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1-08 07:12: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赏析

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赏析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作者叶梦得(1077-1148),祖籍苏州吴县,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故为湖州乌程人。1097年中进士。高宗朝,除尚书右丞、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移知福州,提举洞霄宫。老居湖州弁(卞)山,有《石林集》。

《乐府雅词》此首题作:“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这里转录《全宋词》,以便鉴赏本篇时作参考。

吟读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不,他还要“与客习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词作者曾为抗击金兵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以振当年雄风,却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报效祖国于疆场,只好回首长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广奋勇抗击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叹病老,而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因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而抱愧和感喟。虽有力不从心的悲慨,却仍然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着作者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作者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作者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作者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关注《题石林词》评说叶词,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这篇《水调歌头》系梦得晚年作品,用关注的话来评判,是符合实际的。毛晋《石林词跋》也说作者叶梦得晚年“不作柔语殢人,真词家逸品也。”

第2篇: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的赏析总结

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的赏析总结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兴八年(1138年)作者再次知建康府时期。当时,北方大片国土为金兵所据,南宋王朝只拥有半壁河山,建康已成为扼江守险、支援北伐的重镇。②云中,指云中郡,汉代北方边防重镇,魏尚、李广曾在这里抗击匈奴。

8.词上阕“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末尾“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二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8.(5分)作者在寒秋之夜登高远眺,遥望沦丧的大片山河,满目凄凉;只能借酒浇愁,与客同醉。(2分)写出了作者为山河破碎感到痛心,又为自己未能收复失地而痛苦。(3分)

9.(6分)词人以“汉代魏尚、李广曾在云中郡抗击匈奴”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因年事已高无力报国的惭愧,(3分)又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内心仍存有恢复故土的愿望。(3分)

第3篇: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词的下阕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无力报国,但仍不忘收复国土的壮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

叶梦得

①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②。

【注】

①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宁少蕴。1138年再次知建康府,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此词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②云中:云中郡,汉代名将魏尚、李广都曾做过云中太守,并于此地奋勇抗击匈奴。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本句为倒装句式,西风渐紧,催促人们做好准备迎接寒冬的到来。

B.“叠鼓”两句,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叶梦得《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叶梦得《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调歌头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鬓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②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③老,谈笑静胡沙!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词人。靖康之难前,叶梦得几次因得罪宦官而落职闲居。晚年隐居湖州太湖。②拚(pàn):舍弃。③东山:东晋名相谢安曾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令。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衰飒,这里却把秋景写得艳美,映衬出词人开朗的胸怀。

B.三、四两句,点明住地幽静偏僻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