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沧海》案例
《观沧海》案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几个作为文言知识的字词句;
4.会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和理解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感受----体会品味----理解领悟----背诵积累
教学构思: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三分诗七分读”本首诗安排一课时,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为线索,针对七年级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初步了解诗人广阔胸襟和豪迈气慨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我国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位文武全才的英雄,他不但征兵代队成为中原霸主,而且还创作出许许多多的千古传诵的诗词,这个人就是曹操,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这个人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位优秀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观沧海》
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是第一首山水诗。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二、视频感观,学生初识曹操
播放视频《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以曹操对“英雄”的看法导入课文。学生观看视频,然后齐读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从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壮志。
三、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下注释①)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蕴含的主旨和诗人远大的抱负,营造读诗的氛围)
四、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以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五、全班齐读
正音,扫除阅读障碍
六、范读
(录音带鲍国安朗诵《观沧海》或教师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七、学生模仿读
请同学们模仿录音带或老师将这首诗至少再读2遍。(要求: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八、全班齐读
(指导学生把握全诗的节奏及语调、情感,然后齐读课文。)
九、自主鉴赏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和诗句,并点评。
(2)和同座交流自己的欣赏和点评
十、师生共同赏析
学生自主鉴赏的词语和诗句,要求能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最好能加以点评,老师引导。
十一、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领悟其中的情怀
1、诵读《观沧海》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宽大胸襟的?
学生分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何种情怀?
2、师生答问中分析诗的意境与情怀。
主要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 “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qing,思想又很含蓄。
(结合课下注释,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放手让学生探讨、争辩、归纳、体会、品味,最好能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出结论,达到共识。)
十二、学生再次大声朗读
[通过朗读,体会到作者的壮志豪情与景物描写的融合(景 + 想象与夸张 + 具体形象--→壮志豪情)。]
十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十四、指导学生背诵
背诵此诗,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背诵。(明确作者思路后各自大声朗读背诵,看谁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学比赛。)
(如果有条件,从初一开始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吟唱指导和训练,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古诗词还可以和地方戏曲结合,声情并茂的进行谱曲演绎。对于祖国的地方剧种,如评弹、京剧、昆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十五、课外知识积累:
是非成败后人说
·“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评论。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词
十六、小组拓展延伸学习(任选其一)
比较曹操的诗《龟虽寿》与《观沧海》,请学生体会两首诗的相同点,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观沧海》比较,体会两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怀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 “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通过同学们的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感知这首诗的壮志豪情,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完成对目标的学习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让他们能从中体味到学习的成就感。
古诗词的诵读吟唱尽管对于学生来说,还只是刚刚尝试,而且要字正腔圆的吟唱出古诗词还有很大的难度,但在我指导学生诵读吟唱古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同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扩大了知识见闻,陶冶了思想情操,可谓是一举两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诗词博大精深,其中的学问有待我们后人去研习,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愿意为她“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2篇:《观沧海》教学案例
《观沧海》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预备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是诗歌教学单元,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诗词的一些基本的形式等。预备年级的学生虽然自小学就接触了许多的诗词,会背许多的诗词,但是毕竟他们不会去理解诗词,不懂得怎样去欣赏诗词。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因此要告诉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方法,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为后面的诗词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理解诗词的词语、句子等。
教学过程:
由曹操说起,让学生谈谈所知道的曹操,有学生说他是英雄,也有学生说他是奸雄,同学们从文学作品畅谈所认识的曹操,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多种形式的朗读是理解把握诗词的一把钥匙,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让学生翻译诗歌,要求尽可能保持诗词的特点,一位学生翻译后,其他同学纠正。
进一步分析欣赏:在合作探讨的前提下共同思考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教学反思:
预备年级的.学生理解诗词、欣赏诗词的能力比较差,甚至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但不能因此忽视了他们所具有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问题是怎样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教学这一首诗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指导他们怎样朗读,怎样理解,怎样分析欣赏,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去读,把感情读出来,然后互相探讨怎样去阅读欣赏,再把自己的理解在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分析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明白诗歌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3篇:《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
《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
导语:《观沧海》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 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诵读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