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年味越来越淡的散文
年味越来越淡的散文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末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年味越来越淡散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年味淡了】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是春节这种氛围,团圆氛围,热闹氛围,好玩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节日,成了给幼年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日子。
过年领着5岁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花灯,拉着我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小吃都吃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那股热乎劲儿。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年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贴福字,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架起年货来准备点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能一晚不睡觉守岁,能放包饺子吃饺子,总是盼望着大年初一能和爸爸妈妈领压岁钱花,能穿漂漂亮亮新衣服,能放鞭炮放烟花。那些年,身为小孩子我们听到鞭炮声会乱蹦乱跳,穿着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拿着爷爷奶奶给压岁钱舍不得花,最后还是都给了老爸老妈,等到别人家放完炮就跑过去,看看有没有剩余小炮再捡回来自己放,午饭时看着桌上许多好吃,流着口水却又舍不得吃,因为一年也难得改善这么几回伙食,生怕吃完了明天吃不上这些好吃了,过年时候爸妈总会领着我们一家到摄影馆照许多相片,我总是摆出各种姿势来显摆,妈妈总说我爱臭美。可是到了如今,物质生活好了,即使在平常爸妈也会给买很多漂亮衣服,亲友也会给足够零花钱,老虎炮要多少有多少,文娱节目天天有,好吃随处可见,最不缺就是食物,而家家都有数码照相机,想什么时候拍照就什么时候拍照。所以,有了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就把精神文化给忽略了,过年程序删减了一道又一道,过年氛围也少了一层又一层。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故事,参加参加各地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年味儿,那种特殊精神文化……
【篇二:年味儿淡了】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老人们,连才上小学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事情,聊聊生活烦恼,体会着家温馨,亲情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话,和一般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回忆,带点年味儿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年、民俗意义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周围——那就是过年感觉。
【篇三:年味有点淡了作文】
总感觉这些年,春节年味淡了。
过春节,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可见老百姓对春节之重视,场面之宏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脚步声,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年味却淡了,让人遗憾。
从前,过春节时间比较长,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春节就已经来到,这一天老百姓吃火烧、送灶君,祈求来年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包饺子等。大年初一到处作揖,即给人拜年,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这是春节最为隆重时间段。从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春节延续其,人们仍然陶醉在春节气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节,是春节另一个高潮,之后春节过完。
从前,春节是隆重,刚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慌春节”,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春节,腊月二十三之后,开始准备春节吃、用,无论家境富足和贫寒,都要尽一切可能,让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从前,孩子们期盼春节到来。现在四十岁以上人,都会有这样感受,儿时渴望春节到来。为什么那个时侯孩子都渴望春节到来?因为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到春节才能够吃到好吃,穿上新衣服。当然,家中大人也会向孩子许诺,只要努力、听话,春节给你买新衣服、玩具等。
从前,人们过春节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春节也不热闹了。
现在年味确是淡了。虽然过春节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春节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节大吃了;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衣服和春节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庙会、元宵节没有了往日魅力。
年味确是淡了。
【篇四:消逝年味】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隐隐地刺痛了我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一种回归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年味儿很浓,那儿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特殊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归宿、灵魂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难以想象!
而年味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事实。
孩提时代依稀而模糊记忆里,我还可以看到一些过年欢乐景象。伙伴们争着放鞭炮,嬉戏玩闹,最高兴是领到红包,不论压岁钱有多少。火热大红色就是过年颜色。中国红真包含了太多、太多。
而现在似乎都已不再了,鞭炮声显得单调而刺耳,全无热闹欢腾景象,孩子们似乎也不大在乎压岁钱了。
压“祟”,保一年平安,这层意义,我现在才明白,孩子们应是不知道。
现在过年,就好象是一个卸了红衣浓妆老成持重姑娘了。
还记得,寒假前,一位寄宿乡下朋友问我:“你们城里是怎样过年?”我竟一时愣住了,答不上来。“是啊!我们现在究竟是怎样过年?我应该好好想想了。”便随口告诉他一些时下正时兴过年方式。例如:团年饭去宾馆吃,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等。
他感到很吃惊,也很不解,说:“那是哪来什么年味啊!我们村里过年,那才叫热闹呢!只有回家,没有向外跑,团年饭都自己做,那才有年味儿嘛,就像吃年糕那样。”
我又向他解释,“现在城里人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像‘五·一’、‘十·一’这样法定假期才能有些休息时间。一到过年,恰好一家人都有时间,便趁隙旅游了,偷个闲;上饭店吃团年饭,那样也方便,省时一些。”
其实,我也同他想一样啊!小城里年过单调而乏味了,年味似乎在这儿消逝了。只记忆里还依稀有些模糊影子。
这样生活究竟好不好呢?
我无法替别人下定论。但至少我还不习惯这样趋于冷淡春节,我还不适应。我倒宁愿看到一个热闹春节氛围。即使是那热闹不属于我也好啊。
这个节日本该是如一位活泼俏丽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像北方人那样,把喜庆传到每一个角落。
几千年来辞旧迎新史当如何延续?
我想,我们这一代应该做些什么,不要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一笔在我们手中渐次消逝。到以后孩子问我们时,不要只说“那只是一段陈旧历史。”
现代社会进步飞速,但还是留下一些古朴风俗要好一些。
传统节日风俗都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新年赠橘(吉),压岁(祟)钱……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我想,我们都不希望中国红变淡、年味消逝吧!
【篇五:年味越来越淡】
虽然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美味,穿美丽新衣服。快快乐乐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
以前,春节是这样。春节前,买着大堆年货,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过春节,以及其他亲人朋友们,在一起也很热闹,一桌子快乐大餐,说着笑着。然后大人们在家里玩着他们自己游戏,我们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么好吃,好玩,然后买一大堆,因为是节日啊,大人们也愿意让我们买平日里不让我们买东西,我们沉浸在小小快乐中。每当夜晚来临,我们放着烟花,看着天空中绽放花儿。心中荡漾着快乐涟漪。春节过得快乐无比,以至于都不想回家了……去年,二姨以及姐姐都不回外婆家了,一个人在外婆家无聊。盼望着回家,爸爸带我出去玩,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想放烟花。烟花有什么好看呢?不明白了。度日如年,然后终于回家了。就这样,没有意思春节。因为没有人和我玩啊!值得一提是,一同学送我新年礼物,两盘磁带,一盘是她唱歌曲,以及弹奏音乐,还有一盘是关于我们故事,很有趣故事吧。每次听起都觉得温暖无比。
今年,我希望过很好玩吧,不知道会是什么样。但是很期待啊!我希望春节时候能够下雪,大家都回来过春节,我们在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堆雪人,打雪帐。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春节晚上放烟花,快乐欣赏着烟花美丽,然后然后……关于祝福需要我感谢人太多。而我从来都没有好好感谢他们,在新年之际,或许是一个绝妙时机。共同走过了1年多时光,我想我要好好感谢老师,我知道老师不喜欢贺年卡,不喜欢其他祝福。成绩才是对老师最好回报。我想我要比以前更加努力学习,表达对老师最好祝福。同学,一起说,一起笑,一起学,一起玩,不知不觉中,我们在一起时间也越来越短。和同学在一起时光,无比美妙。最后,我希望春节时候能够下雪。雪花飘零。
快乐?什么是快乐呢?她来无影,去无踪。我拼命想要抓住她,想让我生活时时刻刻都充满快乐,可是我做不到,她总是从我手中溜走,不知何时又再次出现。和她擦肩而过机会多了,我也渐渐悟出了快乐真谛。你抓不住她,那为什么不自己创造快乐呢?
快乐在我看来很简单,只要生活过得充实,就会快乐。书是人类进步阶梯,同时,也是人们好朋友。读书不仅会使生活过得充实,而且从书中我们悟出了做人道理,学会了学习方法……例:《两根沉木条》,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少女带一位迷路游客下山,走到独木桥时,少女让游客负重前进,并告诉游客,只有意识到危险,才会更安全。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危险并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疏忽往往是灾难深渊。
我相信,在读书时,只要用心去读,总会有收获。例如:在做数学题时,解决了一道难题,那时,你心中会充满了成就感。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什么不多读点好书充实自己呢?充实生活会令你人生多姿多彩,你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伤心,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篇六:年味淡了】
现在常听人提起:现在过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春节将至,感觉确实如此,都市生活快节奏、车水马龙、钢筋水泥,搅乱了年声音、色彩和味道。
社会物质富裕已经到达了一定阶段,这固然让人欣喜,但物质富裕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人类需求是分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我们物质需求渐渐都能满足了,精神需求却突然变得非常空洞。
但是,让我感到异常是,我们春节越发变得无人问津起来,但类似西方圣诞节、平安夜却在中国大受追捧。为什么我们自己传统节日遭受抛弃,而西方节日却大放异彩?我想这与大部分中国人虚荣心态有关,什么叫圣诞节?我们开始好奇,好奇了就开始研究,研究了就开始体验,体验后就越发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越发感觉到自己与国际接轨了,自己越来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么理论认为我们能够过一过老外“春节”就一定是现代人了?反而,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极度不尊重行为。
其实,过年是生活本身结晶,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是用心去品味。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子女求学求职在外,过年就是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过年就成了愿望。过年是一种乡愁。浪迹天涯、绝少归期海外游子,在客乡复制了传统春节,西方国家唐人街庆贺倒保留了更多传统庆典仪式,以满足游子对家乡和故土怀念,年节欢乐中夹杂着淡淡乡愁。过年是中国人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总而言之,春节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冷?这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对于民族风俗尊重,对于自身存在那一点点虚荣都存在着千丝万缕关系。
难道,我们都搬到国外去过年?
第2篇: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写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人常常会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心灵缺少了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敬仰。
春节,是我国传统风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显得吉祥而喜庆。人们习惯将这个春节称为“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结束。春节,在一年里的所有节日中,是最隆重、最喜庆的。人们在欢庆的新春中,把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家家户户参与,全民同乐,通过拜年、走亲戚、欢聚、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展示了人间“辞旧迎新,阖家欢乐”的团圆主题。而在当下的春节到来之时,却显得平淡了不少。面对现在商品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让人们对过年有些力不从心或者是懈怠了。
记得,在我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十分强烈。一想到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白馍吃、有饺子和鱼肉的美味,就格外在意。更有心中的欣喜,就是可以得到长辈们给的一角两角的压岁钱。这时候,就会和发小一起去挥霍一下,去买自己喜欢的糖果、炮竹、手枪玩具等等,可是一回到家,就免不了父母的一顿呵斥。但是处在这个过年的快乐中,即便是被父母批评了,也是心甘情愿的。特别是到了除夕夜,自己就催着母亲把新衣服给自己拿出来,放在炕头,摆放整齐,等着过年穿。由于心里的亢奋,睡不着觉,就显得夜特别地漫长。于是,在心里默念着:这天怎么还不亮啊?当自己昏昏沉沉睡着了,被母亲叫醒之时,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桌子了。本想赖床,但是一想到有压岁钱,就赶紧起床了。
洗罢脸,穿上新衣服,在大人们的劝说下,就狼吞虎咽吃起饺子来。因为在这些饺子中包了一枚硬币,认为谁要是吃出来,那么这一年的好运就会伴随自己。有时候吃得自己的肚子实在吃不下了,但还在关心着那枚硬币。直到有人吃出,才会心不情愿地放下碗筷。接下来,就随着本祠堂的家长,去家家户户拜年。先是去往岁数大的人家,按着辈分的大小,都要转到,或作揖或磕头。这一圈转下来,就累得够呛,但是一想到和发小能玩了、自由了,因而就又兴奋起来。因身上揣着长辈发的压岁钱,父母不知有多少,这时候自己就会自拿主意,计划着怎么去“挥霍”了,所以腰板不由得就硬起来。于是,与几个知心的玩伴,去小卖部,把小口袋装得满满的,享受着“有钱”时的快乐。其实,在今天的孩子们来看,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小食品了。可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一种奢侈。
一直玩到家人在村里唤自己吃饭,这才会心不情愿地回家了。因为在中午的过年饭中,属于正规的宴席,所以在吃饭时就要讲规矩。此时,大人们就会提醒自己:吃菜时,长辈不动筷子,小孩就不能动;吃菜时,要一吃一放筷子,才显得有教养;给长辈倒茶斟酒时,要七酒八茶,不能倒满了,否则就失礼了等等。听着大人们絮絮叨叨给自己说着,心里甚是不高兴。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大人们的做法是对的,就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教会自己如何做人,如何懂规矩。
吃完午饭后,才算真正自由了。我和小伙伴就可以痛快地放炮仗,捉迷藏,出东家进西家,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们就要准备着走亲戚的礼物、礼馍等等,把要走的亲戚一家一家分好。忙完这些事以后,大人们也会选择三三两两拉家常,说说哪家的老人要过寿,哪家的后生准备娶媳妇,哪家的小媳妇要生小孩了等等,让人间烟火里被喜庆的氛围包围着。这时候的男人们,聚在一起,三五个喝着小酒,吃着家常菜,在话长里短中,诉说着一年来的不容易。这种感觉是亲切的,情系着浓浓的乡情,享受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快乐。
过年,正是通过春节中民俗风情的凝聚,让一个人有了归属感、存在感,因家乡的一山一水,留下特有的文化符号而自豪。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家乡,去外面打工或者工作去了。在一年当中,只有过年时才回家看看。这样以来,先不说留守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就是应有的地域风情习俗也被一点点地淡化了,甚至是丢失了。常常借着一个“忙”字,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更缺少了一种地域风情的特有文化。失去了当地风俗文化的人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没有了灵魂深处的根,就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外来文化,外地文化所同化了。如果试着问当地的年轻人,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非遗文化,风俗风情,那么又有几个人能说出来?那些传统的戏曲、社火、锣鼓,参与的人、看过的人又有几人?一方面这些充满着年味的特色文化被淡忘,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和信息传媒的冲击,让处在过年中的人们有些“东施效颦”了,想回到当年那种欢庆的时光,已经不可能了。想一想,从小年开始,一天天都排满了特有的风俗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却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春节不光是为了团聚,而是有一种深厚的凝聚力,比如通过祭祖、祭神、祭天地等,就是让每个人感悟出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人与血缘等等的认同感。
在过年中,还有一种民俗形式,就是为了拉近邻里关系,体现出节日喜庆的活动。在我们关中地域,一般来说,就是通过社火,这种喜庆的表演形式,全村参与,全家参与,老老少少都要参与其中。因为在社火的表演中,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青壮年的男人会敲锣打鼓、放烟火炮铳,年轻的妇女会扭秧歌、打花棍,小孩子会被架上芯子背杆,少年和青年是踩高跷、仪仗队,有表演才能的人就是幽默风趣的社火尾子,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教化人,有文采的人就会让编写社火的对联,会开车的人就会装扮彩车等等。总之,倾一村之力,高高兴兴地配合完成社火的表演。打社火的时候,家家都会邀请自己的亲戚观看,这样就拉进了所有人的关系。
新春总是要欢庆的.,突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新年主题。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就会贴对联、放鞭炮、挂红灯笼,除过这些还有贴窗花、打扫庭院、辞旧迎新,祭拜先人,然后才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在这新春的过年中,不管自己平日多么忙,此刻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要为过年做好什么?如果能够从传统的习俗出发,重视当地的风土人情,就会融入其中,也就知年味了。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春节中,就是让一个人在走动中、交流中、欢聚中,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吸收别人的优点。在这个节日中,心归了、身安了,才能体会出人间烟火的情韵悠长,万家灯火皆故事。
年味为何越来越淡?这是折射在当下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心情的浮躁,失去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许多人,到了过年的时候,只是匆匆忙忙打理一下,就会又一次赶往异乡生活。而在春节中的那些习俗,那些活动,就被搁浅了、淡忘了。这样以来,既没有做到过年时应有的释放,又没有体会到自己家乡风俗文化的魅力。慢慢地那些曾经的过年风俗,只能停留在回忆了。当过年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风俗民情,自然就逊色了不少,因而就显得寡淡了。其实,春节就是让每个人走出物质的困惑,用心感知欢聚、喜庆、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快乐。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满了,感知风俗文化的氛围浓烈了,那么才能体会到过年的意义。
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大人们来说,带着孩子回家乡看看。一来让孩子远离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感受自然的乡土风貌;二来让孩子明白除过都市的喧闹,还有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不管何时,能够让一个人在心里拥有一种乡愁,永远思念的地方,就是家乡。而这种情怀在过年中,就体现出了归属感,认同感。在父老乡亲的嘘寒问暖中,方才明白自己是这片土地的孩子。年味并没有淡去,在于自己心中是否珍惜了那些美好的拥有?如果能够重拾起过年的那些风俗内涵,带着孩子一起看看,那么就能传递出新春的一份美好祝愿。
第3篇: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
很多人都说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大家知道年味变淡的原因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年味越来越淡作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春节为何年味越来越淡【1】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
第4篇:年味越来越淡作文1200字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1200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年味越来越淡作文12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1200字 篇1
虽然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快快乐乐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的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的。
以前,春节是这样的。春节前,买着大堆的年货,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过春节,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们,在一
第5篇:年味越来越淡作文推荐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推荐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年味越来越淡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年味越来越淡作文(1)
虽然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愉快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的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的。
以前,春节是这样的。春节前,买着大堆的年货,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每年都去外婆家过春节,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们,在一起也很热闹,一桌子的愉快大餐,说着笑着。然后大人们在家里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我们也出去玩。看看街上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