舍者曰向氏 舍:居住

D.不假人以色 假:凭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宰相以禹狂言 ②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B.①乃密以闻,诏释之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C.①庐于所当决 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朕得之矣 ②牛何之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陈希亮“见义勇发,不计祸福”的一组是

①希亮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 ③杀此贼者独我耳

④此又皆其疏属,无罪 ⑤不逾月,悉擒其党 ⑥希亮养其母终身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福胜塔着火,官府本想重新建造,需用钱三万,陈希亮却建议把这笔钱用来馈赠陕西军队,最终得到批准。

B.皇上听取陈希亮的意见,释放了赵禹,并想加封陈希亮为御史;而陈希亮却因为误判沈元吉一案导致被起诉,最终罢官免职。

C.有人告发张元投靠了叛臣赵元昊。张元的族人因此受到牵连,后来由于陈希亮的秘密陈情,族人得以释放,为此视陈希亮为父母亲人。

D.都转运使魏弹劾陈希亮,引发廷前对辩,皇上因此改变了对魏的看法,免去其职位,升迁了陈希亮。

13.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希亮察其冤,下德S狱,未服。(3分)

(2)所至,奸民猾吏易心改行,不改者必诛。(3分)

参考答案

9.D(假:授予,给予)

10.B(于是,就,连词。A.认为,动词;把,介词。C.在,介词;和,介词。D.音节助词,不译;到,动词。)

11.C(①体现陈希亮断案清明;⑤体现陈希亮擒贼有方。)

12.C(A.原文为“诏罢之”,意即下诏停止重建福胜塔,而非批准“馈军”;B.陈希亮并非误判沈元吉一案;D.皇上没有“升迁陈希亮”)

13.(6分。每句1分,着重关注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语意翻译流畅。)

(1)(3分)陈希亮察明了向氏的冤情,将崔德S打入监狱,崔德S不服。

(2)(3分)他到的地方,狡猾的人和奸诈的官吏都会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改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

附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首都周围地区)人。起初他做大理评事,担任长沙知县。郴州竹场有假造契据给输户送官的,事情被发觉后,输户应当被处死,陈希亮察觉他没有罪,放了他,不久果然抓到了那个假造契据的人。

陈希亮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做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要用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说赵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宫府,官府不接收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辩,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提出赵禹应该奖赏不应该加罪,争辩不停。皇帝下令释放赵禹,奖赏他做徐州推官,并且想要陈希亮做御史。正赶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坏事、偷盗杀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沈元吉自己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御史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的官吏。陈希亮说:“杀死这个坏人的唯独我一人。”于是陈希亮因犯罪而罢官。

第二年,京城的西面有盗案,杀了守令,富弼推荐希亮是可用之才,起任房州的知县。房州一向没有官兵的防备,人们被摧残的都快过不下去了,希亮将城中的人组织起来,得到了百人的军队。日夜操练,喊声直穿过山南,人们因此感到了安全保障。当时大盗党军子正嚣张,转运使派遣供奉官崔德S抓捕他。崔德S没有抓到党军子,就围攻了竹山上盗贼曾经住过的人家向氏,杀父子三人,把他们的头挂在南阳市城门。说:“这就是党军子。”陈希亮察明了向氏的冤情,将崔德S打入监狱,崔德S不服。后来在商州抓到了党军子,皇上下令赐给向家布帛,恢复了他家的名声,把崔德S流放到通州。有人说华阴人张元跑到夏州,做了赵元昊的谋臣。皇上下令流放他的一百多族人到房县,稽查人员出入,饥寒将死。陈希亮说:“张元的事情真假难辨,假使他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为国家做事的人终究是不顾家庭的.,只要坚持他一人做贼就是了。这些人又都是他的远亲,没有罪。”于是秘密上书给皇上,皇上下令释放了那些人。老幼族人在陈希亮庭前哭告说:“我们今天要回到自己的故乡了,然而怎么能忍心离开像父母一样的你呢?”于是画了陈希亮的画像供奉。

皇v元年,移职滑州。到殿上奏事,仁宗慰劳他说:“我知道你所痛恨的事情,不再惩罚有关沈氏的事情。”还没出发,下令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弹劾陈希亮擅自增损物价。不久魏升值为龙图阁学士、任职开封府,希亮请求当庭对辩。对辩之后,仁宗认为希亮是对的,剥夺魏职位到越州做知县,并且想任用希亮。希亮言:“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说自己没有罪过。”坚决请求回到滑州。正赶上河溢池堤,将要决口,希亮召集全部河上使者,发动正规军守卫。在将要决口的地方住着,吏卒百姓哭着再三劝说,希亮坚卧不动,水也下去了,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王尊。

这一年,宛句有了盗贼,白天抢劫了张郭镇,抓走了濮州通判井渊。仁宗因此担忧,询问执政是否有可以任用的人。还没等执政回答,仁宗说:“我有了人选了。”于是任用希亮为曹州。不过一个月,就抓获了全部贼党。

希亮为人心地清净,欲念淡薄,不会对人和颜悦色,从王公贵族都敬畏他。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不计较祸福后果。他到的地方,狡猾的人和奸诈的官吏都会改变思想和行为,不改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但是他有仁慈之心,所以他是严厉但不残忍。少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游学,后来,宋辅在京城身亡,他母亲老迈,儿子宋端平幼小,希亮赡养宋母一直到老,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最终考中进士。

第2篇:《宋史卷三百二十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卷三百二十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允则,字垂范。少以材略闻,荫补衙内指挥使,改左班殿直。累迁供备库副使、知潭州。将行,真宗谓曰:“朕在南衙,毕士安尝道卿家世,今以湖南属卿。”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而民惰不耕。乃下令月所给马刍,皆输本色,繇是山田悉垦。湖南饥,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使执不可,允则曰:“须报逾月,则饥者无及矣。”明年荐饥,复欲先赈,转运使又执不可,允则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因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得万人。转运使请发所募兵御邵州蛮,允则曰:“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且兵皆新募,饥瘠未任出戍。”乃奏罢之。陈尧叟安抚湖南,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召还,连对三日,帝曰:“毕士安不谬知人者。”迁洛苑副使、知沧州。允则巡视州境,浚浮阳湖,葺营垒,官舍间穿井。未几,契丹来攻,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斫冰代炮,契丹遂解去。真宗复召谓曰:“顷有言卿浚井葺屋为劳民者,及契丹至,始见善为备也。”尝宴军中,而甲仗库火。允则作乐行酒不辍,副使请救,不答。少顷火熄,命悉瘗所焚物,密遣吏持檄瀛州,以茗笼运器甲。不浃旬,兵数已完,人无知者。枢密院请劾不救火状,真宗曰:“允则必有谓,姑诘之。”对曰:“兵械所藏,儆火甚严,方宴而焚,必奸人所为。舍宴而救,事或不测。”允则不事威仪,间或步出,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以是洞知人情。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善抚士卒,皆得其用。盗发辄获,人亦莫知所由。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晚年居京师,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允则死,始寓枢密院大程官营。

(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湖湘多山田,可以艺粟

艺:种植

B.葺营垒,官舍间穿井

穿:凿通

C.允则必有谓,姑诘之

谓:缘由,说法

D.讼至,无大小面讯立断

讯:询问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允则爱民的一组是(3分) (

①欲发官廪先赈而后奏

②募饥民堪役者隶军籍

③民列允则治状请留,尧叟以闻

④老幼皆入保而水不乏

⑤遇民可语者,延坐与语

⑥有自契丹亡归者,皆命舍允则家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允则年轻时因材略出名,并靠祖上功德做了官;宋真宗从毕士安那里对允则的家世有所了解,因而将湖南交给他管理,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B.在主政沧州期间,李允则“浚井葺屋”,被有些人称为劳民,直到契丹来攻,斫冰代炮,打退来犯之敌,人们才发现他善于早作准备。

C.兵器库失火,李允则照样饮酒作乐不停;而后将被火烧的东西掩埋,并补充兵器。在遭到枢密院的弹劾后,允则道出了自己不救火的原因。

D.李允则不摆官架子,有时徒步出行,故能“洞察人情”,因而在任用官员、审理案情、甚至在抓获小偷、处理上下级关系上都能得心应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转运使又执不可,请以家资为质,乃得发廪贱粜。(4分)

(2)今蛮不搅,无名益戍,是长边患也(3分)

(3)身无兼衣,食无重羞,不畜资财。 (3分)

参考答案

1.D(讯,审问,审讯)

2.B(③是允则爱民带来的结果;④允则善于早作准备的结果;⑤是说允则“洞知人情”的原因;)

3.D(“处理上下级关系上能得心应手”文中无据)

4.(1)转运使又控制着不答应,允则请求用自家的资产作抵押品,才能够拨发公家仓库的粮食便宜地卖给(灾民)。(得分点:执,掌握,控制;以……为质,用……作抵押品;乃,才;廪,官仓;各1分)(2)现在边境的百姓不骚扰,没有名目却增加戍守的'士兵,这是增长边境的祸患。(得分点:蛮,少数民族,这里指边民;益戍,增加戍守的士兵;是……也,判断句,译成,这是……;各1分;)(3)身上没有同样的两种衣服,吃饭没有两种以上的美味,不积累资产。(得分点:兼,两样以上;重羞,两种以上的美味;畜,积蓄;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允则,字垂范。小时候就因其才气和谋略而闻名,后来以其祖荫被补授为衙内指挥使,又改为左班殿直。多次升迁为供备库副使、潭州知州。将要动身,真宗对他说:“朕在开封时(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毕士安曾对我说起你的家世,所以现在把湖南交给你去掌管。”湖南一带大多是山田,可以种植粟米,但山民由于懒惰而不愿耕种。于是李允则命令农户每月供给官府马匹的草料,都要交纳真正的马草料,不得用其他财物折算顶替,于是山田全都得到了开垦。湖南发生饥荒,李允则想先发放官仓里的粮食去赈灾然后再奏报朝廷,转运使坚决(执:持有某种主张。坚执,犹坚持。如“固执己见”。掌握?控制?)不同意。李允则说:“报批最少得一个多月,灾民可等不及。”第二年仍是灾年,李允则又想发放官粮先赈灾后上奏,转运使仍是坚持不答应,李允则请求用自家的财产作为抵押,才得以开仓贱价卖粮赈济灾民。于是招募能够服役的饥民隶属于军队,共计得一万人。转运使要求将新招募的这些士兵派去抵御邵州蛮夷,李允则说:“现今蛮族并没有兴兵来扰乱,没有名目增加戍守的士兵,这样做是滋长边患。况且这些士兵都是新招募来的,由于饥饿,身体瘦弱不堪,故不能担任出戍的任务。”于是奏请免除。陈尧叟任湖南安抚使,百姓列举李允则治理情状请求让其留任,陈尧叟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将李允则召回京师,与他接连应对讨论了三天,最后皇帝说:“毕士安不愧为知人者。”后又迁任洛苑副使、沧州知州。上任后李允则巡视州境,整治疏通浮阳湖,修葺营垒,并在官舍间开挖水井。不久。契丹兴兵来犯,老老少少都进入了小城而用水却不缺乏,并凿冰代替炮石攻击敌人,契丹因而退兵。真宗又召李允则回京廷对并对他说:“以前有人说你浚湖凿井修房屋都是劳民伤财的事,等到契丹来犯,才见得你是善于防备啊。”曾在军中饮宴,这时军械库着了火。李允则仍然不停地喝酒作乐,副使请求去救火,李允则不回答。不久火熄灭了,李允则命令将焚烧掉的物资全部埋掉,又暗中派人拿着文书到瀛州,用装茶叶的笼子装运武器甲胄。不到十天,兵械都已如数运达完毕,并无人知晓。枢密院请求弹劾他不救火的罪状,真宗说:“允则对此一定有话要说(必有说法),不妨先问一问他。”李允则回答说:“兵械所藏,禁火甚严(兵械库一向戒备甚严),宴席方开而火起,必定是奸人所为。如果离开宴席去救火,恐怕会有所不测。”李允则不讲究做官的威仪(没有什么官架子),间或步行外出,遇到可交谈的人,就请坐下来交谈,因此能洞悉民情。有诉讼来,案件无论大小,他都当面讯问并当场判决。他很善于安抚士兵,使他们很好地发挥作用(物尽其用)。盗案一发生,随即就被破获,人们都不知道原因所在。他身上穿的没有两件以上的衣服(没有多重衣服),桌上吃的没有两种以上的美味,从不蓄积财产。晚年定居京城,有从契丹逃来归顺的人,朝廷都让他们住在李允则家里。李允则死后,才让他们住到枢密院大程官营。

第3篇:宋史·列传·卷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列传·卷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刘应龙,字汉臣,瑞州高安人。嘉熙二年进士。授零陵主簿,饶州录事参军。有毛隆者,务剽掠杀人,州民被盗,遥呼盗曰:“汝毛隆也?”盗亦曰:“我毛隆也。”既,讼于官,捕隆置狱,应龙曰:“盗诚毛隆,其肯自谓?”因言于州,州不可,乃委它官,隆诬伏抵死。未几盗败,应龙由是著名。改知崇仁县。淮西失守,江西诸州有残破者,县佐贰闻变先遁,应龙固守不去。

先是,理宗久未有子,以弟福王之子为皇子,丞相吴潜有异论,帝已不乐。大元兵渡江,朝野震动,逐丞相丁大全,复起潜为相,帝问潜策安出,潜对曰:“当迁幸。”又问“卿如何”,潜曰:“臣当死守于此。”帝泣下曰:“卿欲为张邦昌乎?”潜不敢复言。未几北兵退,帝语群臣曰:“吴潜几误朕。”遂罢潜相。帝怒潜不已,应龙朝受命,帝夜出象简书疏稿授应龙,使劾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宋史》卷四二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卷四二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埙,字和仲,庆元府鄞人。大父叔平与同郡楼钥友善,死,钥哭之。埙才四岁,出揖如成人。钥指盘中银杏使属对,埙应声曰:“金桃。”问何所据?对以杜诗“鹦鹉啄金桃”,钥竦然曰:“亡友不死矣。”

理宗即位,诏求言,埙上封事曰:“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之所由隆。上有安泰之心,下有忧危之象,世道之所由污。今日之敝,莫大于人心之不合,纪纲之不振,风俗之不淳,国敝人偷而不可救。愿陛下养之以正,励之以实,莅之以明,断之以武。”而埙直声始著于天下。与郡守高似孙不合,去,归奉其母。

迁太常博士,独为袁燮议谥,余皆阁笔,因叹曰:“幽、厉虽百世不改,谥有美恶,岂谀墓比哉?”会朱端常子乞谥,埙曰:“端常居台谏则逐善类,为藩牧则务刻剥,宜得恶谥,以戒后来。”乃谥曰荣愿。议出,宰相而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宋史卷三百六》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卷三百六》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同文,有自传。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揭沂水主薄,徒知太和县。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侮,老幼多传诵之。每岁时必与狱囚约,遣归祀其先,皆如期而还。迁光禄承,坐鞠狱陈州失实,免官。久之,复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陵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承,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

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晃迥、陈充、朱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上颇嘉之。三年,耀枢密直学士,上作诗宠之。居无何,出知杭州,胡则时领发运,尝居杭州,肆纵不检,厚结李博,纶素恶之。通判吴耀卿,则之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宋史》卷二阅读答案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史》卷二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