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丰碑》的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9 07:13: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永恒的丰碑》的读后感

关于《永恒的丰碑》的读后感

【提要】本篇《永恒的丰碑.读后感由小编为需要读后感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永恒的丰碑》。书中介绍了许多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距离现在很遥远,但仍带给我许多感动,我对他们的`英勇事迹非常佩服。比如第一个驾驶飞机轰炸日本本土的飞行员徐焕昇、带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领导上海妇女界抗日救亡的巾帼豪杰茅丽瑛……他们大都是最普通的上海民众,但他们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在面临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筑起了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最坚实的基矗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牺牲时还很年轻,他们在参加抗日活动时就知道他们很可能会牺牲,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怕牺牲。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非常热爱我的祖国,每当在新闻中听到我们中国人被其他国家欺负时,我就感到非常愤怒。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在某些领域还不能完全自立,常常会受制于人。我希望在将来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长大成人时,我们中国能够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还能够帮助弱小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我的理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断奋斗,中华民族终将会成为一个令十几亿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第2篇:永恒的丰碑

永恒的丰碑——读沈浩日记有感

专稿:最初听说沈浩的故事是因为小岗村,“中国改革第一村”,“大包干”发祥地,历史赋予了小岗村特殊的使命和荣誉,也让我认识了在那里担任第一书记的沈浩同志,知道他是唯一一名连任六年的选派干部,而当时作为第三批选派干部的我,也有幸和他成为了“派友”,当时还很佩服他的那份勇气和抉择。而真正认识沈浩,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他的事迹还是从他去世之后开始的,记得那是在全市学习沈浩事迹报告会上,我深切感受到了他的同事、亲人和群众对他深深的怀念,组织和领导对他无私的褒奖,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让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潸然泪下,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一名大包干带头人在用哽咽的话语叙述对沈浩同志的愧疚之情时,竟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沈书记的回来。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如此的悲伤和感动,让沈浩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和褒奖呢?随着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弘扬沈浩精神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有关他的事迹材料中、在记录了他六年选派工作的日记中,我渐渐的找到了答案。

“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

这是《沈浩日记》中最普通的一页,但是它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最朴实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出了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对人生的彻悟: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再苦再累也值!

当又一次踏上选派之路时,我毅然选择了地处瓦东、相对偏远落后的双庙集镇吴岗村,将同事和朋友质疑的目光,妻子和父母的不满情绪统统抛在了脑后,而这一切都源沈浩,是他的事迹和精神让我再次鼓足了勇气,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坚信既然再次选择了基层,就应该像沈浩那样,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更应该强调突出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因此一定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

小岗村是这样,吴岗村也是这样,如何发展这才是关键。面对的是吴岗村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难点村、落后村,基础设施薄弱,村班子涣散,干群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尤其是自己起早贪黑的工作和奔波换来的却是干部群众对我缺乏信任的目光甚至是言语上:“吴岗村这些年换了这么多干部,你一个城里来的年轻人能干好?”“你来我们村干书记,村里欠我的钱,我就找你要!”干部群众的你一言我一语让我陷入了茫然,觉得傍徨和委屈。那段时间,每当晚上一个人回到寝室里,我总是能想到沈浩,在一次次翻开他的日记中,里面关于他刚到村任职时的一些感想引起了我的共鸣: “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吃饭,吃饭间,谈论做多的是小岗和小岗人。埋怨我怎么会到小岗,去哪都比小岗强。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我相信小岗绝大部分党员、干部、群众是想好的,是不满意现状的、是想改变的。这一点是做好小岗工作的基础。”

里面描写的情况不正是与我面临的情况一样么?记得曾经也有人劝过我:“吴岗情况复杂,你怎么想起来到这来挂职的”?但看到沈浩日记里的这一段,我的思绪豁然开朗,有句话讲: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凡事开头难,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选派干部,所肩负的是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就应该如沈浩那样,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毫不退缩、迎难而上、任劳任怨,真心为吴岗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相信大部分干部群众的会给与理解和支持的。

“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如此这样的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乡亲们找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干再多的事也是份内的事。”

沈浩在日记中总是这样告诫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面临艰苦环境和恶劣的条件时的乐观态度以及排除万难、勇担重任的奉献精神。对比沈浩,联系自己半年来的工作,我由衷感到了差距。记得前段时间村里抗旱时,自己白天要和村干部到一线协调放水、提水,晚上要步行几里路到支渠上游看水、护水,白天是烈日当头,酷暑难耐,晚上是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夜里一个人回到住处,甚至连杯水都喝不上,洗个澡都困难,想想自己放弃了办公室和家里优越的条件,跑到这来受罪受气,到底图个什么?但再次拿起枕边沈浩日记,阅读起他的那段话,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应该退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党总支书记,时刻牢记所肩负的职责,在这抗旱保苗的紧要关头,党员干部在看着你,全村群众在期盼你,如果连这点苦都受不了,还谈何学习沈浩、谈何创先争优呢?当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全村大部分稻田用水无忧时,我能够感受到干部群众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那一刻,我还是想到了沈浩,是他的精神激励我在艰苦的环境里勇往直前、敢当重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下午到女儿学校,见到女儿架了一副眼镜,个儿长高了,心里感到很难过,从没有过这种对不起女儿的滋味„„,3月7日是女儿的生日,争取挤时间回家,尽一点做父亲的责任。”

这是沈浩的日记里一篇,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岗六年的时间里,对于家庭,他却付出的很少很少,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大爱无疆,他把对女儿的爱深深埋藏在了心里,而把更多的爱留给了离不开他的小岗人民。联想到自己申请第二次到村任职时,家庭开始也是不同意的,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我没有正面回应,而是回到家经常和她说起沈浩,带她一起阅读沈浩的事迹和日记,当读到日记里描写家庭的情节时,妻子一开始是沉默的,后来也意味深长的劝我:“知道你压力大,既然去了,就好好干吧,不要辜负那里的村民对你的希望,孩子我会多照应好的。”妻子的话使我再次想到了沈浩和他身后为了他的事业默默付出的亲人们,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沈浩精神才更加完整,他们也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英雄已逝,精神长存。耳边响起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对沈浩的评语:“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片希望的田野。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像;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安徽先锋网寿县分站供稿 作者:张蕾

第3篇:永恒的丰碑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

———读《永恒的丰碑》有感

永恒源于存在,永恒也出于维护;存在是不变的,但对存在的认识却处于不断深化之中;任何存在皆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状态,但升华和抽象为精神后,就具备了广泛而又持久的能力,特别是实现与时代精神对接之后,便化作永恒。这就意味着让雷锋精神化作永恒,需要社会主导力量的介入,并且是创造和突破基础上的有效介入。由总政治部组织部编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一书,就是雷锋精神时代化、常态化、永恒化的成功之作。

读《永远的丰碑》一书,往往让人产生引入书中,又走向书外之感,换句话说是在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之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读者的思绪带向更加广阔的思想和精神空间,最大限度放大该书的价值和作用。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思考的时代,求异的时代,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老而永恒的丰碑读后感

父母之爱,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这篇文章就是献给在贵州省10。3缆车坠毁事件中不幸遇难的潘天琪,贺艳文夫妇。

文章中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我脑子里不断浮现:“……

当缆车以它那疯狂的,骇人的速度下滑时,你们同时伸出了双手,将小小的潘子浩高高的举起……这最后的姿态,以其不容置疑的质和量矗立起了一座古老而永恒的丰碑……”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那一年,正值我读小学二年级,快开学了,小姨从某地带着表妹乘汽车回綦江在汽车驶到山路的拐弯处,因为山路崎岖又天雨路滑,车一下子就翻下了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姨毅然的把表妹扔出了窗外,扔到了田梗上,而她却成了不幸身亡的三人之一。

我真能够感受你们,在全球人口今天正满六十亿的日子里,能够感受到年轻的父母,年老的父母,乃至全世界的父母对后代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雷锋永恒的丰碑

雷锋永恒的丰碑

雷锋永恒的丰碑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每当这熟悉的歌谣在我们耳畔响起,雷锋同志的光辉形象就在我们心中巍然挺立,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象一块永恒的丰碑,耸立在我们心中。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更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更多了。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大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呀?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像这样的事在雷锋同志身上多的数也数不清,所以人们流传这样的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活雷锋,他们伸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永恒的丰碑》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恒的丰碑》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