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7 07:13: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作者:字牧之。号 。主要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当时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本篇以外杜牧的七绝《赤壁》建议学生背诵。

2、诗文分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山势的高峻。三四句写深秋美景。通过对夕阳中的枫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远及近。

3、相关考题。

(1)小李杜是指________ ,李杜指( ),王孟指( )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韩柳指的是( )

(2)仿照例子填空。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3)古人写秋常写秋的悲凉,而这首《山行》却是秋的颂歌。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诗是颂秋的,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 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 危楼,这里指高楼。 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

4、 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 相关考题。

(1)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_______________ 百尺_______________

(2) 本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了楼宇的高。

第2篇:诗歌鉴赏 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3)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②[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8.“垂死病中惊坐起”历来为人所称道,试赏析“惊坐起”的妙处。(5分)9.请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6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②,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①这首诗是孟浩然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时所作。②建德:今属浙江,在桐庐江上游。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③海西头:即维扬,古扬州近海,故曰海西头。

(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2)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历来深受好评,请作简要赏析。(4分)

▲ ▲ ▲

(3)诗人的“两行泪”因何而起?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 ▲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 ▲ ▲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2—24题。(10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22.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3分)

23.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4分)

▲ 2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诗歌颔联“乍见翻疑梦”和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哪一句相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颈联营构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文阅读(8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2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5分)

2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1分)

(2)D。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3分)

(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解析:

2.8.9.解析:

3.(1)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2分,1点1分)

(2)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4分,手法、情感各1分,描述分析2分)

(3)有怀念友人的相思之愁,有怀乡之痛楚,有人生事业失意之悲苦。(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析:

4.(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2分)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分)(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2分)。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1分)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1分)解析:

5.23.气势宏大(1分),高耸(1分),幽深(1分)。

24.“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1分),“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1分);“拂”字化无形为有形(1分),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1分)。

25.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1分),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1分),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1分)解析:略

6.⑴作者和离别经年的友人相逢夜话之后又要分手。(2分)犹恐相逢是梦中(1分)

⑵孤灯寒雨之凄凉,湿竹浮烟之迷惘。(凄凉、迷惘各1分,有内容解说1分)

⑶搁置明朝离别之痛,珍惜眼前尽欢酒杯,衬托之下,使相逢难得、不忍别离之情表达得更加悠长深远。(解说诗句2分,分析效果2分)解析:

7.1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1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解析:略

8.2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做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3分)

2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每点2分)

解析:

9.⑴①作者以归云、柁牙、星影、眠鹭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幅宁谧清幽的画面。(2分)②诗人着意描绘这样的画面,是要以不变的姑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分)

⑵拟人、借古讽今、想象、虚实结合(答出其中任一种即给2分)作者这样写,把古今结合在一起,表达盛衰无常之感。(2分)又以吴王耽于淫乐而亡国的历史教训来讽谏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2分)(意对即可)

第3篇: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练习题

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练习题

历届高考语文诗歌题鉴赏练习(附答案):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二.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 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答: 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答: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高考诗歌鉴赏练习题

考点对应直练

鉴赏技法

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歌鉴赏练习题一·

诗歌鉴赏练习·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