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西游记》一书有感作文
读《西游记》一书有感作文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家喻户晓的吴承恩。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
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书中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我最喜欢的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回。孙悟空拿走了定海之宝——如意金箍棒,又去地府强销生死簿。龙王、阎王去天庭告状,玉帝就让孙悟空到天庭当弼马温。当孙悟空知道弼马温是小官后,就气愤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托塔李天王率兵捉孙悟空,却被打败撤回天庭。玉帝又让孙悟空管蟠桃园。没多久,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却没请孙悟空,孙悟空就盗桃偷丹,扰桃会,逃下天界。天庭又围剿花果山,孙悟空因被打中头,得擒拿。但刑法都无法伤到孙悟空,于是把他放进八卦炉里炼丹,反而练出火眼金睛,大闹天宫。后来,如来用五指山镇压了孙悟空。
这个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十分任性、顽皮,好强、好胜,是个名副其实的“泼猴”。但在保护唐僧的路上,他却显得非常忠诚,坦率,除恶扬善、无所畏惧、十分清廉。他携同猪八戒、沙悟净一路保护师父,历经千难万苦,直到修成正果。他们的`忠诚坦率,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们的勇敢、坚持不懈让我明白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读了《西游记》回想起自己学游泳的经历,不正是体现“永不放弃”的精神吗?在学习上,每当遇到难题,我不是选择放弃,而是苦思冥想,锲而不舍,最终也得到了正果。读了《西游记》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平时生活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做每件事都要坚持不懈,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去挑战它;要一鼓作气地向前冲,不要半途而废;遇到挫折不要气馁,要鼓起勇气越战越勇。要记住,挫折才是世界上我们最好的老师。
第2篇:读《论语》一书有感
读《论语》一书有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好处。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好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我,让言行贴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贴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宣传部王桂春
第3篇:读《骆驼》一书有感
读《骆驼》一书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骆驼》一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可以为爱而不惜一切,甚至献出生命,动物也一样.在那有着深不可测的秘密的大自然里,发生了多少关于爱的感人故事?《骆驼》便是一则。
一只骆驼究竟能行多远?几十里左右,一只为爱而行的骆驼究竟能行多远?它可以连续奔跑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睡,跑过百里之遥,去追随所爱的另一半.文中的.美驼格尔穆,为了寻找母驼乌图美仁,跋山涉水,跑过红柳泉、五柳口、鼎新驼行、夏日哈、香日德、诺木洪,为了找回乌图美仁不惜与驼群打斗,得了"三日活"的重病,差一点死在诺木洪.比起格尔穆的爱情,人的爱情呢?常常为了金钱,名誉,健康,前途而变心,难
第4篇:读《活着》一书有感
读《活着》一书有感
易中海
余华的小说大都是对于底层最悲惨的人的生活描写,很少有直接描述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个麻木、呆滞,而只知道逆来顺受的底层人民。他们没有精神生活,他们保护不了自己的家人。
余华简练的语言,淡淡的文字,撰写出平凡的故事,却生动地刻画出了生活的真实,会让人忍不住地去联想自己的生活。读完《活着》,有两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个是福贵牵着一头买来的接近暮年的老牛在田垄上坐着眺望远方,另一个是福贵一家那大大小小的几座坟墓。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了别人,穷困潦倒之际,父亲死了后,而又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苦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
第5篇:读《执行力》一书有感
经过区域组织学习《执行力》一书,并在业余时间反复研读,反思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执行力而言,感到很多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做的还不够好,现就个人学习《执行力》的心得以问答的方式汇报如下:
一.如何提高个人执行力呢?我觉得个人的执行力取决于二个因素,即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高个人执行力,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而如何端正工作态度?我认为要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不做“差不多”先生。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我们要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坚决克服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
第6篇:读《雷锋》一书有感
读《雷锋》一书有感
我是个爱看书的好孩子,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课外书,有《王子与贫儿》、《藏宝图》、《八十天环球旅行》等等各种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看《雷锋》这本书。
《雷锋》这本书里把雷锋所做的好事都记录了下来。他是一位乐于助人、关心别人、无私奉献、爱学习的好战士。雷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解放后,雷锋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雷锋处处关心别人,对待同志就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有一次,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愁眉苦脸,就关心询问他:家里出了什事?小周说没什么!雷锋无意中得知原来是小周的父亲生病了。雷锋想:战友的困难,也就是自己的困难,他便把地址抄下来,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寄到小周的家里。雷锋关心同志真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
我读《雷锋》这本书后,发现我们班上也有许
第7篇:读《长征》一书有感
磨练意志品格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读《长征》一书有感
书名:《长征》,作者:王树增,2016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翻开由王树增先生所箸的《长征》一书,立刻被其紧张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和打动。发生在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故事,既遥远陌生,又耳闻目染似曾相识。
故事从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百万兵力对中央闽浙赣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开始,红军在王明错误路线下反围剿失利,只有突出重围,才有一线生机,至此,红军走上了长征这条路。《长征》一书,上下两卷,描述了红军在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后,遭受到反围剿失利而被迫长征,红军从粤北到湘南,湘江战役苦战五昼夜,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乌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歼红军的黄粱美梦,遵义会议成为挽救党、挽救红军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接着红军四渡赤水河,
第8篇:读责任一书有感
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有感
一位伟人曾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任的精神之后。”在责任的内在力量的驱使下,我们常常油然而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如果你能真正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糙滥造的衣服更有价值。”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自已的工作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我们的工作。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放弃了对自己的责任,就背弃了对我们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勇敢地扛起它,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社会都将是问心尤愧的。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我们不可以没有责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肩上的责任,扛着它,就
第9篇:读《敢为天下先》一书有感
读《敢为天下先》一书有感
陈佳华
成功者大都是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他们一般被人尊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人没能成功,就因为他们怕与众不同,害怕被“枪打出头鸟”,他们安于现状,安于平稳,因此,他们远离了成功。
敢为天下先,要求一个人要有创新的精神,一个人踩着别人的足迹走,不会有成功,不会有壮举。比尔·盖茨就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人。盖茨认为,在当今这样一个高性能高速度的网络系统世界里,仅仅在桌面计算机上称王是不够的,网络系统最终必将使计算机工业的重心离开桌面。
比尔·盖茨最初的创业伙伴保罗·艾伦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至少对于电脑的未来,他跟盖茨看得一样楚。当个人电脑还只是被人们当成一种“玩具”时,他们已经预计到它巨大的实用前景。
1974年12月的一天,在波士顿附近的霍尼韦公司工作的保罗·艾伦来到坎布里奇,冒
第10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