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11 07:13: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选自[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2014年,有删节)

1.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

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

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

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

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

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

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

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

3.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

4.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

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参考答案

1、A、B。A.保守的文学史家的想法。B.另外一些人的观点。

2、C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作者只是不赞成将盛唐时代的成就只等于这两个人。

3.特别的光彩是指盛唐时期文化的繁盛和文学天才的大量涌现。

庐山真面目是指盛唐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并非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

4.同时代诗歌的背景使我们对诗人们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王维和孟浩然虽同处于盛唐时期,又同样对隐逸主题有共同爱好,但要真正理解这两位诗人,还是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各自的独创性的本质。

第2篇:《饺子记盛》阅读练习及答案

《饺子记盛》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中国人的主食,南方重米,北方重面。这是由于南方多产稻米,北方多产小麦的缘故。北方盛产小麦,因此面食的花样层出不穷,眼花缭乱:面条、烙饼、馒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饺子。北方人年节、宴客乃至日常居家,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

②包饺子是一场让人愉悦欢乐的活动,北方人居家想改善生活了,就说“咱们今天包饺子吃吧”。一说包饺子,就来了精神。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上馆子,包饺子就是一件奢华之举。过年过节,亲朋来家,最富亲情的待客之礼,就是包饺子。一声令下,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停当,就围坐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停妥,用笸箩摆放,如花盛开。饺子下锅,热气腾腾,饺子出锅,狼吞虎咽。有情,有趣,有气势。数十年北方生活,享受过数不清的这般热闹,可依然觉得好吃但包起来费事。

③我至今不会擀皮,却在北京乡间学会了包。双手一捏,就是一个,迅疾,结实,下锅不破。别人包饺子讲究花样,多少折,怎么折,图好看,玩花的。据说我包的饺子“其貌不扬”,但我很自信。这是包,即制作的环节,而饺子是否好吃,关键却是调馅。调馅的功夫其实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一是馅中的主客关系,肉和菜是主,葱姜等为辅,要适当;再就是肉和菜的搭配,肉为主,菜为辅,也需适当;就肉而言,就是肥瘦的搭配,一般说来,不能全是精肉,二分瘦一分肥,比较合理。什么肉,配什么菜,这里有大学问,韭菜配鸡蛋,羊肉配胡萝卜,最家常的是猪肉白菜馅,加些海米,人见人爱。吃饺子,一般人爱蘸醋,而我谢绝,我深信只要馅调的好,无需借助“外援”。

④北方人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而且是享受家的温暖。在记忆中,满含着亲情的饺子被替代,甚至等同于家乡、父母。游子离家远了,想家,连带着想起妈妈包的饺子,炊烟的`味道,此刻,饺子就是乡愁。即使是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遇到年节,想家,又不能回,相约若干同样怀乡的朋友一道包饺子,为的是一解乡愁。记得那年在维也纳,短期开会,不是什么怀乡情切,也说不上乡愁,倒是一位奥地利教授一顿“饺子宴”令我大为感动。

⑤在维也纳,那些奥地利红葡萄酒,那些名目繁多的奶酪、香肠、起司和面包,特别是烟熏三文鱼,这些异邦的美味都令我着迷。可是,接待我的汉学家李夏德却是别出心裁,带我进了维也纳中心区的一条小胡同吃饺子。铺子的名字记得是“老王饺子”,山东人老王开的,小门脸,不加修饰的若干桌椅,设有醋瓶,如同国内规矩。饺子是地道的,热腾腾的饺子上桌,捎带着一小碟大蒜。一切如国内乡间的小铺。一下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浓浓的齐鲁乡音带着胶东半岛的气息。小店只有一个厨师(老王自己),一个收银的,外加一个“跑堂”。那跑堂可是高大上,一位在维也纳学音乐的留学生。

⑥李夏德介绍说,这里的饺子本色,地道,纯粹的中国味道。他经常在这里“宴客”,有时不接待客人,自己也来。这里也常有本地人光顾,那都是一些中国通。

2018年1月24日

此日丁酉腊八

(选自2018 年2 月23 日《文汇报》,有删节)

14.标题“饺子记盛”的“盛”有哪些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哪些内容? (4分)

15.第②段中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16.第③段中,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写饺子的“调馅”,有什么用意? (3分)

17.为什么奥地利教授的一顿“饺子宴”会令“我”大为感动? (3分)

18.落款处为什么要在日期之后加上“此日丁酉腊八"?请联系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盛”有隆重、丰富、深厚、广泛的意思。文章围绕“盛”写了:包饺子、吃饺子的隆重与热闹;饺子的调馅功夫蕴含了诸多中国烹调的道理;饺子里满含着亲情,寄托了乡愁;在维也纳小店参加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4分)

15.采用场面描写。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地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精彩场面,有情,有趣,有气势,渲染出包饺子时欢快热闹的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分)

16.突出饺子是否好吃,关键是调馅。作者借凋馅的功夫表达了中国烹调的文化含义:把握好主客关系,处理好搭配关系,这样就超越了饮食的范畴,富有哲理。(3分)

17.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带有地道中国味的饺子店,吃到了纯粹中国味道的饺子;勾起了亲切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看到了外国人对中国饺子的喜爱,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3分)

18.文中包饺子、吃饺子,以及奥地利教授的“饺子宴”,都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最后的落款特地加上农历的日子,突出这一特色,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3分)

第3篇:盛唐诗.ppt.Convertor

盛唐诗歌

从玄宗开元元年到天宝末年,为唐诗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诗,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诗汇而为一,诗人们写近体诗,能够表现慷慨情怀;写古体诗,能将声律、对仗、辞藻运入其中。达到了声律与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才子型的诗人群体代替了初唐以来宫廷侍从型文人集团而主持诗坛,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 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王维

1、王维的生平

幼年丧父,母亲奉佛,王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唐诗的任侠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诗的任侠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诗的任侠精神

①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在诗歌里崭露头角。而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②唐诗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种: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和盛集陶落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和盛集陶落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盛集陶落叶①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

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

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

③玉露:白露。

④素娥:嫦娥。

⑤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老”字用得好。“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盛唐诗专题教案

中学高二语文组

复备人: 主备人:

编号:

《与诸子登岘山》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孟浩然的生平事迹。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