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6 07:13: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

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声乐审美和声乐实践的融合

声乐实践主要是指声乐的舞台表演,这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当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怯场等现象,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符合声乐教学基本要求的。其实,舞台表演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除了这两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体验声乐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声乐舞台表演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论其演唱的是何种类型的歌曲,他们在舞台上的形体表现都是十分完美的,双脚均匀受力,挺胸收腹,颈部挺直而不僵硬,头部、后背和腰部始终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给人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而在神态上,多是轻松自信,精神饱满,目光集中而有神,既能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又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变化。所以很多演唱者一上台还没开口,就已然带给了观众以美的感觉。与其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不如通过鉴赏的形式使学生切实体会,见得多了,学生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和状态,并主动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进行示范,以饱满的歌唱情绪、得体的歌唱姿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歌唱美感,产生登台演出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而不是过去的惧怕,并有着得体、自然的舞台表现。所以将声乐审美融入到声乐实践中,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2篇: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优秀)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声乐审美和声乐实践的融合声乐实践主要是指声乐的舞台表演,这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当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怯场等现象,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符合声乐教学基本要求的。其实,舞台表演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除了这两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体验声乐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声乐舞台表演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论其演唱的是何种类型的歌曲,他们在舞台上的形体表现都是十分完美的,双脚均匀受力,挺胸收腹,颈部挺直而不僵硬,头部、后背和腰部始终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给人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而在神态上,多是轻松自信,精神饱满,目光集中而有神,既能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又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变化。所以很多演唱者一上台还没开口,就已然带给了观众以美的感觉。与其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不如通过鉴赏的形式使学生切实体会,见得多了,学生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和状态,并主动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进行示范,以饱满的歌唱情绪、得体的歌唱姿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歌唱美感,产生登台演出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而不是过去的惧怕,并有着得体、自然的舞台表现。所以将声乐审美融入到声乐实践中,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3篇:声乐与审美品格培养研究论文

声乐与审美品格培养研究论文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提升声乐演唱艺术,就必须立足于审美品格,注重相关培养。具有一定的审美品格,是艺术区别于其他日常生活的事物的本质所在,它能够引导对象来领会和欣赏艺术中的美。声乐美学,属于音乐美学范畴,是音乐美学的下属分支学科;是研究声乐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及审美价值的基础性理论学科w。对于声乐艺术来说,通过演唱者的加工将音乐与人声结合,通过旋律、伴奏、语言、声腔、形体等因素相融合来表达情感和精神,这样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审美价值和审美品格可以贯穿于其中每一步。

声乐的审美品格和审美价值内容丰富,作为具体演唱来说主要体现在声音、情感、形象等方面。在声音方面,审美品格是包含有歌曲的情感、思想和情绪等内容,是能够通过声音表达其中的美感和内涵,同时具有一定审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研究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声乐的融合的论文

关于研究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声乐的融合的论文

一、传统中国歌曲

中国的传统歌曲分为两类:戏曲和民歌。戏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和精髓,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等。民歌则是近代逐渐流行起来的歌唱形式,包括流行的一些民谣、儿歌等。

两种歌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歌唱语言都是取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均受到我国大众的喜爱。而由于唱法的简单,语言贴近于平时我们说话的声音,民歌更是容易被口口传唱。

从近代以后,我国的声乐艺术已经开始作为比较独立的一种形式存在,随后,音乐领域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出现了民歌形式的创作。到了解放时期,又出现了和新思想相关的一些展现新生活的作品。在时代背景的变化下,歌曲也被赋予了符合当代背景的不同的内容。

二、美声唱法

(一)美声唱法的由来

美声唱法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唱法,来自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声乐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它具有陶冶人的心灵和节操的作用,能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和认知。通俗上来说,一般人对声乐的理解就是唱歌和乐器,且认为那是艺术的体现,这就是对声乐的一种美的定义,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除了对声乐技艺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众观现下的声乐教学,在大学之前,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导致音乐这门学科得不到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对待,甚至没有这门学科的开设;大学之后,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但也大都凭借兴趣进行,其中不乏很多持应付的态度,抱着在声乐专业混毕业证的态度去学习,学生的表现也导致了学校对师资的投入不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也就相对随意,诸如此类不利于声乐教学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声乐教学论文

声乐教学论文

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进入学校学习声乐的,大部分学生年龄都在14-17岁之间,他们入学时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好一点的学习过一点发声方法,不好的甚至张不开嘴摸不着调。如何从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演唱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是摆在我们中等专业学校声乐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中等艺术学校怎样开展声乐教学和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略述己见。

一、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因为学生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万人一声,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要想全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歌唱来了解学生的歌唱意识和感染力,对歌唱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从而掌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