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崔道融唐诗鉴赏模版范文
崔道融唐诗鉴赏模版范文
【作品介绍】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迹西施滩,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原文】
西施滩⑴
宰嚭亡吴国⑵,
西施陷恶名⑶。
浣纱春水急⑷,
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白话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
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
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末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今湖北江陵县)人。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公元895年(乾宁二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后入朝为右补阙,避战乱入闽。工诗,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第2篇:《溪居即事》崔道融唐诗鉴赏
《溪居即事》崔道融唐诗鉴赏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崔道融诗鉴赏
这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染。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 。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 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来。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 ,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 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 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明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顺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 ,溪居的那种恬静 、平和的景象便被摄进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生气 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 ,人们都在田间劳作 ,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 ,撒腿就跑回去 ,匆匆忙忙地解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 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致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 ,不做作 ,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淡雅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 ,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 ,碧波粼粼的溪水 ,飘荡的小船 , 奔跑的儿童。。静中寓动 ,动中见静 ,一切都极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第3篇: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西施滩》是晚唐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咏怀古迹西施滩,对“女人祸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崔道融唐诗《西施滩》赏析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注释:
⑴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⑵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⑶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⑷浣:洗。
白话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
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