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气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1.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掌握我们所谈的气体的压强就是气体对容器器壁的压强。
3.掌握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即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难点: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
2.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3.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演示1:大针管、橡胶套
演示2:气球、打气筒
演示3:弹簧秤、托盘、细线、水槽、小弹珠
演示4:烧瓶、软管、玻璃管、微小压强计、酒精灯、火柴
演示5:微小压强计、大针管
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何?气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何?
答: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将减小。气体分子间距约为平衡距离r0的10倍,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减小到几乎为零。
提出:本节开始研究气体的性质,现在我们学习气体的压强。
板书:八、气体的压强
?进行新课
板书: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演示:利用大针管封闭一段气体,压缩活塞做气体压缩演示。
板书:(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演示:用手捏一个气球,改变气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容器形状的改变表明了气体的形状也随之改变,并提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板书:(2)气体能够充满整个容器,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指导阅读:课本第111面的《阅读材料——气体分子的速率和统计规律》
板书:(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呈“正态分布”。
演示:压缩大针管活塞冲开橡胶塞。
板书:(4)气体的压强:气体对容器的器壁有压强。 单位:帕斯卡(Pa)
提问: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
举例:(1)击打球,如篮球、足球、排球,能感到运动的球对身体的压力作用。
(2)大风天气,扬起的灰尘吹在脸上,有被“打”痛的感觉。
演示3:小弹珠持续打击托盘对托盘产生了压强。
结论:气体的压强就是大量的气体分子频繁地与器壁发生碰撞的结果。
板书: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
板书:(1)产生原因:大量的气体分子频繁地与器壁发生碰撞。
板书:(2)气体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演示4:加热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演示5:压缩气体,压强增大。
板书:3.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板书:(1)微观——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的密集程度。
板书:(2)宏观——气体温度和体积。
小结:本节课知识及重点内容。
随堂练习:
1.关于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由气体的重力而产生的;
B.是大量气体分子与器壁发生频繁的碰撞而产生的;
C.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有关而与体积无关;
D.平均动能大的气体分子产生的压强一定大。
第2篇:《气体的压强》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气体的压强》。本节的教学是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延伸,在压强一章中有着较重地位,气体压强不象固体、液体那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大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去理解、去感悟,这其中就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即“间接推断”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感悟,来理解大气压的存在。这对今后磁场、电现象的教学也起了一个教学的铺垫作用。
下面我就本节课教学的有关方面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汇报一下:
本节的教学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事例知道大气压的存在;二是让学生能通过科学的探究粗略测出大气压的值,并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三是让学生知道液体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四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具体这一节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通过“易拉罐被压扁”、“硬纸片托水杯”等实验首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引出“大气压”的概念。书本对与大气压概念的提出放在后面,而在课的一开始便直接出现“大气压”三个字,我认为这样安排顺序是不太合理的。其实对于“大气压”概念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递进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得出,我的教学是这样的:“提问:固体为什么对它的支撑面有压强?”学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固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提问:“那么液体为什么对容器的底面有压强呢?”学生也会很容易的报出答案:因为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空气是否也要受到重力的作用?空气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样学生便很顺利的得出了大气压的概念。
在学生知道大气压存在的基础上,立刻提出问题:大气压多大呢?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并通过塑料吸盘进一步让学生亲身感悟大气压的威力。而后通过小组分组实验根据针筒实验的步骤让学生粗略的测出大气压的值。学生测出的值大多都不同,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便可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其间的教学可以简单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FLASH动画来实现实验的过程。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水银是有毒的,进而提出:能否改用水来做这个演示实验呢?启发学生们根据公式P=ρgh去讨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出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对于“大气压的变化”一部分可以通过山体植物的垂直分布和气压的数据,让学生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夏天雷雨天气的闷热,老人的呼吸困难,水中鱼儿跃出水面呼吸氧气等现象让学生感知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
课本通过“高压锅”、“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来阐述气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教学中还可以穿插的事例还很多,例如:飞机起飞与降落人耳为什么感到难受?从深海中捕捞上来的鱼为什么没有活的?航天员费俊龙能穿着我这套衣服上太空吗?等等,虽是一些小小的问题,但解决了学生平日的许多好奇,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对于气压计的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它是测量气压的仪器即可,无须太多的补充,更不须要介绍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对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吹纸条”、“吹风机”等实验学生便可得出:“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的结论。而对于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通过特定的事例来分析加以解决,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新课改,新教才给我们的感触是很深的,它并不是我们所象的那么简单。新课改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是可以不断延伸和拓展的,本节气体压强就是一个很好课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很好的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书本上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所隐藏的深刻含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气体的压强》这一课的说课,其间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3篇:气体压强诞生原因
气体压强是大量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而诞生的。单个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时间极短,作用是不持续的,但大量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对器壁的作用力是继续平均的,这个压力与器壁面积的比值即压昌盛小。
扩展资料
气体压强
气体压强泛指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气体压强诞生的原因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继续的、无规则撞击诞生的。
根据志愿气体定律pv=nRT:气体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量(n)、气体的温度(T)成正比,与气体的体积(v)成反比,R为通用气体常量。
大气压
大气压是指地球上某个位置的空气诞生的压强。地球表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由此而诞生了大气压强。地球上面的空气层密度不是相等的,亲近地表层的空气密度较大,高层的空气稀薄,密度较小。大气压强既然是由空气重力诞生的,高度大的地方,它上面空气柱的高度小,密度也小,所
第4篇:气体压强产生原因
气体压强是大量分子频繁碰撞容器壁而产生的。单个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时间极短,作用是不连续的,但大量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对器壁的作用力是持续均匀的,这个压力与器壁面积的比值即压强大小。
扩展资料
大气压
大气压是指地球上某个位置的空气产生的`压强。地球表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由此而产生了大气压强。地球上面的空气层密度不是相等的,靠近地表层的空气密度较大,高层的空气稀薄,密度较小。大气压强既然是由空气重力产生的,高度大的地方,它上面空气柱的高度小,密度也小,所以距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通常情况下,在2千米以下,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水银柱。
第5篇:气体的压强化学教学反思
气体的压强化学教学反思
2007年12月27日在南汇区下沙中学听了静安区“七一中学”过志慧老师的“气体的压强”(牛津版)一课,颇有收获。
这节课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直观体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借助粒子模型,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2、通过对系列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讨论,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认识到气压是可以改变。3、通过体积改变对气压影响的探究实验,学习实验设计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首先借助演示实验——“黄豆对容器壁的撞击”和PPT微观粒子模型动画,推理气体压强的产生。接下来教师、学生分别演示瘪掉的乒乓球复原实验、给足球打气实验,分析温度、气体粒子的数量对气压变化的影响,并借助PPT加以微观说明。然后请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注射器设计实验来研究
第6篇: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2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设计理念】
1.本节知识技能要求是初步了解,所以大量的实验和现象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课堂中我设计了十几个实验和生活现象,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做到在兴趣中寻找规律,理解规律。
2.为了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得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课题,我设计了7个小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生活现象,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学习理念。
3.对“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与气体类比的方法,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为了使
第7篇:《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压强》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压强》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第8篇:压强 教学设计
《9.1 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压力的概念及压力的方向,正确地画出压力的示意图。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3.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4.会利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压强公式的应用。
难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正确解释。
教学准备:压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