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典诗歌表现手法讲解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讲解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 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 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 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 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 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 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 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 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 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 开。
第2篇: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步骤
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步骤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烘托、渲染、反衬、抑扬、托物言 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等。很多时候,表现手法与其他手法在运用上并不存在严格界限,在没有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亦可将其他手法视作表 现手法的基本内容。
[方法归纳]
鉴赏表现手法的技巧
1.审清要求
诗歌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设题的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题干中明确了表现手法的具体方 面;有的则“大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大,没有具体的要求,经常为“表达效果如何”“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等较为宽泛笼统的说明。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要注意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归纳高考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的方式和语言的'组织等等。
2.把握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法。这样看 来,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情与景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 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第一步 明确手法 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 阐释手法 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 分析效果 分析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第3篇: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
第4篇:诗歌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略)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