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屋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8 07:12:4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老土屋散文

老土屋散文

我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范家村,虽然那是一个公社所在地,离县城只有70里,但交通极为闭塞,至今仍然没有通公交车,村民出行很不方便。

我家住在村子从前数第二排偏西。那是一个三间土屋的院落。深深的院子,西墙边的中间有两间羊圈,圈北是一个放柴草的圐圙;圈南是一片空地,用矮矮的石头墙围成,有时也种些菜。多雨的年份,菜会长得特别茂盛。一个小花坛紧挨东墙中段。

三间正房两扇门,西边那间是单开门的杂房,放些农具、烧火粪等。虽有窗户,一年四季用泥抹得严严实实。东边那扇门,进门是个一米多宽的过道,东西各一间屋子。老屋没有顶棚,房顶的椽檩等都裸在外面,多年的烟熏火燎,又黑又亮又脏。房顶经常有东西掉下。吃饭时,常有脏东西会掉在碗里饭盆里。从我记事起,东边那间也是间杂房,窗户常年用泥抹着,虽然留着两个小方格通风照亮,白天进去也像地洞一样黑。找东西都要点亮煤油灯。就是这间房,曾经是我的出生地;就是这间房,妈妈因生妹妹死在这里。西边那间是我们全家的生活场所。一盘不大的正炕,正好可容纳三口人。偶有客人到来会觉得拥挤。紧挨北墙放着一个紫色的粗糙大柜,柜上摆满了生活用品。西边紧挨炕是一个很大的灶台,用土坯垒成。上边放着一口大锅,上面盖着又黑又亮的木头锅盖。隔三差五奶奶会用白泥土刷那个土灶台。灶台北边是放柴火的地方。天气冷的时候,柴火会堆得高高的。每到冬天,整个北墙都是湿漉漉的。气温下降,墙上会出现晶莹的冰凌花。蒸饭之时,气雾充满屋子。虽是共处一室,炕上地下的人,互不见面。饭蒸熟后,开门放气,然后坐在炕上吃饭,整个屋子像刚过了水似的。家冷饭凉得快,所以吃饭速度要快些。

冬天家家都要披房,就是把胡麻秸秆吊到房顶,均匀地铺平,下面是一层厚厚的小麦、莜麦的壳,然后压上重物。这样屋内就暖和多了。严冬酷寒之时,上炕都不敢脱掉鞋子,只有睡觉的时候才脱鞋。那时每家炕上都铺有苇席,只有干部家才铺大毡。孩子多的人家,一块席子铺不到一年,尽管如此,一般人家都要等到过年才买新席子。那时席子一块好的六七元,差的两三元。快过年了全家大小前呼后拥,抱着一块席子回到家,新席子铺在炕上,全家人乐在脸上,喜在眉梢。

冬天的土屋太冷了,简直像个冰窖,睡觉时把全部衣服都搭在被子上,还要再盖些别的东西,没有褥子只好睡在苇席上。最发愁的是早晨起床,天冷时,紧挨脖子的被头会出现一圈雪花,衣服凉得像块冰,穿上衣服时冷得上牙下牙直打架。

老屋虽然很冷,但童年的我还是很快乐的。快过年时,天蒙蒙亮,躺在被子里,欣赏着窗户上小方格里的窗花,那种欣喜、那种高兴真是难以言表。窗花是新年的象征,新年到,会有好衣服穿、会有好吃的吃,新年是小朋友最最向往的.节日。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村干部,农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爷爷总是出去开会,等我们睡熟才回。爷爷一走,奶奶就吹灭煤油灯坐在炕上,我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奶奶讲故事,她脑子里所有的陈芝麻烂谷子统统讲给我,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听着。

东边那间屋子,后来住进一个从县城调来的公社干部。记得两口子都不是本地人。阿姨是个家庭妇女,话很少,神经有点问题,常常扔下她的小孩去公社找他丈夫。阿姨的家常饼做得很好,高兴时会送饼给我吃。

后来土屋用铁丝做框架,糊裱了纸顶棚,我一有时间就躺在炕上,看顶棚报纸上的东西,总是看不够、看不腻,顶棚给我带来了意外的快乐。

高中毕业后,我当了民办老师,经爷爷同意,我决定要换窗户。后来爷爷请来木匠,做了两开的玻璃窗,老屋一下变亮堂了,闲暇之时,奶奶就坐在窗前晒太阳。

我结婚后,住进学校宿舍,老土屋的菜地成了我们夫妻的劳动场所。

1986年,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父亲把老屋卖给邻居,邻居在老屋旧址盖起了砖房。每次回家,我都要在老屋门前走几次,老屋在我心中永存。

第2篇:老家的土屋的优美散文

老家的土屋的优美散文

昨天,回农村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又见20多年前建造的一间灶房土屋,仿佛是一头负重奋进的巨牛还在那里静静地站立着。

它,外观看:深深的砖砌屋基已被青绿色的苔萱所笼罩,厚厚的泥坯土墙略显斑斑驳驳,方正的大红瓦覆盖在人字形的屋顶上,结结实实的屋脊山瓦像牛背脊骨般的突兀着。从屋内看,长年的烟熏火燎已使内墙面近乎漆黑,与镶嵌在灶台上的白色瓷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连体的一大一小的铁锅被秫秸密织而成的锅盖严严实实地覆盖着,灶膛是漆黑的,案板是粉白的罩面,像是很长时间没有洗刷过,砖铺的地板因为常年的脚踏已不见纵横砖形。整体看,作为西厢房,和混砖瓦房的正堂屋相比,无论是高度还是建筑质量,都是不般配的。但是,同样凝聚着父母一辈子建房造屋的辛勤汗水和心血,他们不舍得拆换新的,抱着怀旧的心理,觉得只要还能住,就保留着,让后代好不忘那住土屋的艰难岁月。

是的,我对老家的土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老家的土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老家的土屋住了整整20年!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家1962年所建的两间土屋,那是年轻的父母第一次建房造屋。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父母勒紧腰带,硬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从县城木材公司买了三根檩,没钱付运费,父亲分三趟,来回180华里,把它扛回家,把肩膀都磨破流血,半个多月才痊愈。一根房梁和门窗是赊销别人的,3年后才还完账。没钱买竹竿做椽木,就完全用秫秸捆成把代替。土墙是父母脱坯打墙干成的,只是到了砌屋山上梁檩缮草才找几个人帮忙,两间土屋他们用了一个月才盖好住上,当一家4口人住进新屋时,父亲也累垮躺倒了,休息半个月才缓过气来。后来3个弟弟3个妹妹十多年来都相继出生在这两间土屋里,当时没有单独灶房,此房既是卧室、储藏室,又是灶房、客室,真是一房四用啊!

随着年景的好转,人口的不断增加,父亲又先后依托两间主房的东西山墙各衔接盖一间,最东间为我和奶奶居住兼部分储藏室,最西间为灶房,这样才算主房不再烟熏火燎,客人来到也体面些。到了1973年,那时我正上高中,父母省吃俭用,还是鼓足最大的勇气和力气,像邻居们学习,又在西侧盖起了两间厢房,一间用于石磨房,一间用于养牛羊室兼储藏室和临时客房,还用土草泥打墙拉成院墙,建成简易大门过道。为此,每逢星期天和寒暑假,我作为家中长子,也抽闲拉土和泥打墙,拔草养猪放牛喂鸡喂鸭,参与家庭建设和家务劳动,俨然成为弟妹们的榜样。这时,勤劳的母亲年年养一大群鸡鸭,育几头肥猪母猪,加之一群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嬉笑打闹,十口人在这个大院子里生活,房前种菜栽果树,屋后杨柳依依,真可谓人畜兴旺、鸡鸭成群,满院春意盎然、其乐融融啊!

这样土屋大院子的热闹生活好景不长,一场“75.8”特大洪水把我家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6间土屋残酷无情地给冲跑了,家中几乎又变成15年前的模样——一贫如洗。可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怀支持下,洪水过后,我家先是盖起土墙约大半人高的简易房4间,后又经过排房规划,正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第一座三间土坯东厢房小土瓦接檐于1977年建成,第二座东侧三间堂屋于1978年建成,质量提高,为砖砌13层根基,砖包后墙,其余为土坯垒成,上面同样是水泥瓦接檐,高大亮堂。1983年所建第三座房为西侧三间正堂屋,为全砖混结构水泥瓦房,也就是目前父母正居住的房屋,在当时全村质量最好的房屋之一。现在的西侧灶房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所盖最晚的一间土坯房,而三间东厢房是6年前才扒掉的。因为,东侧主堂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救济,凡老灾区主房还是土屋的,国家出钱,统一翻盖成三间砖混结构的红瓦房,后被三弟成家结婚做了新房。另外,我和二弟生产队都分给了宅基地,分别于1987年、1988年建成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另立门户,自成一院,土屋谁也不建了,因为它已经落伍了。

现在,再看老家土屋的四周,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越来越富裕,特别是我村外出打工的一大群青壮年人,有一批人在天津等大城市务工已成为包工头,甚至个别人开公司,这些年腰包鼓起来后,首先是在所在大中小城市买车买房安家,其次还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近几年来纷纷推倒瓦房建楼房。我家的土屋已被严严实实的楼房所包围,显得很低矮,很落伍,很不协调。但是,对于我来说,老家的土屋就是一段时代发展过程的历史记载,是我的家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真实见证,是我思念家乡回忆往昔艰苦岁月的最好睹物,是我们一大家人及到过我家亲朋好友的精神寄托。

老家的土屋,就像一座微型博物馆,每当想起它,就像想起了自己儿时的天真无邪、懵懂无知和酸甜苦辣的童年生活场景;每当看到它,就像放飞于蔚蓝天空的风筝,思绪如驰骋疆场的战马,追忆豆蔻年华的田野放牛、青葱岁月的教书生涯画面......

老家的土屋,就像一坛子陈年佳酿,它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记忆,我会慢慢地品尝和回味。

第3篇:木屋土屋石屋的经典散文

木屋土屋石屋的经典散文

这片土地上,只有三种房屋:木屋、土屋、草屋。

木屋不常见,村里仅有两栋。一栋是王家的,自从王德发跳进天坑后,没人了;另一栋是陈家的,但里面的人应该姓郭,至于原因就要说到三代还宗的问题,在此不赘述;自从老爷子散手人寰,老伴被小儿子接走后也没了生气。

木屋不知何时建起,凭那发黑的瓦片、窗桕、木板以及腐朽的支柱就知有了很长历史。木屋的基石全是几百斤的石块,从石砌的荫坎就能看得出来。石块长约一米,厚约二十公分,宽约三十公分,上面有大大小小数之不清的坑坑洼洼,最深的有两三公分。石块上虽全是岁月的斑点,却油光锃亮,每当你在门前走过,它反射的光晃着你的双眼,让你惊异时光的神奇。

基石上的木屋庄严肃穆,黑瓦黑木黑窗桕,浑然积威已久。大厅往往比两边的卧室后退一两米,深谙做人的道理;推开大门,最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土屋小学作文

土屋小学作文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幼便于这广阔的天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眼里,无论多么美丽的高楼大厦,都比不上故乡那几排破旧的土屋。

土屋前有一条细而长的水沟,将家家户户串联起来。水沟上用几块石板搭成一座简易的桥。每逢大雨过后,水沟便成了“小溪”,携着冲刷下的泥土,哼着欢快的歌儿流入屋后的田野。在水沟与土屋间有一小块儿土地,虽然只有那么一两平米,还不及一块门板大,却也被农民伯伯装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的种上了菜,有的栽上了花儿,一年四季绿意盎然,花香弥漫。

土屋土屋,顾名思义,就是用土垒起来的房子。敦实的土墙,古朴的木门,层次分明的瓦,油绿的青苔,是土屋显著的特点。土屋由内而外散发着那个年代下劳动人民所特有的朴实无华,包绕着丝丝烟火气息,如迟暮的老人般安详可爱。

土屋的院子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舅舅的土屋

舅舅土屋前的两棵白杨树被人锯走了,可是根还在。只要留住根,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

正是麦穗灌浆的时候,能听见麦穗儿拔节的声音,我又回到了舅舅的土屋。不,只能说是凭吊舅舅的土屋。

那是一个狭小的院落,两间土屋已经颓废不堪,墙皮一块块脱落,墙角被盐碱侵蚀,凹进去了许多,墙头长满了茅草,窗户黑洞洞的,院子里有些枯枝败草,被小风吹得打旋儿。白白的日头当顶照着,几只鸡在院子里闲庭信步,神情恹恹。几只老鼠探出脑袋,小黑豆一样的眼睛骨碌碌转着,倏然跑出来,似乎与鸡们已经很捻熟了,在鸡们中间窜来窜去。鸡们熟视无睹地冷冷瞟一眼,依旧低头寻找着小动物们来吃。曾经有过的两棵高大的白杨树被人锯走了,剩下两个树墩,沾满了麻雀的粪便。惟有镶在墙中的木撅,还在固执而寂寞地守望着,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烟火。看着已变成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老土屋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土屋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